《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解题
(1)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
“送”:送别.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之”:去、到.“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
(2)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觉得怎样读题目?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出示自学要求
(2)、根据预习,同桌交流背景资料、字词含义、诗句意思。
(3)、想一想:诗中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知诗人
3、诗中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孟浩然,你了解他吗?
4、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在襄阳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
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通读诗文,正字读音。
1、自由读诗----指读,正音(鹤,孟,陵,辞,唯,)
2、根据以往的知识,给诗歌划节奏。
(汇报)
3、再读诗歌:指读------互读-------齐读。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1)、出示一、二句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理解词语:故人:老朋友。
(指孟浩然)黄鹤楼:楼名,在今天的湖北武汉。
辞:告辞。
西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下:沿江顺流而下。
(2)、诗句的意思: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3)、指导朗读前两句。
(叙事)
2、理解第三、四句诗。
(1)出示三、四句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理解词语:“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碧空尽:在青绿色的天空消失。
尽:消失。
唯见:只能见到。
天际:天边。
天际流:流向天边.
(2)诗句意思: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指导朗读后两句(写景)
3、同桌互说自己的理解,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李白,你在送别好友远行的时候会以怎样的心情吟诵这首诗!)
2、同桌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想一想:从诗中你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
三、练习
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是( )朝诗人( )。
(2)这首诗写的是他送别好友( )的情景。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 ),景中寄情。
3、写一写:孟,浩,陵,辞,唯。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资料黄鹤楼神话传说
“荀瓌(guī),字叔伟,事母孝,好属文及道术,潜栖却粒。
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
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
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
已而辞去,跨鹤腾空,渺然烟灭。
”
稍后,南朝梁代萧子显在《南齐书?州郡下》里说:“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
”使仙人有了子安的名字。
后有人穿凿说子安姓王,又有人辩解,仙人姓窦,并言窦子安是江夏人,性灵异,在他去世入葬后,一只黄鹤飞来停在他家门前的大树上,频频呼喊“窦子安”的姓名。
窦子安真的出现了,他跨着鹤在屋顶盘旋几圈后向西飘然而去。
唐宋时期,人们渐渐把神话传说附会到历史人物身上。
唐时,阎伯理在《黄鹤楼记》中转述《图经》的记载,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都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大臣费祎登仙,驾黄鹤在此憩息,因以为名。
阎伯理《黄鹤楼记》: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太平寰宇记》:
“黄鹤楼在县西:二百八十步,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
费祎字文伟,而《述异记》中荀瓌字叔伟,二者都是江夏人,这大概就是后人将他们混淆起来的原因吧。
唐宋之后,人们把此事扯到了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身上。
据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卷八之四载:
“相传唐时吕纯阳尝客兹地,倦寓酒家,日饮数壶,累至数百;不偿值,复索饮,主人供给无倦色。
纯阳喜之。
适啖西瓜,遂以瓜皮画一鹤于壁上。
始,色瓜皮青,久之变黄,遂为黄鹤。
纯阳又教酒家童子唱道词,自敲板为节。
已而唱时,鹤辄从壁间飞下,婆娑翔舞。
观玩饮酒者,日数千人。
凡阅数月,酒家得钱数百万,骤富。
以钱酬纯阳,纯阳不受。
遂构此楼志感,故名黄鹤楼。
”
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
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
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
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
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
”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
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
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
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
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还有另一个版本的神话故事。
相传一位仙人化作人形在黄鹤楼中饮酒,不料仙人袋中银两不多,但店主并没有深究。
仙人感谢店家的大度,就在墙上画了一只鹤。
并告诉店主,为了报答店主留下只黄鹤,您只需拍手4下,黄鹤便可在空中起舞供大家娱乐,但你要切记,黄鹤只为大家而舞。
说完,仙人离去。
店家按仙人的留下方法一试,果然黄鹤起舞,大家纷纷欣赏。
有一大官闻讯,包下整个地方,命令店家让黄鹤起舞。
无奈,店家拍手4下,黄鹤从墙上浮现出来,步履沉重的飞舞。
接着,金光一现,店家看见当年那位仙人回来,仙人说道:“黄鹤起舞,不能只为独乐。
”说完,坐云离去,黄鹤也跟随离去。
建楼原因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