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4期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引起的土传病害,除危害辣椒外,也可侵害番茄、茄子、黄瓜、西瓜、南瓜等作物,发生呈现周期短、传播快、流行迅速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设施辣椒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辣椒连茬种植现象十分普遍,辣椒疫病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田间病株率达15%~60%以上,甚至整片、整棚植株死亡,严重影响设施辣椒的生产。
因此,笔者对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发病症状
辣椒整个生长期均可受到疫病的危害,根、茎、叶、果实均可染病。
从出苗至六叶期,病菌主要危害根茎,导致根茎组织腐烂、崩解,病部缢缩,幼苗折倒。
常出现湿腐和植株枯死现象。
六叶期以后,辣椒植株茎杆多已木质化,病原菌开始危害主茎、侧枝、花、果实和叶片。
主茎受害后,整个植株枯死。
侧枝受害后,病斑以上枝叶枯萎死亡。
病斑初为黑褐
色针状小点,之后迅速向周围扩展,环绕茎部,病斑呈干枯
状,长3~5cm ,一般枝杈部位发病较多,不凹陷,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叶片受害后,有圆形或近圆形病斑,中央暗褐色,边缘黄绿色。
果实受害后,蒂部有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变褐软腐。
当设施内湿度大时,病斑表面长有白色霉层,
干燥时果实失水、干瘪,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条上。
2发生类型2.1暴发型
当生态环境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孢子侵染地下部分或根芽,导致根系变褐腐烂青枯,短期内辣椒即可大面积枯死。
一般在灌水后比较容易发生,轻者病株率15%左右,重者可达80%以上,毁灭性大,损失惨重。
2.2蔓延型
辣椒初果期以后温室内出现明显的发病中心,发病部位主要为茎基、枝杈,形成黑褐色条斑。
若日光温室温湿度提高,其蔓延速度会加快,高峰期一般出现在盛果期。
2.3复合型
在棚内首先出现蔓延型流行,当灌水后或连阴雨雪天初晴后常常出现暴发型,导致棚内辣椒疫病猖獗发生。
3病原及发病规律
辣椒疫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疫霉属(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真菌引起的[1]。
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的病残体带菌率最高,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源[2]。
当条件适宜时,卵孢子产生孢
子囊可直接萌发侵染,也可释放游动孢子侵入植株组织引
起发病,并借助于气流和水流传播,在田间可重复侵染引起发病。
辣椒疫病发病要求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病原菌生长适宜的温度是24~27℃,10℃以下和40℃以上均不能生长。
当设施内棚膜上凝水结露,叶片上露水较多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设施内温度在25~30℃,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发病速度加快,当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可在病部表面长出白色霉状物。
如果土壤湿度在95%以上维持4~6h ,病菌便可完成侵染过程,2~3d 可完成1代,一般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 ,果实从染病到腐烂只需2~3d ,这是辣椒疫病成为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病情发展迅猛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的原因。
高湿高温条件容易发病,重茬连作、植株长势弱、氮肥施用过多、磷钾肥不足、灌水次数多、田间积水、大水漫灌等都可加重发病。
因此,生产上只要控制好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3-4]。
4综合防治技术4.1农业防治4.1.1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
目前,尚没有高抗辣
椒疫病的品种,利用部分品种的水平抗性,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轮作倒茬可减少土壤中的卵孢子,降低病原积累,可实行与豆类、葱、蒜、叶菜类蔬菜倒茬,避免与茄果类、瓜类蔬菜连作或间作套种。
4.1.2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辣椒生长期整枝打杈和收获后的植株,并集中烧毁,避免增加再侵染来源[5]。
4.1.3
加强田间管理。
①提倡高垄地膜栽培。
高垄地膜覆盖
可以提高冬春季地温,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茎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采用大小行双垄种植,垄高25cm 左右,双垄宽度40cm ,双垄之间留20cm 小沟,覆膜时应在双垄间紧绷地膜,使地膜悬空在小沟上面,便于膜下暗灌。
垄间距50~60cm ,株距40~45cm ,每穴双株,错行种植。
②科学灌水,提倡膜下暗灌。
定植后灌足定植水,幼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使根系深扎土层,盛果期要充分供水。
避免大水漫灌及灌后积水。
灌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灌水后应及时放风排湿。
③合理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早期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花蕾期加强追肥,中后期追施钾肥可促进辣椒旺盛生长,预防脱肥引起的早衰,减轻病害的发生。
4.2化学防治4.2.1
种子处理。
育苗前,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min
或用清水预浸10~12h 后,再用1%硫酸铜浸泡5min ,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或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30min ,洗净
摘要介绍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类型、病原及发病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指导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防治。
关键词辣椒疫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日光温室中图分类号S436.418.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4-0130-02
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胡小平1陈广泉2
(1神州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张掖734000;2河西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3-05-29
130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127页)
推广的新药械。
电动脉冲式烟雾机防治黄瓜霜霉病比常规喷雾省工70%~80%,化学农药用量因品种不同节省的数量略有差异,一般可节省50%~65%,减轻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该试验中使用电动脉冲式烟雾机喷药防治黄瓜霜霉病达到了理想的效果,除了所选药剂25%烯肟菌酯乳油具有防效较好外,主要是烟雾机所喷出的药是烟雾状,在温室密闭环境中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整个大棚空间,棚内分布均匀,在发挥药剂作用的同时,对靶标生物还起到了熏蒸作用[6]。
另外,由于电动脉冲式烟雾机喷药不使用水,降低了大棚湿度,减轻了病害的发生条件。
但电动脉冲式烟雾机施药时需要闷棚,但长时间闷棚造成的高温会影响作物生长,所以在喷药时一定要及时通风,避免因过度闷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选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喷药。
且该施药方式的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按照烟雾机的操作及施药技术规程进行操作,操作人员事前应接受相关培训。
4参考文献
[1]程如建,张影,朱庆龙,等.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药
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47,149.
[2]雷琼.25%烯肟菌酯乳油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西北园艺,2010 (16):167-168.
[3]刘升基,王振波,王静波,等.脉冲式烟雾机防治苹果病虫害效果初探[J].烟台果树,2009(3):16-18.
[4]任强.应用烟雾机防治大棚番茄烟粉虱试验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 2011(4):42-43.
[5]刘升基,王振波,王静波,等.脉冲式烟雾机防治苹果病虫害效果初探[J].烟台果树,2009(3):16-18.
[6]张学民.脉冲式烟雾机防治森林食叶害虫技术[J].中国林业,2011 (9):49.
(上接第128页)
者的防效显著好于处理D(防效为63.08%),极显著高于处理C(防效为51.19%)。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当前扬州市常用药剂中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理想药剂为240g/L满穗悬浮剂;明显优于井冈霉素等常规药剂,防效可达95%以上,可作为生产上防治纹枯病的首选药剂;其次是300g/L爱苗乳油、43%好力克悬浮剂、48%稳达悬浮剂;20%井冈霉素水溶粉剂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差,若遇大发生年份不建议使用,一般发生年份至少施药2次,且间隔期最好不要超过15d,在水稻纹枯病重发生地
区最好选用高效药剂240g/L满穗悬浮剂,用量不低于300mL/hm2,才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病程度。
4参考文献
[1]鲁修琼,尹兆泽.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 2002(6):36.
[2]蒯军,朱志良.24%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J].农技服
务,2008,25(12):74,128.
[3]陈思宏,马学文,倪运东,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3(3):133-134.
[4]支道生.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2010(3):118.
[5]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
农业学报,2010(9):91-93.
[6]周勇,王新林,龚校钢,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江
苏农业科学,2010(5):185-186.
[7]程丽莲,费群,蒋建忠,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初
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1(5):135.
(上接第129页)
2012年晚稻中后期褐飞虱大发生的考验,能够有效控制单季晚稻“三虫”危害,实现减少防治频度及农药用量、节省农药成本和防治工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节本增效的目标,可作为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有效载体,在常规单季晚稻上示范推广。
在7月中旬末至下旬初的分蘖始盛至拔节期、8月下旬初的孕穗后期、9月中旬末期的灌浆期是防治单季晚稻“三虫”的3个关键环节,不能省略。
至于其他时期出现的突发性情况,宜开展达标防治。
该试验仅在常规单季晚稻上进行,在植株高大的杂交单季稻上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
4参考文献
[1]刘文英.康宽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应用效果试验初报[J].安
徽农学通报,2010,16(6):93,150.
[2]王旭东.20%康宽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效果研究[J].现代
农业科技,2012(3):207.
[3]邓林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
技,2011(12):152,155.
[4]吴耀,黄福旦,楼曼庆,等.25%吡蚜酮可湿粉单剂防治稻飞虱技术研
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1):73-74.
[5]王瑞海.魏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措施及其成效[J].河北农业科
学,2012,16(11):46-59.
后催芽。
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72.2%普力克水剂或用种子重量0.3%的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
4.2.2苗床处理。
每1m2苗床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10g,与细土4~5kg混拌均匀后,将1/3毒土撒在床面上,整平撒播种子,将其余2/3撒在种子上。
或将上述药剂直接与营养土混合,每1m3用药剂50~100g,混匀后装营养钵或育苗盘,准备播种育苗。
4.2.3灌根或茎叶喷药。
发病初期可用72.2%普力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800倍液、72.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乙膦锰锌1000倍液进行喷雾或灌根,每7~10d用药1次,连续用药4~5次。
用药时应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2.4随水冲药。
可用96%硫酸铜晶体45~75kg/hm2,结合灌水将药冲入栽培行间。
方法是将硫酸铜用细纱布包好,固定在水口处随水冲灌即可[6-7]。
5参考文献
[1]鲁占魁.宁夏辣椒疫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1997(5):43-44.
[2]丁建成,戚仁德,顾江涛,等.辣椒疫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安徽
农业科学,2001(5):651-652.
[3]潘明辉.无公害辣椒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30.
[4]杨飞,刘忠,宋满刚.无定河流域辣椒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J].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7(S1):107,109.
[5]樊焕宇.调整农田小气候防止辣椒青枯病[J].新疆气象,1987(10):23.
[6]刘捷.日光温室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09 (3):15-17.
[7]张守军.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综合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 (13):33.
胡小平等:日光温室辣椒疫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13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