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不为人知的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不为⼈知的秘密
关于达芬奇和蒙娜丽莎⽞妙的关系,
令⼈百思不得其解,
坊间遍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
01
商妇说
在2008年初,德国历史学家施莱切特宣布,他找到了⾜够的证据来证明《蒙娜丽莎》的画中的⼥主⼈公就是佛罗伦萨丝绸商⼈弗朗西斯科德乔孔多的妻⼦丽莎格拉迪尼。
根据史料记载1503年,24岁的孕妇丽莎找到达芬奇,让他给⾃⼰画⼀幅肖像画,此时,她的第⼀个孩⼦刚刚夭折,丽莎内⼼⾮常痛苦,希望画⼀幅肖像画,来祈祷第⼆个孩⼦安德⾥亚能顺利出⽣。
达芬奇答应了丽莎的请求,但是提出三个条件:摘下珠宝,穿朴素的⾐服,头发⾃然垂下。
02
情⼈说
意⼤利现代艺术史家安东尼弗迪在美国杂志上,发表⽂章说,《蒙娜丽莎》画中这位优雅的贵妇是安东尼玛利亚丽莎,意⼤利佛罗伦萨贵族弗朗西斯科的妻⼦。
1503年,有钱的贵族弗朗西斯科请达芬奇为妻⼦画像的时候,安东尼玛利亚丽莎只有24岁。
但长期以来,⼀直有学者怀疑,达芬奇与玛利亚丽莎到底存不存在情⼈关系,所以这个说法存在争议。
03
名妓说
德国美术史专家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宣⾔,经过10年的考证,他们竟然发现蒙娜丽莎的真实⾝份是意⼤利的⼀位名妓,名叫卡泰丽娜斯福尔扎,她是⽶兰公爵的私⽣⼥,1462年出⽣。
但是他们没有给出任何的证据。
不⾜为信。
04
⾃画像说
有学者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画像相重叠,发现⼆者的眼睛、发际线与⿐⼦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
据此,有学者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画像。
但是这种说法⼀经提出,就有其他学者站出来反对。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的关系众说纷纭,不管怎样,这个传世之作只会让⼈更为惊叹他的传奇。
在正史上,也有关于达芬奇这部作品的若⼲传奇事迹——
如果说在中国有⼀部⽂学作品⼀直让中国的⽂学家、史学家们深深沉迷于其中,仅凭⼀些蛛丝马迹就能推测出⼏个世纪前的谜团与事实,演绎出⽆穷尽的故事,那⼀定是《红楼梦》;那么在欧洲,也有这么⼀件艺术品,让科学家与史学家们深深着迷,⼀直孜孜不倦地⽤各种⾼科技⼿段试图拨开500年前的迷雾,这就是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
直到今天,⼈们在凝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仍常常会被画中⼈物的微笑和她的真实⾝份所迷惑。
这幅由达·芬奇在⽂艺复兴时期创作的不朽名作⾄今仍然充满神秘感,近⼏年来,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试图⽤物理的、化学的、医学的、⼼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和探索她的奥秘。
《蒙娜丽莎》这幅画背后似乎永远都会有新发现,据英国《每⽇邮报》报道称,艺术史家在蒙娜丽莎的双⽬中发现了迷你数字和字母,他们也正对隐藏在《蒙娜丽莎》中的真实的“达芬奇密码”进⾏解密。
1911失窃事件
在20世纪初期,《蒙娜丽莎》还远不如现在有名,只有不多的精英分⼦才对“她”有所了解。
《蒙娜丽莎》怎样才能使千百万不知道她神秘的微笑,⼏乎没有听说过⽂艺复兴,甚⾄不知列昂纳多·达·芬奇的⼈认识它呢?⼀件惊⼈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改变了⼀切。
1911年8⽉21⽇,⼀个令⼈震惊的消息从法国巴黎卢浮宫中传了出来——意⼤利⽂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师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失窃了!消息迅速从巴黎传遍了整个法国,接着传遍了全世界!
那天是星期⼀闭馆⽇。
⼀位30岁的意⼤利⼈,卢浮宫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把《蒙娜丽莎》从意⼤利画框中取下来,卷起来藏在⾐服下⾯,逃之夭夭。
事情必须追溯到1910年10⽉。
卢浮宫的主事⼈仿佛已有预感,决定给所有的重量级名作配上防盗玻璃罩,遂招募了数名⼿艺⾼超的匠⼈。
在这批匠师中间,有⼀个叫温琴佐·佩鲁贾的意⼤利⼈。
这位后来被证明患有轻度精神病的民族主义者早就处⼼积虑地想把本国的国宝迎回家,遇此良机⾃然不会错过。
当时的社会上的《蒙娜丽莎》失窃讽刺图
他耐⼼等待了10个⽉之久,到了第⼆年的8⽉19⽇,他装成游客进⼊卢浮宫参观,并找了⼀个⽆⼈问津的⼩展室躲了起来。
等到夜静⽆⼈的闭馆之时,他才现⾝潜⼊《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轻易地解除了⾃⼰安装的玻璃罩……
新闻界⾃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题材。
在意⼤利,对失窃案的报道铺天盖地,正如⼀些爱国⼈⼠所⾔,“它毕竟是我们的画”。
在巴黎,号称世界上发⾏量最⼤的报纸《巴黎⼈报》在8⽉23⽇那期刊登了《蒙娜丽莎》的巨⼤画像,上⾯印着头号⼤标题“佐贡达夫⼈逃离卢浮宫”,标题下是讽刺性的评论:“……我们还有画框”。
这篇⽂章连同第⼆页的特写告诉⼈们,《蒙娜丽莎》的失窃是个悲剧性的损失:“事实是,历史上再没有⽐《蒙娜丽莎》更完美的画了。
”
各家报纸⼤肆⿎吹画的重要地位,⼏家报纸对失窃案连续报道了将近三周,社会各阶层都被报道所吸引,也很快对⽂艺复兴时期艺术有了⼀定了解。
趣闻轶事不断见诸报端,包括达·芬奇作画时,艺⼈或弹或唱,努⼒让“蒙娜丽莎”笑起来的故事。
法国卢浮宫展⽰的《蒙娜丽莎》
在接下来整整两年多的时间⾥,《蒙娜丽莎》始终踪影全⽆。
直到1913年的秋天,佛罗伦萨的⼀个古董商在报纸上刊登了⼀则⼴告“以任何价格求购任何艺术品”,不久他就收到佩鲁贾的来信,声称⾃⼰拥有《蒙娜丽莎》,古董商回信表⽰⾃⼰愿意帮他把《蒙娜丽莎》卖给乌菲兹美术馆。
当佩鲁吉阿带着《蒙娜丽莎》来到约定地点的时候,才发现等待⾃⼰的除了乌菲兹美术馆的馆长还有⼀⼤帮意⼤利警察。
当然,佩鲁吉阿的爱国之名赢得了意⼤利国民的⼴泛同情,最终被判处了意⼤利法律规定的最⼩刑期。
⽽由于《蒙娜丽莎》法律上的所有权属于法国,在意⼤利巡展了两周之后也不得不被送回了巴黎。
由意、法两国外长当着全世界⼈民的⾯举⾏了盛⼤的交接仪式,法国更是将《蒙娜丽莎》的回归称为国家的重⽣,为此将全国的商品降价40%以⽰庆祝,全法⼈民举国欢庆,《蒙娜丽莎》的法国国宝地位由此坐定。
微笑的秘密
现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已经成为美学的、哲学的象征性形象,⼈们也总是揣测《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和画作背后的故事。
那微笑时⽽温⽂尔雅,时⽽安详严肃,时⽽略带哀伤,时⽽⼜有⼏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物神秘莫测的⼼灵活动。
同样的⼀幅画随着光线的变化居然能产⽣不同的效果,⼈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和嘴⾓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后来的研究发现,达芬奇绘画“蒙娜丽莎”的嘴巴时,运⽤了模糊轮廓的⼿法,这种⼿法在意⼤利原⽂的字⾯意思为“像烟般蒸发”。
这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了20世纪最⼤的谜团之⼀。
为什么这幅画会产⽣这样的神奇效果?在10年前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斯通对此给出了解释。
她认为,与其说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与画家的绘画技巧有关,倒不如说它与眼睛的错位有关。
利⽂斯通博⼠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体视觉系统有关,⽽不是因为画中⼈表情神秘莫测。
作为视觉神经活动⽅⾯的权威,利⽂斯通主要研究眼睛与⼤脑对不同对⽐和光暗的反应。
利⽂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
”她表⽰,⼈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
中央部分(即视⽹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细致印记。
环绕浅窝的外
围部分则留意⿊⽩、动作和阴影。
据利⽂斯通说,当⼈们看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的双眼。
假如⼈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
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形中突出了颧⾻部位的阴影。
如此⼀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了。
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
利⽂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使得我们永远⽆法捕捉她的笑容。
”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们的⽬光不断转移。
利⽂斯通也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
从科学的⾓度看是与⼈类视觉系统的构造有关,从艺术⾓度认为她的微笑并⾮幸福,更不是美丽,于是⼈们乐此不疲地⽤不同的故事来追索着达芬奇的密码。
在 1993年,加拿⼤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就公布了⼀项令⼈震惊的研究成果。
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数观赏者的⼝唇,是⼀个男⼦裸露的脊背。
这⼀论断既新鲜⼜荒诞,然⽽论证却是有⼒的。
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
他喜欢穿粉红⾊外套,在胡须上毫⽆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还常称⾃⼰解剖过不下30具死⼫。
他还是个左撇⼦,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要借助镜⼦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
因此借助镜⼦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种⽅法。
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再说,表现⼈体美和呼唤⼈性的觉醒,既是⼤师的⼈⽣哲学,⼜是他的艺术观。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右侧⼤。
历史上左边代表⼥性,体现达·芬奇崇拜⼥性。
因此,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茨有⼀天忽发奇想,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画像相重叠,发现⼆者的眼睛、发际线与⿐⼦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
施⽡茨最终得出结论,
《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画像。
⾄于达·芬奇为什么要把⾃⼰画进⼀个永恒的⼥性形象,⼀种解释是因为他要⽤这种⽅式隐晦地挑战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男性霸权话语。
蒙娜丽莎是⼀个雌雄合体,这是达·芬奇⼼⽬中⼈性最理想的结合⽅式,男⼈和⼥⼈平等地融合在⼀起。
从字源上来看,古埃及的⽣殖男神叫Amon,⽣殖⼥神叫Lisa,稍微玩⼀点变体的游戏,合在⼀起就变成了MonaLisa。
真伪之谜
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利,拥有⽆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遗憾。
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幅画,不仅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诧异:⼤名⿍⿍的戴⾼乐总统每当⼼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存,⽽邱吉尔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法控制颤抖的⼿指。
⼏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竟达60幅之多。
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笔,画中的⼈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
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幅底稿。
⼀些法国研究者们研究考察了卢浮宫博物馆中包括《蒙娜丽莎》在内的7张达·芬奇的画作之后分析,这位艺术⼤师作画时使⽤了⾮常轻薄的连续涂层,这种技巧也使得达·芬奇的作品拥有了⽆与伦⽐的魅⼒。
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的专家发现,达·芬奇的画作有⾼达30层的涂层,使得他的作品⾮常精细。
并且所有涂层加起来不超过40微⽶,⼤约只有⼀根⼈类头发的⼀半厚。
所以,真假作品的分辨也许不是⼀件难事。
公认的真迹现藏于卢浮宫。
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边就带着这幅画。
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
当年法国王室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像我们⽬前看到的⾊彩;画表⾯已经开裂,形成了蛛⽹般的细密纹理。
然⽽,⼈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
莫⾮已经过他⼈做⼿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的差距。
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左右各3厘⽶;原先的画上两侧有⽯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点柱础。
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破坏,可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在今⼈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缺的,⼈物⾝后的风景拓展了画⾯空间,⼜很好地烘托了⼈物内⼼世界;相反,两侧增加了⽴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开阔,⼈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
民间也有⼀种说法认为,画⾯上蒙娜丽莎⾝后两旁的廊柱被切掉是由于1911年发⽣的那起盗窃案。
作品失窃两年后,她出现在意⼤利,但是⼏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
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复得只是⼀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位富有的收藏家重⾦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件赝品⽽已。
达· 芬奇是⼈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垠,解释世界的奥秘。
达·芬奇的⼀⽣始终在探索艺术的⾼贵⽓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满意⾜。
15世纪意⼤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登峰造极。
达·芬奇深刻地理解,要创造充满活⼒的艺术形象,光靠细部的逼真是不⾏的,画家必须在表现⼈物内⼼情感上下⼯夫,只有这种发⼈深思能给⼈留下想象空间的艺术形象,才是最有⽣命⼒
的。
蒙娜丽莎,这是⼀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
蒙娜丽莎,也是⼀个神话,它与达·芬奇⽆关,似乎完全是后⼈制造的。
这个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限膨胀。
蒙娜丽莎,这是⼀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