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淄博市沂源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信息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进步,深刻影响社会环境和文化形态,文艺创作也如此。

互联网介入文艺创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途径扩大和呈现载体改变。

就像部分戏曲演出于匀栏瓦舍,电影在黑漆漆的盒子里造梦,电视带来全家欢,一种文艺形式的发展、接受与所适配的媒介形式无法分开。

网络小说、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等以“网”之名蓬勃兴起的文艺形式不只是传统艺术在小小荧屏上再次呈现,而是有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

互联网特有的“用户思维”,让受众成为创作关注点。

相较于传统文络小说的阅读场景发生变化,写作场景随之改变。

一位网络作家说,他特别重视读者在网络上的阅读体验,比如分段分节要短、条理要清楚;每章2000字左右,这是手机阅读者能接受的最佳长度;每一章的故事剧情都要有进展、有悬念等等。

根据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

随着手机移动端的普及,手机已经不再是个人电脑的延伸,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开始适应小尺寸竖屏显示。

与电脑“读屏”方式不同,手机是以“滑屏”模式呈现的。

相应地,在短句、短段、留白和空行技巧上都要更加适应“滑屏”特点,所以才会流行“一镜到底”的长图,才会为适应9:16的竖屏显示而自主削弱对背景、环境的交代,更聚焦于人物刻画。

竖屏访谈类节目、竖屏短剧等也应运而生。

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特性和便捷的及时反馈,使得创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行为,受众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过程。

在传统观念中,文艺创作是一项偏于“文科”的工作。

但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来自理工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加入创作队伍。

他们研究分析网络上的点击量曲线和观众反馈,根据测算结果对创作提出改进意见。

例如,当前热播的古装剧《东宫》曾出现一个剧情高潮。

大量网友在弹幕上对其没有配背景音乐表示遗憾。

数据分析师对此迅速反应。

在剧集播出不到21小时的时间内为其加入背景音乐,许多观众得以欣赏更好的版本;网络综艺《这就是灌篮》本希望凭借明星导师吸引受众,但播出几集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网友更关注参与的球员,于是在之后的剪辑过程中就更多注重挖掘球员亮点。

数据分析不仅能敏锐抓住观众的“看点”并对创作进行实时调整,更可以进行“定制化”服务,争取最大观众群。

优酷在2017年创建泛内容大数据智能预测平台“鱼脑”,最近即将播出的一部网剧的男主角就是通过“鱼脑”对众多演员进行大数据分析,再结合剧情类型进行数据匹配,最终选择出来的。

互联网和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互联网产生的一系列技术变革使文艺创作紧随其后,而这种追随是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

创作者和受众本身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过去,虽然作品已经完成,
但依然需要接受读者和观众审阅、评价,而互联网的便捷性缩短了受众反馈的时间差,再加上互联网“用户思维”的介入,受众已经加入到创作队伍中,甚至能够改变一部作品的走向。

面对新形势、新技术,如何更好利用互联网特性,释放更大创造力,让文艺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同时发挥价值引导作用,是摆在每个从业者面前的课题。

(摘编自任飞帆《互联网给文艺创作生产带来深刻变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传统文艺还是网络文艺,其形式的发展、接受都会影响所适配的媒介形式。

B.网络文艺不是传统艺术在荧屏上的再次呈现,而是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传播规律。

C.出于对受众的关注,网络小说会控制章节、段落字数,设置大量悬念以加快进展。

D.数据分析能抓住观众的“看点”,有助于对创作进行调整,进行“定制化”服务,争取尽可能大的观众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述了互联网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并指出网络时代文艺创作面临的课题。

B.文章指出互联网影响文艺创作是基于用户思维的介入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C.文章引用统计报告数据是为了说明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都已能适应手机竖屏显示。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文艺创作追随互联网是为了更好地让作品抵达受众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众可以广泛参与创作过程说明创作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行为,这得益于互联网“点对点”的传播特性和便捷的反馈。

B.理科数据分析师们加入文艺创作队伍,通过对网络上的点击量曲线和观众反馈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根据结果参与创作。

C.依据弹幕和泛内容大数据智能预测平台,网络文艺创作者们就可以提供更好版本的作品,选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演员。

D.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受众审阅、评价文艺作品的反馈时间缩短,并且可以参与文艺创作,能够对一部作品的走向产生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

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同事,一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

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
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说快穿上衣报,跟我走。

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

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

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

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

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为死者做了安魂祈祷,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能相信我们的眼睛和听觉吗?这棺木,这些热泪涟涟的脸,这些呻吟和号哭,岂不是一场噩梦?唉,这不是梦,视觉也没有欺骗我们!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一样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不久前还在我们眼前辛勤工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把自己酿的蜜送进国家福利这一总的蜂房里。

如今却已变成一堆骸骨,化作物质的幻影。

不可弥补的损失啊!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呢?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直到灵魂深处都忠于他神圣的职责,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

他疾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的人,那些利用种种诱人的生活福利来拉扰他,让他背弃自己职责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

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就在此刻我也能听到他那柔和的、亲切友好的声音。

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

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

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

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说道,“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你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演说家本人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

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

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诺维奇是秘书呀。

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重新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

墓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

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理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

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普拉夫斯基没有反驳扎波伊金私下对死者表达的看法和评价,这既暗示死者与其前任具有共同特点,又为后文扎波伊金的失误埋下伏笔。

B. 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在于与题目“演说家”相照应,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

C. 在作者笔下,听众只对扎波伊金所致悼词的对象是谁暗自怀疑,却没有怀疑悼词中对死者品格不切实际的称颂,这样写饱含着作者的深意。

D. 这篇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它讽刺的对象几乎是文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包括听众,而不只是“演说家”扎波伊金。

5. 小说极具喜剧效果,这种效果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岑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功勋”人物,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入选人物……这些荣誉,标定了他在中国航天领
域的特殊地位,也勾勒出一名近30年不忘初心、孜孜不倦书写航天报国情怀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毫不犹豫的选择
1964年,岑拯出生在湖北浠水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质朴的性格。

1982年,岑拯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并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从此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下海”的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不少科研人员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纷纷选择转行。

青年时代的岑拯对此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扑进了刚刚立项不久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制当中。

“当年进火箭院面试时,有个领导问我,能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吗?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能!”这一干,就是29年。

从1989年被分配到一机部运载火箭总体室起,岑拯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的命运与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与中国航天捆绑在一起,与党和人民的期待捆绑在一起。

他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要用自身所学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要一直干下去!”
一定要确保高质量的成功
在岑拯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87次发射,成功率近98%;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北斗组网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此外,还在我国通信卫星、风云气象卫星以及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

为了满足北斗工程任务三种轨道高度的需要,运载火箭需要具备更多本领。

作为老党员,岑拯明白,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为长三甲系列技术创新的目标,才能真正把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作为长三甲型号的总指挥,同时也作为试验队的临时党委书记,岑拯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型号研制的各个环节中去。

面对型号研制的众多难题,他成立了若干个党员创新攻关小组,亲自率领团队开展大量的技术创新工作,使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仅具备发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能力,还开创了我国一箭双星发射高轨道卫星的先例;他们创造性地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与“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搭档飞行,把北斗导航卫星直接送入工作轨道,大大延长了卫星的工作寿命……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大拓展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任务适应性,显著缩短了北斗三号工程的建设进程,并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

在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岑拯还坚持推进持续的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他的带领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开展了优化故障模式识别方法、控制影响成败操作等质量管理的创新方法,总计进行了403项技术改进。

在管理创新方面,他们推行“去任务化”的管理思想,使火箭与不同任务自由搭配,以提高任务适应能力;通过移植应用“二维码”,使火箭产品履历更加清晰,管理更加高效……
正是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使长三甲系列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国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

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作为型号总指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在队伍最前面。

发射基地成了他的第二个家,出差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近几年,岑拯每年平均出差200天。

数不清的破晓黄昏,他奔波于机场车站;数不清的节日假日,他坚守在工作岗位;任务忙的时候,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有人说他是工作狂,他却笑呵呵地回应:“我也知道这个地球少了谁都能转,可心里就是惦记着工作。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始终是个“乐天派”,有着一名共产党员独特的“苦乐观”。

他常说:“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党和国家举足轻重,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是别的职业很难比的。


2018年3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北斗三号第七颗、第八颗全球组网卫星。

然而,成功的喜悦只属于当晚。

第二天,一切工作都从零开始,岑拯和他的团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次发射准备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6月29日03版,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拯出身贫寒,但养成了他质朴的性格,为他后来甘于清贫,一门心思扑在航天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被誉为我国“金牌火箭”的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多次圆满完成了探月工程等各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

C. 只有做到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才能满足各项工程不同轨道高度的发射需要。

D. 岑拯对党忠诚,始终将党的建设融入运载火箭型号研制的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创新攻关模范作用。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岑拯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提升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性能,拓展了其任务适应性。

B. 技术创新、质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是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前提和保障。

C. 近年来,岑拯以发射基地为第二个家,因工作的需要,他每年要出差200天,这成了他工作的“主旋律”。

D. 面对航天发射的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岑拯总是乐观应对,在成就感和愉悦感中形成了独特的“苦乐观”。

8. 岑拯为何能在中国航天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和特殊地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

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
必日先生焉。

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

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

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

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

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

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

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

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

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

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

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

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

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

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

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

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

③褐:粗布衣衫。

④锡:同“赐”。

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

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邃:精深
B.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向方:遵循正道
C. 群疑豁如豁如:晓悟,明白
D 而比年以来比:等到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悦而忘其归也而又惜其晚也
B. 当道者往往叹息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
D. 士风渐以不振因书以为别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 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 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 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 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 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3. 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

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唐)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B.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C.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的风格特点,也暗寓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全诗写景写情,虚实结合,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15.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蜀相》中抒发壮志难酬的遗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蔑视权贵的高尚节操。

(3)对于秦朝统治者因穷奢极侈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杜牧的《阿房宫赋》认为后世之人不仅仅是为之哀叹,更应以之为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贵府一坐,令尊珍藏的大作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明早七点请您在家等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

真诚期待您的光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列选项中,对下面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劳逸结合,生活才能充实而快乐。

B. 自欺欺人,只能陷入无尽的空虛。

C. 童心未泯,要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D. 明察秋毫,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月12日上午,友谊县一位老人拿着银行5万元的存单,找到正在执勤的公安干警,坚持要为疫情防控工作捐款5万元。

后经了解,老人今年80岁,老伴已过世,平时一个人居住,靠退休金维持生活。

鉴于老人已80岁高龄,考虑到她今后的生活,干警婉拒了她的捐款。

这件事在兴华中学引发了“要不要接受老人捐款”的讨论。

有人说,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婉拒伤了老人的一片心意。

也有人说,老人的善心值得褒扬,但担心高额捐赠会影响老人的生活。

还有人说,耄耋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对疫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更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执勤干警的身份在事后给老人写一封信,或以兴华中学学生的身份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建议或希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