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振荡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体振荡实验报告
刘润杰03电A 2003131108 摘要:由于学习了课本里的振荡电路,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做一个振荡器,要求是RC或晶体振荡.考虑到种种因素,我决定做晶体振荡器.
关键词:晶体振荡正弦波
一、方案选择:
对比LC振荡器,我们可知影响LC振荡电路振荡频率无的因素主要是LC 并联谐振回路的Q值,可以证明,Q值愈大,频率稳定度愈高。

由电路理论知道,。

为了提高Q值,应尽量减小回路的损耗电阻R并加大L/C值。

但一般的LC振荡电路,其Q值只可达数百,在要求频率稳定度高的场合,往往采用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1、并联型晶体振荡电路
2、串联型晶体振荡电路。

1)当石英晶体发生串联谐振时,它呈纯阻性,相移是0。

若把石英晶体作为放大电路的反馈网络,并起选频作用,只要放大电路的相移也是0,则满足相位条件,形成图9.19所示的串联型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

2)当频率在f s与f p之间,石英晶体呈感性,可将它与两个C构成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形成并联型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9.20所示。

实践证明,两者虽然都可行,但串联型晶体振荡较为容易做。

故初步打算用这种方案,其典型电路图如下:
此图的起振频率,和晶振的一致,其计算公式就是
式中,L的值就是L2的值。

C的值是C5,C6,C7三个电容的等效值。

C5是可调电容,其作用是对电路的频率起微调作用,提高系统稳定性。

R3是偏置电阻,使三极管工作在放在状态。

C7是用来消除寄生振荡干扰的。

二、制作过过程
在实际制作的时候,我用万能板搭了一块电路,实际买到的元器件中,9018的放大值有132。

而电感L2的Q值,才45,有点偏低,实验室的老师说应该还是可以的,所以,就没打算自己绕。

搭好所有的电路后,就是不出现所有的波形。

一些杂波干扰非常严重。

几乎不像是正弦波。

只是在杂波中隐隐约约能看到一些类似正弦波的波形,但不是只有一条,有好几条。

所以认为是杂波干扰。

检查了N次电路,发现,电路并没有搭错。

实在是没有办法,就找陈老师帮忙,他看了一眼电路,就叫我拿多了一条导线,他将导线接在电源的实地和虚地上,很神奇!示波器的图像即刻稳定了许多,但还是一条带状,但看得出里面有正弦波!!
陈老师说,这是因为,我的电源线太细,太长,而电路中又没有去除高频干扰的电容,由于当天太晚了,就没再调试下去,陈老师要我再改进,和细调电容,应该可以出波形。

调试停歇了几天。

几天后,再去调。

怪。

什么波形也没出,连带状图也没有了。

我有点慌。

但又忙着帮别人调。

就决定第二天再去。

次日,我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调。

当然,换了个9018。

不小心,扭了一个一个叫TRIN LEVER的旋钮。

一个漂亮的波形映入眼帘!
再至高频实验室,果真有波形,原来,当初的带状,其实,是因为示波器的“同步”没调好。

最后,我就测了它的参数。

如下:
输出:
频率:f s=6.0063M.
幅值:Vp-p=1.98V
输入:电压:12V
电流:10.5mA
后来,觉得不爽,又找了幅图做了另一个晶体振荡器.
参考网上的资料如下:
1.为了提高温度稳定性,在发射极到地之间接一个电阻Re=2kΩ,取Rb2=15kΩ,则
Ue≈IcRe≈2×10-3×2×103≈4V
Ub=Uc+Ube=4+0.7=4.7V
Ib=Ic/β=2×10-3÷80=0.025mA
Ib2=Ub/Rb2=4.7÷(15×103)≈0.31mA
Rb1=Ec-Ub/Ib+Ib2=(9.5-4.7)÷(0.025+0.31)≈14.3kΩ
取Rb1=15kΩ
2.调谐回路参数的确定
谐振回路的元件除了晶体以外,还有电容C1、C2和C。

C1和C2不但与振荡频率有关,而且也与反馈的大小有关。

C1、C2取得大一点,晶体管极间电容的影响可以小一些,从而有利于提高频率稳定度。

C2/C1比值大,则反馈小;反之,则反馈大。

对这类晶体振荡器来说,电路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一般取C1=C2,电容值范围取在50-200pF之间。

C是微
调电容,通常还与它并联一个适当的固定电容,C一般在40-120pF之间。

电容要选用温度系数小的瓷介电容或去母电容。

根据以上考虑设计的晶体振荡器电路如图八所示。

该电路工作在9V、16.95mA,其主要指标如下:
振荡频率f0=110592kHz
频率稳定度Δf/f0≤±50×60-6(在-10至+50℃时)
输出功率P0≈5mW
电源变化范围9V±15%
制作时,去掉了前面的电源部份!经过一下午的调试,(我用可调电阻代替偏置电阻Rb1,及Rb2。

第一次调试,波形是有,但SIN波的-Y轴部分,失真。


右图:
反复地调,最好的波形也是失真。

只是稍为好一些。

如下图:
最后,将反馈电阻用一个1K的可调电阻代替,再反复地调Rb1, Rb2,Re 及C,最后,出了很完美的波形。

如下图:
完美的波形。

但这与前面的计算有很大出入。

但实际的结果是这样,当然,我用的晶振是11.0592MHZ,可能,这有一些影响吧。

后来,再换了个20M的晶振,这次稍微调一下,就出了很完美的波形.(由于时间关系,很多数据都没测,但Rb1,Rb2,Re三个的值变化不会太大,特别是Rb2,Re,几乎未变动过!)
由于时间关系,此次晶振的制作实验,就到此结束,通过这次制作,我学到的东西再多了。

特别是关于高频这一部份的。

总结得到的经验如下:
1、电源要好。

即便是实验室里的电源,由于连接的问题,也会倒致很
大的干扰,加滤波电容,加滤高频的电容,是很必要的。

2、接地一定要好。

用电源(相对于用干电池时),虚地与实地要接到
一起,抗干扰能力会提高很多!
3、电路的设计要合理,电源与输出端要尽可能相距远一些。

4、元器布局要紧密。

引脚尽可能短,能不用插座的就不用。

哪怕焊接
时更麻烦。

不然调试会出很多问题。

5、如果,振荡器的负载能力不好,就要在输出端加一个缓冲器或射极
跟随器。

这些电路,网上有很多。

最后,对在我做这次实验的陈田明、罗雪晖、还有447实验室的刘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