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叙事散文人物描写摭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聪敏
朱自清叙事散文人物描写摭拾
内容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选取朱自清人物描写的典型文段进行分析,
分别从取材角度、描写手法、抒写情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描写凡人小事细端末节真情挚爱
朱自清的叙事散文以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叙写自己的亲人之爱、
朋友之谊、师生之情,以及对普通人的关爱。
作品主要有《背影》、《儿女》、《给亡妇》、《冬天》、《我所见的叶圣陶》、《哀韦杰三君》、《白采》以及《阿河》、《房东太太》等。
虽然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平平常常,琐琐碎碎,但是朱自清却能化平淡为神奇,在平凡的人物事件的描叙中,饱蘸深情,抒写真情挚爱;人物描写,则善于抓住细节,寥寥数笔,而形象鲜明、
各具神韵。
其中以《背影》最为突出。
作品紧扣父亲的“背影”,叙写了一系列朴实而生动的琐事,融真情于叙事中,细腻而真实地展示了困境中的慈父形象以及父子间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读之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祖母亡故,家境惨淡,父亲自己又赋闲在家,可他强忍悲痛,劝慰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送儿上火车,过铁道,攀月台,一路蹒跚,为儿买橘;
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嘱托茶房等,平淡而真实的生活点滴,展现的是父亲的善良忠厚、对儿子的关怀备至。
最为动人的还是过铁道买橘的那一幕: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取几个动作,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
“探身”、“爬上”、“攀着”、“向上缩”、“微倾”,一系列动作细节构成了一组组缓慢播放的镜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传达出的却是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情意。
同时作者在文中反复叙说自己的悔恨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
、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并于结尾处在泪光中再现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真切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深切感激与怀念之情。
这惨淡境遇中父子的真情挚爱,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儿女》,也是在平平常常的生活情景中展现一群活泼可爱的儿女形象:五个月大的阿毛,“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
三岁的润儿“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有时还学大人样“将两手叠在背后,一摇一摆”;话还没学好,“只能说三四个字的短语和句子,
文法错误,发音模糊”,老是把“好”字说成“小”字。
七岁多的阿菜,
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总是在饭桌上“气喘喘地”“啰啰嗦嗦”地报告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爱问“爸爸知道么?”、电影里的人“是不是人?”“兵是人么?为什么打人?”等问题。
还有虽着墨不多但同样个性
046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11学教育
鲜明的“喜欢读书”、“没有事便捧着书坐着或躺着看”的阿九,以及用“特别尖的小嗓子”喊着“我要到北京去”的转儿:五个儿女,年龄、心理、面貌各异;少不更事却天真、活泼、可爱,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叙家常般的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为人父的作者深深的舐犊之情。
好友叶圣陶的形象也是通过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来显现。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的听着”,“他觉得论辩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
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当发现特地捎给作者看的、他自己辛苦保存着登有自己文字的《晨报》副刊不小心给散失了了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便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在不富戏剧性的日常生活中,作者仅抓住人物富有个性化的的神情、语言,寥寥数语,就真实地再现了叶圣陶先生和易沉静、谦逊宽容的性格特点,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房东太太》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有些古板但有人情味有性格的英国房东太太——
—歇卜士太太的形象。
全篇围绕她“中国那老味儿”叙写了许多繁杂的生活琐事,诸如她饭厅的摆设、滔滔不绝的谈吐、带规律性的近于封闭式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待人接物的繁文缛礼、守旧的婚姻观、对子女的严格约束;还有她丧夫失子的痛苦,以及押房子、卖家具,在挣扎中坚忍地支撑家,却始终“高高
兴兴”,“决不垂头丧气,决不唉声
叹气”;圣诞节晚上,照例该吃火
鸡“卖了几件旧家具,买了一只二
十二磅重的大火鸡来过节”,可惜
火鸡烤枯了一点,“但我们一点没
吃着那烤枯了的地方。
”如此平平
淡淡的生活琐事,写尽了这位房
东太太迂腐、古板得可爱,同时也
活现出她为人的坚忍、真诚和丰
厚的人情味。
从中不难看出,作者
对这位“忘年朋友”的了解、同情
和喜爱。
还有《给亡妇》,通篇只是写
了一些关于孩子、夫妻间的琐碎
之事,但一位慈爱有加、温顺克己
的慈母、爱妻的形象如在眼前,作
者对爱妻由衷的眷恋之情也深深
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而“遗世绝
俗”、“落落寡合”却又“是一个好
朋友”、“是一个有真心的人”的白
采;“温雅可爱”的韦君;鲜活美丽
但命运不济的贫家女儿阿河,都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们
的身上,作者无不是笔端饱蘸感
情,通过细微的生活点滴,将人物
的生活方式、个性特征渗透到作
品的细致描写中,赋予凡人小事
以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深深打动读
者。
这种“平中见奇”的效果,除
了得益于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体察
入微之外,主要是艺术创作上具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取材凡人琐事
朱自清曾评述《山野掇拾》
“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
细,都不轻易放过”,且“他们对于
怎样微渺的事物,都觉吃惊;而常
人则熟视无睹!故他们是常人而
又有以异乎常人”。
而他自己往往
也是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凡人琐
事中取材,并通过深入的挖掘,赋
予其丰富的内容;人物形象的刻
画也是在点点滴滴的介微小事中
显现。
他的作品所写的人物多是自
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学生以及有
所接触的普通人,选取的也都是平
凡普通的琐事,但却表现了深沉的
情感和丰富的内容。
上文所述《背影》、《儿女》、
《我所见的叶圣陶》、《白采》、《房
东太太》、《阿河》等莫不如是。
再
如《冬天》,作者撷取冬日中平凡
的三个生活场景:父子围坐吃水煮
豆腐、与朋友月夜泛舟西湖、山城
家中妻儿天真的微笑,展现了一幅
幅恬淡温情的画面,抒写了至纯至
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吃豆腐”
的情景尤为动人。
豆腐是再普通
不过的食品,但在作者笔下,父子
四人围聚在“洋炉子”旁吃水煮豆
腐的情景却是那样温馨难忘:一小
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
的”,“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
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而“洋
炉子”太高了,父亲得不时地站起
来,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
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
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孩子
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
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
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
的豆腐。
”象这样的“一小块豆腐”
和“吃豆腐”的情景,在旁人看来
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朱自清却
如此真切地进行细致的描写,把长
辈的慈爱、儿女的天真写得活灵活
现。
这“热腾腾的豆腐”自然令寒
冷的冬夜变得温暖起来,父子间的
真情也使得原本清苦的生活增添
了生趣,充溢其间的那一份温情令
人感怀不已!
第二,把握细端末节
朱自刻画人物善于把握“细端
末节”,从而显示出人物独特的精
047
. All Rights Reserved.
神风貌,正如他在《文艺的真实性》中所说:“人性虽有大齐,细端末节都是千差万殊,这叫做个性……能显明这千差万殊的个性的文艺,才是活泼的真实的文艺”。
《背影》正是抓住了一系列的“细端末节”,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艰难处境中慈父的
“背影”。
虽然全文才一千五百字,却把困境中相濡以沫的父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当然其中最令人难忘的的还是过铁道买橘子的那段细节描写。
作者只是简洁地勾勒父亲如何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又如何手脚并用地攀上那边月台,以及买橘子后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还故作轻松等一系列的“细端末节”,却把父亲为儿子不辞劳苦的深情真切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而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
,更是如同特写镜头般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我所见的叶圣陶》通过“朴实的服色”、“似乎老是那么有味的听着”
、以及“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等细节描写,就把叶圣陶的和易沉静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冬天》中父亲那“仰着脸,觑着眼睛”,从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以及孩子们“眼巴巴望着”和热切的“等着”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的描写,活现了父亲的温和慈爱,活化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朱自清擅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并能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
抓住“细端末节,”虽只寥寥几笔,只写了人物极少的动作、语言、神态、肖像等,但形象个个鲜明、各具神韵,令人心驰神往。
第三,抒写真情挚爱
朱自清散文总是以“情感真挚、意蕴深厚”而打动人心。
抒写真挚的情感,情从肺腑出,这是其散文最鲜明的特征。
至于人物描写,无论是刻画艰难困境中的父亲的“背影”,还是追忆亡故多年的温顺克己的妻子,还是表达对朋友、学生、房东、佣人等的忆念与关切,无不是在真诚地抒写对亲人、对朋友、对学生、对普通人的爱,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至纯、至厚的珍贵的人间真情。
《背影》
一文,若是从材料上看,选取的均是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但感情的分量却很重。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车站送别的情景,透过父亲蹒跚地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以及耐心地嘱托等一系列细端末节的描写,揭示了父亲的挚爱真情;而多次写到“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以及多年后接读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则真切地流露出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
淡笔写真情,惨淡境遇中的这一份真情还有哪位读者能不被感动呢!
再看《儿女》中对“吃饭”情形的描写,更能体味到朱自清淡笔中的真情:饭厅里有“一阵阵袭来”的“夹着笑和嚷”的孩子们等待开饭时“急促繁碎的脚步”声;有争抢座位时的“这个说,‘我坐这儿!’那个说,‘大哥不让我!’大哥却说,‘小妹打我!’”,还有“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的故执,受到“管制”后“哭的哭,坐的坐”
的委屈;吃完了“桌上是饭粒呀,
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而作者在其中“给他们调解,说好话”,“有时候也不耐烦”因而“叱责”,甚至要“用老法子”来安稳“局面”!这是何等喧闹的一顿饭啊!而每天如此“潮水”般的情形还要经历两次!倘若一个人内心不是充满着爱,能受得了这样的生活吗?作品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每天吃饭时的扰嚷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群天真、活泼而又兴奋、嬉闹的儿女形像,外加温和的妻和“暴躁”的作者自己,饭桌上、下的人物群像活灵活现,表现出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和略带温和的幽默;在感叹生活的艰辛的同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对儿女们的深挚的怜爱!
正如赵景深所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因此,读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深深地为他的真情挚爱所感染。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书林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09.6.
[2]陈孝全,朱自清的散文世界,福建学刊[J],1994年第2期.
[3]朱德熙,于平淡中见神奇———谈朱自清的散文,新闻业务[J],1961年第7期.
[4]孙淑贞,浅论朱自清散文风格与人格的真与诚,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J],1998年第2期.
[5]吴洁,论朱自清散文中的人物特写,通化师范学院学报[J],
第24卷第5期.张聪敏,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04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