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就是通过教学由原来的重教转向重学,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历史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多少年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一直是一个难题。

在追求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是重知识轻能力,片面强调知识教学。

新课程实施后,又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又出现了轻视知识教学的现象。

教学中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结果,把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表演的地方,学生只图热闹,往往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这就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教学中应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是构成历史的根本。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这类历史史实讲述得比较多,对这种知识一般实行“看书、识记、评述”教学方法。

要做到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就要在知识的教学中渗透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培养中加强知识的教学。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分析、概括、启发”三步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教材中只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特点并没有明确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我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探究,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目标的实现。

在能力方面,《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历史技能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

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和想象力等。

在历史课的学习,特别是探究课的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2.历史教学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教学的难点
《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把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安排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教学目标。

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
验,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有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还要有学生的学,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方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过程的手段。

初中历史学科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统一,是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有学习过程的安排,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的引导。

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例如,我在上《五四运动》一课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等;在过程的安排上,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主要通过设计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发生的过程做了具体的要求。

在方法的设计上,我主要设计了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根据《五四运动》的主要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一系列学习提示:①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和直接导火线是什么?②五四运动发生的过程怎样?运动的主体是什么?③五四运动在过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由于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统一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习方法的设计,把学习方法放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历史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一门以史料为材料,以过去的事件发生过程为线索,把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历史知识和理论离不开史料。

用史料去加深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历史上许多爱国主义运动和民族斗争的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光荣传统教育的难得的教材和机会。

但是由于史料庞杂,又是过去了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注意历史发展的线索和知识的理解,很难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学三个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把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

它与传统德育中的情感教育虽然目的相同,但是手段和形式是有区别的。

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教学内容,联系历史史料去进行道德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例如,我们在教学《五四运动》时,可以联系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林则徐禁烟的故事中,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主人翁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对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是对历史教学要求的重大突破。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不可分割的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利用史料进行历
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不断地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情感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