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件岳麓版选修1[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农奴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沙皇(shāhuáng)专制
(3)亚历山大二世的准备:主持成立“农民(nóngmín)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
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
第九页,共42页。
思维(sīwéi)点拨
二、“解放”法令
1.措施: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
第四单元(dānyuán)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一页,共42页。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 影响。 2.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 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3.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 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chǎnshēng)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 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 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激进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
易错提醒(tí xǐng
历史认识
第十二页,共42页。
三、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
1.司法改革
(1)内容(nèiróng):颁司布法《(sīfǎ)章程 》,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
(2)影响:培养了法律人才,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改革进展缓慢,普
通群众不具备法律意识。
2.地方自治
(1)内容(nèiróng):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
,由选举产生。
(2)影响:保证了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杜主马导(地dù位m;ǎ)地方自治机
关对本地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未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
第十五页,共42页。
3.对改革的总体评价
(1)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 现代迈化出的重要步骤。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农奴制对俄国社会(shèhuì)发展的影响。 提示(tíshì) 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俄国工业化进程远远落 后于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根据史料二回答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俄国战败激化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农奴制改革的步伐。
第七页,共42页。
(3)影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
化了社会矛盾。
(4)失败根源:落后的农奴制。
①农奴制下,农奴劳动(láodòng)积极性低。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
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
买卖农奴。
②农奴制下,农业耕作方式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生活贫困;地主
第二页,共42页。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gǎigé)
第三页,共42页。
目标导航 1.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重点) 2.从近代化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yǐngxiǎng)。(难点)
第四页,共42页。
内容(nèiróng)索引
自主(zìzhǔ)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知 识体系 史料实证(shízhèng) 深化探究 —— 理解重 要史料史论
解析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使俄国处于革命(gé〃mìng)的前夜。
1234
第三十八页,共42页。
解析 答案
4.(2016·巴中高二检测)阅读材料(cáiliào),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cáiliào)一 我期待着、众多领地上的那些有头脑的领主们自己来表
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tíng zhì
bù qián)。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造成俄国“停滞不前(tíng
zhìbù qián)”的主要原因是
√
A.遭受西欧国家的侵略B.俄国农奴制的阻碍
C解.克析里依木据战所争学的可失知败,D1.机81器5年工后业阻极碍其俄落国进后步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农奴制度。
第三十一页,共42页。
提示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 (yánhuǎn)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提示 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fāzhǎn);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 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史料一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 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①不仅从经 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史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②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 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 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zhǎngwò)在贵族地主手里, 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 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史料实证 深化(shēnhuà)探究 ——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主题(zhǔtí)一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史料一 ①19世纪中叶(zhōngyè)俄国与英国对比表
对比项 生铁产量 铁路里程
俄国 26万吨 1 500俄里
英国 385万吨 15 000俄里
第十八页,共42页。
3.影响 (1)积极方面: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大发展。 (2)消极方面 ①使富农愈富,贫农愈贫,社会不公(bùgōng)更加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 烈。 ②使农民对沙皇政府失去了信任。
第十九页,共42页。
思维(sīwéi)点拨 史论(shǐ lùn)要旨
知识(zhī shi)图示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提示
史论总结 克里木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1)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加重了国内的经济危机,农民起义不断,沙皇 的专制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了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导致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从1815 年组建“神圣同盟”开始,就充当了欧洲的霸主,对各国的革命运动进行 干涉,充当欧洲的宪兵(xiànbīng)。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失去了干 涉别国内政的可能性,俄国国际地位下降,欧洲霸主地位丧失。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3)从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fāzhǎn)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fāzhǎn)。
第三十四页,共42页。
反馈(fǎnkuì)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第三十五页,共42页。
1.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这样预测时局:“……自那时(注:指1815年)
第三十二页,共42页。
提示
史论总结 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yóuyú)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 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 ①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 废除。 ②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部分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解析 “解放”法令使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还可以通过赎买
获得一定的土地。这是俄国走向近代化的基础。
1234
第三十七页,共42页。
解析 答案
3.“斯托雷平是革命(gé〃mìng)之父”的含义是 A.他镇压了1905年革命(gé〃mìng) B.他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 C.他消除了农奴制残余
√D.他主持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3)俄国加紧了在远东地区的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说,俄国由于克里木战争 的失败要向英法复仇,当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shíhou),俄国趁火打劫,从中国割占了大片领土,攫取了很多特权。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主题(zhǔtí)二 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
第五页,共42页。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 把握教材(jiàocái)知识体系
第六页,共42页。
一、克里木战争和变革的呼声 1.克里木战争 (1)战争目的: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 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遗产”的斗争。 (2)战争进程 ①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② 1 8 5 4 年 , 法 国 和 英 国 加 入 土 耳 其 一 方 作 战 , 战 争 转克到里俄木国半的岛(b ______________进行。 ③英法联军攻占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zhànbài)。 ④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 巴黎(bā lí)》和。约
不愿意添置农具,不求进取。
工业(gōngyè
③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láodòng)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
国 的发展。
第八页,共42页。
2.变革的呼声
(1)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起义,主张废
除
农,奴实制行立宪君主制。
(2)“知识分子”群体: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揭露和抨击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史料解读 ①列宁的话实际上评价了俄国农奴制改革(gǎigé)的积极意义,使俄国走上了 资本主义道路。 ②指出了俄国1861年改革(gǎig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三十页,共42页。
问题思考(sīkǎo)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一列宁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
提示 理由:经济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发展;政治上, 推动了俄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比例 1∶15 1∶10
史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bàolù)了农 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②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史料解读 ①在工业发展方面,19世纪中叶的俄国远远落后于英国。 ②指出了克里米亚战争与农奴制改革(gǎigé)的关系。
宣布废除
农。奴制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zhèngfǔ)
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2)经济上:农民可以通过 赎买(获sh得úm一ǎi半) 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 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第十一页,共42页。
3.局限性 (1)农民为了(wèi le)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虽使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又受到 村的社束(cū缚n。shè) 4.结果 (1)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各地发生了严重的农民暴动,受 到政府的严厉镇压。
(2)这次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zhī shifènzǐ)的强烈愤慨。
第十六页,共42页。
四、日俄战争(rìézhàn zhēnɡ)与1905年革命
事件
概况
Hale Waihona Puke 性质结果影响
日俄 战争
1904~1905年,为争夺 朝鲜和中国东北而进行 的帝国主义战争
俄国 帝国主义(d战ìg争uózhǔyì)
战败
再次动摇了 沙皇政府的 根基
1905年 革命
开始于“ 流血(liúxuè)星”期日 资产阶级性质
事件,城市罢工、罢课; 的革命
农民暴动;军队哗变
遭沙皇 沙皇政府再 镇压 次进行改革
第十七页,共42页。
五、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1.目的:稳定农村社会基础,保护 贵族(guìzú利)地益主,扶持富农。 2.内容:农民可以(kěyǐ)带着份地退村出社(cūn sh,è) 独立的农民可以(kěyǐ)购 买超过定额的份地。
这一时期俄国并未受到来自欧洲的侵略;克里木战争是在1853年进行的;机器
工业的落后是农奴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应选B。
1234
第三十六页,共42页。
解析 答案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zhòngyào)的一步,主要是因
√为
A.颁布“解放”法令 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 D.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