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
1.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放映电影《阿Q正传》的片段)同学们,这是由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段,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民主自由的战士。

(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做人、作文的方法。

1.课文的前半部分是怎样反驳对方的?
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直接反驳了对方的观点。

2.课文的后半部分与前面反驳的思路相同吗?
不同,后半部分是通过确立一个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简洁地反驳敌论点的。

【设计意图】用播放电影片段的形式导入新课,并自然衔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揣摩第1段,思考其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

“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2.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
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鲁迅曾评述这些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

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

3.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明确:(1)指所有的中国人。

(2)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指广大人民。

(5)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4.揣摩下列加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设计意图】以理解重点词语为抓手,进一步梳通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见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
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华盖集·最先与最后》)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阅读鲁迅的《文学和出汗》,比较这篇文章与课文的异同点。

文学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是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没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

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了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

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变的么?
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
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

不说类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气,我们大约就很难猜得着,则我们的脾气,恐怕未来的人也未必会明白。

要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实在难哪。

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

听说,例如英国,那小说,先前是大抵写给太太小姐们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纪后半,受了俄国文学的影响,就很有些臭汗气了。

那一种的命长,现在似乎还在不可知之数。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

(1)两篇杂文都是单刀直入,首先端出敌论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敌论立论的基础;再抓住敌论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

(“人性论”“自信力”)
(2)两篇杂文都是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置敌于死地。

(3)两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不同点:《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层次
揭示谬论先揭示谬论论点,再揭示谬论论据揭示谬论论据
初步批驳用批驳谬论论据的方法用批驳谬论论证的方法
深入批驳用直接批驳法摆事实批驳谬论的论点用间接批驳法,摆事实论证,确立与谬论相对立的观点
【设计意图】设置类文比较阅读,更进一步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活动学习
1.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的图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

小结:祖国是那个你无论在哪里都惦记的地方。

祖国是那个虽不完美但别人都不可触碰的地方。

废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为你的尊严拋洒热血,一辈辈仁人义士为你的荣耀鞠躬尽瘁。

八十几年后,祖国有我们,我们同样会用心跳起龙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龙的脊梁!中国威武,祖国万岁!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手抄报,并评比出最佳手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活动共同分享中国人的骄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通过手抄报评比,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等。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为题,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

教学反思:
由于年代久远、用笔隐晦、内容生疏、寓意深刻,鲁迅的文章历来难以解读。

这篇驳论性杂文也是一样。

因此,在教学之前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首先将驳论文的有关知识给学生讲授清楚,因为学生刚接触驳论文,对此还不是很了解。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原因和写作目的,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然后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三个成功之处:一是抓住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二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脊梁”除文中所指的四种人外,还有哪些人?学生回答得很到位。

三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其学习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