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形势下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形势下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张媛
(绩溪县农业农村局,安徽绩溪2453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现代农业形势下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探讨其优化对策,包括转变生产方式、进行科技创新等,旨在推动蚕桑产业不断进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蚕桑产业;生产模式;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15-53-2
蚕业生产具有市场需求稳定、见效周期短、契合绿色环保生态理念、副产品综合利用广泛等特点。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皖农特函〔2020〕232号通知,部署促进全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要求重点建设皖南和皖西蚕业优势产业带,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与科技创新,提升蚕桑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保障蚕农收入水平,为安徽省脱贫攻坚发挥蚕业生产作用。
但是,目前安徽省桑蚕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1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采用传统生产模式
蚕桑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对环境、季节、养殖场地都有较高的要求。
从古至今,蚕桑产业以散户经营为主,专业养殖蚕桑的大户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导致蚕桑种类缺少。
一直采用人工采桑、采茧的传统生产模式,对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士缺少吸引力,出现人才流失、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
1.2农民生产积极性较低
农民主要在农事较少的时间进行蚕桑养殖,可以提高收入。
但是,随着物价不断上涨,使养殖成本增加,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养殖利润,影响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从而减缓了蚕桑产业的发展速度。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养殖鱼塘、栽培果树等多种产业类型,使养殖蚕桑的场地逐渐减少。
并且养蚕的利润比其他产业低,农民进行产业转型,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产业。
1.3缺少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方面也不例外。
但是,目前蚕桑产业扔缺少高科技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且少有专家对蚕桑设施进行研究与开发,蚕桑产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2现代农业形势下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2.1转变生产模式
传统的蚕桑养殖模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及时转变蚕桑的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
有蚕桑养殖意向的农民要仔细研究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可以利用招商引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利用相关补贴资金扩大发展规模,充分落实国家对蚕桑养殖的鼓励政策,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养殖人员可以采用集中养殖方式,将小面积的桑园进行整合,建设蚕桑养殖基地,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蚕桑养殖品种。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与农民加强沟通协商,实现集体化生产,提高农民对规模化生产的认识,了解其优势,既可以减少养殖成本,又可以增加收益。
政府要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人员、政策、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蚕桑产业不断发展与进步。
在种桑养蚕、技术推广、改进品种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不断建立健全蚕桑养殖的相关制度,加快蚕桑产业发展[1]。
在蚕桑养殖方面,要想提高收益,就要改变蚕桑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引入先进的养殖技术,设立小微企业,将蚕桑加工等环节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增加蚕桑产业的收入,还能形成自主品牌,提高蚕桑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能吸引更多人进入蚕桑产业,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蚕桑产业以主要生产蚕茧向生产桑果、桑叶茶等方面进行拓展。
蚕茧可以制成丝绵被,促进服装产业发展;桑园的建成可促进旅游业发展,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蚕桑产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为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不仅要转变农民的传统落后思想,与一些蚕桑种植大户、有养蚕意向的农民一起到养蚕先进的地方培训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他们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和生产积极性。
还要在养殖地
作者简介:张媛(1972—),女,大专,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蚕桑技术推广及蚕桑综合利用研究。
(下转第55页)
2.3积极建设“三资”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息时代,农村地区组织开展“三资”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对现有问题进行处理,还要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尝试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高农村党务政务及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和谐、高效发展[4]。
在建设和完善“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凭证管理模块、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预警中心等,在网络监控系统中重点针对“三资”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混乱、账目不明确的问题进行处理,优化管理效能,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进而切实突出农村“三资”管理效果,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
3结语
在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并明确“三资”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时代发展理念不断对“三资”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确保能突出管理效能,构建完善规范的管理体系,在提升集体“三资”管理水平的同时为我国美丽新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玲.刍议农村经济发展与“三资”管理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95.
[2]张丽君.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9(19):20-21.
[3]吕艳.农村经济发展及“三资”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9(18):63-64.
[4]唐建明.浅论农村经济发展及“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9(16):122-123.
区选出养蚕优质示范户,建设高产优质养蚕地区,转变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形成自主品牌,提高蚕桑产品的知名度,促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相关部门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技术人员对养殖蚕桑的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或者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增强农民对蚕桑养殖的认识,坚定农民进行蚕桑养殖的信心。
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介来宣传蚕桑养殖的好处,推动蚕桑产业发展。
利用新媒体建立蚕桑公共服务平台,农民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服务平台进行提问,并且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解答,能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机械设备的推广速度,增强规模效益。
还可以成立农民养蚕合作社,采用“一带多”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指导,能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为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3加强科技创新
目前,很多地区仍使用传统的蚕桑养殖方法,不能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蚕桑养殖行业,导致人才流失,难以引进新技术。
所以,要提高对蚕桑养殖技术的认识,加强对蚕桑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蚕桑养殖工作。
引进高产量、适应性强的蚕桑品种,相关人员做好良种推广工作,提高农民对新品种的认识;开发科学的蚕桑养殖技术,合理利用蚕房、桑园,提倡蚕桑利用多元化,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使用智能化设备养蚕,并对相关设施的
购置给予补贴,减小农民养蚕压力;建立预测蚕桑病虫害系统,能及时告诉农民蚕桑是否受到病虫害影响[2]。
蚕桑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促进该产业发展,因此,各养殖地区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可以帮助农民降低养殖成本,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要提高对蚕桑技术推广的重视度,简化养蚕操作流程。
建立蚕桑产业的技术服务平台,能促进养蚕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一方面,要保证病虫害测报等信息服务渠道通畅;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养殖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如在农事较少的时候进行病虫害防治、蚕种鉴别等技术培训。
蚕桑产业经济收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在现代农业经济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分析国内外的蚕桑养殖政策、制度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殖方式,使其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造福于广大农民。
3结语
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打破蚕桑产业的发展局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保证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农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袁咏平.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建议[J].广东蚕业,2019(9):1,3.
[2]吴建文.加快现代蚕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3):29.
(上接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