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
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
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
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2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
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是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
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传习录》
问:“宁静存心时……”这一段说出了现在人普遍容易犯的问题,静心本来是方法不是结果,可修身修着修着就变成了喜静厌动。
身边很多人在追求着静心,特别喜欢待在那种状态里。
以前我也觉得在这种状态里就是修行修到了,现在仔细一想还真是王阳明说的只是气定而已。
有事的时候气一乱,就定不下来了,然后就从静的状态出来了。
发现这种静的状态并不能指引我们把发生的事办明白。
王阳明把功夫说的就是念念去人欲,存天理,我认为关键处就是在“念念”上。
存天理,去人欲有时我也能做到。
随着修行做到的几率也很多。
但要想念念都是存天理,去人欲这就太难了,每个念都是善的念,把邪念、恶念、杂念、妄念全都排除,每一念起都是天理。
静的时候,修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动的时候修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
如果只依赖静的时候,那所有的繁荣都只是虚假的繁荣,你觉得修行提高了,也只是假的。
因为儒家是入世修行的学问。
你要走修静的路线,就偏离了儒家修行的方向。
每天生活,岂能静。
追求存天理,去人欲是可以达到静的。
但反过来想通过静,达到存天理,去人欲就难了。
《传习录》读后感3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
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
此是为学头脑处。
”——《传习录》我也有这样的问题,看书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办?我还是单单的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就说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看书?我个人把知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的知识。
像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公式都属于对的。
但这些对的知识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没有帮助我们去解决任何的问题。
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
看不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成对的知识去看了,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结合,就没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还停留在储备上。
师父说过,和他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新的思维方式,应该抛弃旧有的模式,创造一个新的系统。
如果我们跟师父一边学,一边沿用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耽误师父时间,耽误自己时间。
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指的也是用心读,如果你不用心读,就是读一千遍也没有用。
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先从修心开始。
心在了,才有意识,有意识才能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
心不在焉,不仅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费时间。
没有融会贯通的知识,即使是对的知识,对你来讲也没任何用。
《传习录》读后感4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
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
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
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
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
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
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
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
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