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辽宁省辽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CH4
B. Al
C. HCl
D. 稀H2SO4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豆浆
B. 食盐水
C. 碘酒
D. 蔗糖水
176Ts
3.中子数为176的117号元素Ts核素符号是 117
A. ×
B. √
4.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A. NaOH
B. NaCl
C. H2
D. H2S
5.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A. 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 CO2的比例模型
C. 氯化碘的结构式I−Cl
D. 乙炔的电子式
6.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的颜色呈紫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溶液中阳离子只有钾离子
B.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
C.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钠离子,但一定含有钾离子
D.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钾离子,但一定含有钠离子
7.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 BaSO4=Ba2++SO42−
B. H2SO4=2H++SO42−
C. KClO3=K++Cl−+3O2−
D. Ca(OH)2=Ca2++2OH−
8.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侯德榜在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侯氏制碱法”誉满全球.“侯氏制碱
法”中的碱是指下列的()
A. NaOH
B. K2CO3
C. Na2CO3
D. NaHCO3
9.含3.01×1022个氢原子的水物质的量是()
A. 3.01×1022mol
B. 0.5mol
C. 0.05mol
D. 0.025mol
10.工业上制备硝酸的一个重要反应为:4NH
3+5O2−
催化剂

4NO+6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
的是()
A. O2是还原剂
B. NH3是氧化剂
C. O2失去电子
D. NH3发生氧化反应
11.下列变化中,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A. KCl→AgCl
B. CuSO4→Cu
C. CaCO3→CO2
D. H2→H2O
12.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括号内的是杂质)()
A. N2(CO):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 Na2SO4溶液(Na2CO3):加盐酸
C. NaCl(NH4Cl):加热
D. NO2(NO):通入水中
13.下列溶液中c(Cl−)与50mL1mol⋅L−1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A. 150mL3mol⋅L−1氯酸钾溶液
B. 75mL2mol⋅L−1氯化钙溶液
C. 150mL2mol⋅L−1氯化钾溶液
D. 75mL1mol⋅L−1氯化铁溶液
14.下列四种元素中,其单质氧化性最强的是()
A. 原子含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二周期元素
B. 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4的元素
C. 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ⅢA族的元素
D. 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3的元素
15.下列氯化物中,不能通过单质之间的反应直接制取的是()
A. AlCl3
B. FeCl3
C. FeCl2
D. CuCl2
16.检验硫酸亚铁是否氧化变质的试剂是()
A. 稀盐酸
B. 石蕊溶液
C. KSCN溶液
D. 氯水
17.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无色的是()
A. Na+Ag+OHˉNO3−
B. Na+Cu2+SO42−NO3−
C. Mg2+Na+SO42−Cl−
D. Ba2+K+OH−HCO3−
18.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g某气体含分子数为P,则b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L)是
()
A. 22.4ap/bN A
B. 22.4ap/pN A
C. 22.4ab/pN A
D. 22.4bp/aN A
19.在1L浓度为0.2mol·L−1Fe(NO3)3和1.5mol·L−1H2SO4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39.2g铁粉使其
充分反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氢气11.2L
B. 反应后的溶液中c(Fe2+)∶c(Fe3+)=2∶1
C. 反应后的溶液还可以溶解16.8g铁粉
D. 反应后的溶液还可以溶解19.2g铜
2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OH−=Cl−+ClO−+H+
B. 醋酸铵溶液与盐酸反应:CH3COONH4+H+=CH3COOH+NH4+
C. 亚硫酸氢钠溶液与少量的碘水反应:HSO3−+I2+H2O=SO42−+2I−+3H+
D. 碳酸氢钙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反应:HCO3−+Ca2++OH−=CaCO3↓+H2O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1.Ⅰ.某课外活动小组欲利用CuO与NH3的反应研究NH3的性质与分子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夹持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仪器b中的试剂不能为下列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A.氧化钙
B.碱石灰
C.石灰石
D.熟石灰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收集到无色无味的气体,写出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实验完毕,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则
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用含m、n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Ⅱ.铁是生产生活中常用金属
(1)写出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亚铁溶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检验溶液是否变质所加试剂为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22.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满足以下条件: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Z与Y相邻,Z与W也相邻;
②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

请填空:
(1)Y、Z和W三种元素是否位于同一周期?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

(2)Y是________,Z是________,W是________。

(3)X、Y、Z和W可组成一种化合物,其原子个数之比为8:2:4:1。

写出该化合物的名称及化学
式:________。

23.补齐物质及其用途的连线
物质用途
A.酒精 a.自来水消毒剂
B.过氧化钠 b.作食用碱
C.氯气 c.作医用消毒剂
D.碳酸钠 d.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
四、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

下表所列是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nm)。

元素代号A B C D E
(原子半径/nm)0.160.1430.1020.0990.074
主要化合价+2+3+6、−2−1−2
(1)用元素代号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对应的位置(以下为周期表的一部分)。

(2)B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C、D的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上述五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C、E形成的化合物为________(填化学式)。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A.甲烷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铝是单质,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氯化氢在水溶液里能够导电,是电解质,故C正确;
D.稀硫酸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注意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判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答案:A
解析:解:A、豆浆属于胶体分散系,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
B、食盐水属于溶液分散系,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不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B错误;
C、碘酒属于溶液分散系,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不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
D、蔗糖水属于溶液分散系,当光束通过该分散系时,不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浊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来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胶体的性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较简单.
3.答案:A
解析:
根据原子的组成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根据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求解质量数,容易题。

293Ts,故错误。

该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76+117=293,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17
故选A。

4.答案:C
解析:解:A、NaOH中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故A错误;
B、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故B错误;
C、H2中氢原子之间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键,故C正确;
D、H2S中氢原子和硫原子之间形成的是极性共价键,氢原子之间不存在化学键,故D错误.
故选:C.
不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活泼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本题考查了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判断,难度不大,只要明确这几个概念的区别就可以正确解答.
5.答案:A
解析:解:A.氕氘氚的核电荷数都是1,氘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A错误;
B.CO2分子中含有两个碳氧双键,为直线型结构,其比例模型为,故B正确;
C.氯化碘为共价化合物,其结构式为I−Cl,故C正确;
D.乙炔含有1个碳碳三键,其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A。

A.氘的核电荷数为1,不是2;
B.二氧化碳为直线型结构,碳原子的相对体积较大;
C.ICl为根据化合物,分子中含有1个I−Cl键;
D.乙炔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三键和2个碳氢键。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涉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比例模型、结构式及电子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即可解答,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放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的颜色呈紫色说明溶液中有钾离子,如果不透过蓝色钴玻璃,能直接看到黄色火焰,说明含有钠离子。

故该
溶液中可能含有钠离子,但一定含有钾离子。

故选C。

本题考查焰色反应,注意掌握各种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和观察方法.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原则,试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A.硫酸钡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Ba2+和SO42−,其电离方程式为:BaSO4=Ba2++SO42−,故A正确;
B.硫酸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H+和SO42−,其正确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故B正确;
C.KClO3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K+和ClO3−,其电离方程式为:KClO3=K++ClO3−,故C错误;
D.Ca(OH)2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Ca2+和2OH−,其电离方程式为:Ca(OH)2=Ca2++2OH−,故D正确;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侯德榜制碱原理分析判断,候氏制碱法是向氨化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析出晶体,得到晶体受热分解得到碳酸钠.
解:候氏制碱法是向氨化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析出晶体,得到晶体受热分解得到碳酸钠;所以“侯氏制碱法”中的碱实质是盐,该盐为碳酸钠(Na2CO3),
故选C.
9.答案:D
=0.05mol,所以水的物质的量是0.5×
解析:解:3.01×1022个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01×1022
6.02×1023
0.05mol=0.0025mol,故选D.
水分子是含有两个氢原子的分子,根据氢原子个数计算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水的物质的量是氢原子物质的量的一半.
本题考查学生分子和原子构成之间的关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解析:解:反应4NH
3+5O2−
催化剂

4NO+6H2O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则NH3为还原剂,O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O2在反应中得到电子,为氧化剂,故选:D。

反应4NH
3+5O2−
催化剂

4NO+6H2O中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O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以
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基本概念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B
解析:解:A.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故B选;
C.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H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中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还原反应的考查,注意从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题目较简单.
1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更不能影响被提纯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

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故A错误;
B.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引入新杂质,应利用硫酸除杂,故B错误;
C.加热氯化铵分解,而氯化钠不分解,则加热可除杂,故C正确;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将原物质除去,故D错误;
故选C。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有关公式的运用。

50mL1mol⋅L−1AlCl3溶液中Cl−物质的量浓度是3mol/L,
A.150mL1mol⋅L−1氯酸钾溶液中c(Cl−)=1mol⋅L−1×0=0mol/L,故A错误;
B.75mL1mol⋅L−1氯化钙溶液中c(Cl−)=1mol⋅L−1×2=2mol/L,故B错误;
C.150mL2mol⋅L−1氯化钾溶液中c(Cl−)=2mol⋅L−1×1=4mol/L,故C错误;
D.75ml1mol⋅L−1氯化铁溶液中c(Cl−)=1mol⋅L−1×3=3mol/L,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解:A、原子含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二周期元素是N元素,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B、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4的元素是O元素,
C、位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ⅢA族的元素是Al元素,
D、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3s23p3的元素是P元素,
非金属性O>N>P,氧气的氧化性最强,
故选B.
根据原子结构判断各选项中元素,比较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本题考查结构位置以性质关系,比较基础,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15.答案:C
解析:解:A.Al与氯气反应生成AlCl3,故A不选;
B.Fe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故B不选;
C.Fe与氯气反应生成FeCl3,故C选;
D.Cu与氯气反应生成CuCl2,故D不选;
故选C.
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金属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
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氯气的强氧化性,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C
解析:解:硫酸亚铁若是变质,亚铁离子会被氧化成铁离子,所以可使用KSCN溶液检验,加入硫氰化钾,若溶液变成红色,证明硫酸亚铁已经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证明硫酸亚铁没有变质,故选:C。

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具有较强还原性,容易被氧化成铁离子,可以通过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检验是否存在铁离子,进行判断硫酸亚铁是否变质。

本题考查了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明确检验亚铁离子、铁离子使用的试剂及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解析:解:A.Ag+、OHˉ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共存,但Cu2+为蓝色,与无色不符,故B错误;
C.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共存,且均为无色,故C正确;
D.OH−、HCO3−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则离子能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侧重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的颜色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8.答案:D
解析:解:ag气体的物质的量为p
N A mol−1=p
N A
mol,气体摩尔质量为ag
p
N A
mol
=aN A
p
g/mol,bg该气体的
物质的量为bg
aN A p mol
=bp
aN A
mol,标况下bg气体的体积为bp
aN A
mol×22.4L/mol=22.4bp
aN A
L,故选D。

根据n=p N
A 计算ag气体的物质的量,根据M=m
n
计算气体摩尔质量,再根据n=m
M
计算bg该气体的
物质的量,再根据V=nV m计算bg气体的体积。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有关计算,属于字母型计算,为易错题目,注意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1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熟知化学反应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一般。

涉及的反应有Fe+4H++NO3−=Fe3++NO↑+2H2O,Fe+2Fe3+=3Fe2+,Fe+2H+=Fe2++H2↑;
39.2g铁粉为0.7mol,溶液中硝酸根离子0.6mol,氢离子3mol,氧化性:硝酸>Fe3+>H+,生成NO 时消耗0.6mol铁粉,2.4mol氢离子;剩余的0.1mol铁粉发生Fe+2Fe3+=3Fe2+,生成0.3molFe2+;
A.分析可知,反应后不产生氢气,故A错误;
B.分析可知,生成0.3molFe2+,剩余的Fe3+为0.6mol,溶液中c(Fe2+)∶c(Fe3+)=0.3∶0.6=1:2,故B错误;
C.反应后的溶液,含有0.6mol Fe3+、0.6molH+还可以溶解0.6mol铁粉即33.6g,故C错误;
D.反应后的溶液含有0.6molFe3+,还可以溶解0.3molCu,即19.2g,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难度中等。

A.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A错误;
B..醋酸铵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CH3COOH,故B错误;
C.HSO3−过量,会与H+反应生成SO2,故C错误;
D.无论澄清石灰水是否过量,碳酸氢钙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为:HCO3−+Ca2++ OH−=Ca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Ⅰ.(1)分液漏斗;C;
(2)干燥氨气;
(3)3CuO+2NH3 =Δ3Cu+N2↑+3H2O;
(4)9n

11.2m
Ⅱ.(1)3Fe+4H2O(g)=ΔFe3O4+4H2;
(2)KSCN ;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解析:
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性质验证和反应现象分析判断,装置流程分析,量气装置的使用方法,测定元素物质的量之比的计算,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中等。

(1)装置中仪器a 为分液漏斗;仪器b 是利用分液漏斗中滴入的氨水使锥形瓶中的固体溶解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可以用熟石灰固体、氧化钙固体、碱石灰固体,不能用石灰石;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C ;
(2)B 中盛有碱石灰,可以干燥氨气; 故答案为:干燥氨气;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 中黑色CuO 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氨气和氧
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与水,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 +2NH 3 =Δ
3Cu +N 2↑
+3H 2O ;
故答案为:3CuO +2NH 3 =Δ
3Cu +N 2↑+3H 2O ;
(4)若测得干燥管D 增重mg 为水,n(H 2O)=mg
18g/mol ,装置F 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N 2,n(N 2)=nL
22.4L/mol ,依据元素守恒得到氮原子和氢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nL
22.4L/mol ×2:mg
18g/mol ×2=9n
11.2m ,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9n
11.2m ; 故答案为:9n
11.2m ;
Ⅱ.(1)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3Fe +4H 2O(g)=ΔFe 3O 4+4H 2; 故答案为:3Fe +4H 2O(g)=ΔFe 3O 4+4H 2;
(2)氯化亚铁溶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氯化铁,检验Fe 3+用KSCN 溶液;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烧碱溶液,生成氢氧化亚铁,不稳定转化为氢氧化铁,现象为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故答案为:KSCN ;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22.答案:(1)否;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2)N;O;S;
(3)硫酸铵(NH4)2SO4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结构与位置性质关系的利用,难度不大,关键在确定元素Y、Z、W的可能位置,利用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推断。

(1)假设Y、Z、W处于同一周期,根据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最外层电子数分别设为x−1、x、x+1,则x−1+x+x+1=17,x为分数,不合理,假设不成立。

故答案为:否,若三者处于同一周期,则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不可能为17;
(2)处于不同周期的Y、Z、W两两相邻,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有:
设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若为第一种情况,则有x+x+1+x+1=17,解得x=5,Y、Z、W对应的三种元素分别为N,O,S;若为第二种情况,则有x+x+x+1=17,解得x=16
,不合理,
3
故答案为:N;O;S;
(3)化合物中硫原子与氧原子个数之比为1:4,为硫酸根,化合物中x原子与氮原子个数之比为4:1,且x的原子序数比氮原子小,为铵根离子,所以该化合物为硫酸铵,
其化学式为(NH4)2SO4,
故答案为:硫酸铵(NH4)2SO4。

23.答案:.
解析:略
24.答案:(1);
(2)三;ⅢA;
(3)S2−>Cl−;
(4)HClO4;
(5)SO2、SO3。

解析: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位置关系综合应用,根据原子半径与化合价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

短周期元素中,C、E都有−2价,处于ⅥA族,C有+6价且原子半径C>E,故C为硫、E为氧;D 有−1价,原子半径大于氧,故D为Cl;A、B化合价分别为+2、+3,分别处于ⅡA族、ⅢA族,原子半径A>B>硫,故A为Mg、B为Al。

(1)由主要化合价和原子半径知A为Mg,B为Al,C为S,D为Cl,E为O,元素在周期表位置为:

(2)B为Al,元素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ⅢA族;
(3)C、D的简单离子分别为S2−、Cl−,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S2−>Cl−;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Mg(OH)2、Al(OH)3、H2SO4、HClO4,其中HClO4酸性最强。

(5)S与O形成的化合物有SO2和S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