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小升初语文冲刺试题(十)B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市小升初语文冲刺试题(十)B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21分)
1. (2分)给加横线字注音
雪崩________ 赞赏________
2. (2分)发共________画,沙共________画。

3. (2分)读一读,连一连。

4. (2分)看拼音,写词语。

shū________适雷dá________nài________心kē________学
苍yíng________呼huàn________zhèng________明chéng________度
5. (1分)选择合适的搭配。

美丽的________ 弹雨
密密的________ 土地
英雄的________ 鲜花
6. (2分)根据课文内容连一连。

一沓________ 毛笔
一束________ 土豆
一块________ 白纸
一支________ 鲜花
拍________ 电影
削________ 肩膀
修________ 土豆
看________ 台灯
7. (1分) (2017三下·九江期末) 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塞”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塞”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塞子;②边界上的险要地方;③把窟窿堵住。

在“军事要塞”中应选________。

8. (2分)给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只有……才…… 即使……也……
(1) ________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________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2)做题目不掌握方法,________你做再多的题目,________是无济于事的。

9. (5分)(2018·珠海) 学以致用,根据句意填写恰当的内容。

(1)节日里,我们常吟诗应景: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中秋,“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
(2)遇到挫折时,人们常用“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激励自己;表达志向时,人们常用“粉骨碎身全不怕,________”警示自己。

(3)爸爸教育我,做事情要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

“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词都有“词牌名”。

如,浣溪沙、卜算子、________等都是词牌名。

10. (2分)与“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难道我们不能忘怀?
B .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非忘怀不可。

C .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难道我们能忘怀?
D .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得不忘怀。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12分)
11. (2分)阅读课文《画蛇添足》,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其:________之:________遂:________亡:________。

(2)说说你对画蛇添足的理解。

12. (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

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

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

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

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

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

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

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

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

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
A . 从书上就可能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 . 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

C . 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道和道理。

D . 知识和道理只需要牢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 . 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讲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 . 作者的主张是只有多发问,才能准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阅读了《发问的精神》后,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

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三、写作题 (共1题;共1分)
13. (1分)习作
题目:______________留在我的记忆里
提示和要求:
1)你可以写人、写事或者写家乡的民风民俗,或者其他你熟悉的内容。

2)先补充完整题目。

3)抓住特点写具体。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共10题;共2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9-1、
9-2、
9-3、
9-4、
10-1、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12分)
11-1、
11-2、
12-1、
12-2、
12-3、
12-4、
三、写作题 (共1题;共1分)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