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化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研究,但在他们的著作
中对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
现代化思想,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真理。

通过研
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有关生产力、生产关系、人的发展、
社会矛盾、全球一体化、欧洲政治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的现代化思想,从而引导我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好地推动我国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尽管
他们本人并没有针对性地研究现代化,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他们对前人思
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
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几乎从未出现过现代化一词,但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
研究都围绕着“现代社会”一词,马恩认为的“现代社会”就是或主要是“现代
资产阶级社会”,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批判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力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以较为隐蔽的形式接触到了物质生
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是批判劳动
异化,也提出要想废除私有财产,只有通过人类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实现,社会
的物质活动是马克思对生产力认识的萌芽。

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马克思对
生产力的概念逐渐有了科学的理解。

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国家的物质和文化能力
的总和,生产力要与交换价值分割开来,在脱离交换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力的
研究,强调“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生产力。

”[2]。

马克思在对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进行批判时,吸取了他提出的水力、马力、人力、蒸汽力都
属于生产力范畴这一积极部分,但同时也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批判。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阐述了生产力的概念以及生产力和交
往形式(即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
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3],“生产力与
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这种活动的基本
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
决于它。

”[4]。

在这里,马克思所表述的交往形式等同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
本质也就是现实的个人的交往形式。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是
一蹴而就的,经过了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再从生产方式到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思
想转变才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一词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所使用的生产关系一词并不是科学的。

相反,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使用的“交往形式”一词与之后科
学认识的生产关系的含义相似,这里的“交往形式”实际上已经指的是生产关系。

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一书中,马克思首次以唯物史观角度确立了生产关系
这一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的实质。

马克思还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也成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同时也是整个资本主义
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这个社会中,雇佣工人不再属于自身或者某一个资本家,而
是属于依附于整个资产阶级。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阐述了社会财富丰富人的发展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英国状况的著作中,阐述了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社会
状况的巨大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加推动了人的不断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
世纪60年代,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为开端,随后蒸汽机的发明和纺纱机的不断
改进推动了工业革命不断深入发展。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使本来兼营农业和织布的阶级放弃了土地的经营,大量的
土地被闲置,于是产生了大佃农阶级,他们租下大量土地,并运用科技发明改良
土地,通过比传统更加科学的耕作方式进行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土地经验,农作物
的产量得到大幅增加。

同时珍妮纺纱机的不断改进推动棉纺织业、羊毛加工业、
麻纺织工业、蚕丝加工等衣料业的发展,这些变革导致对工人的需求量增大,大
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除此之外,蒸汽机的发明
创造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桥梁、铁路不断被修建起来,水路交通焕
然一新。

工人群众也开始重视教育的影响,不断学习各种思想以丰富自己的头脑
同资产者进行斗争。

甚至“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划时代的著作的几
乎完全是工人”[5],这表明了英国工人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

可以说,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英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英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一个现代化
工业国,社会财富的积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着人类不断向
前发展。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揭示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
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力带来了巨大发展,而且还推动了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首先工业革命加深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工业革命迫使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成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工厂主,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进行再生产,不断地扩大
资本积累。

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工人处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工
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引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

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
为代价的,当时英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的恶化使工人肢体疲劳、精神
萎靡,生命力减退,伴随着各种流行病、慢性病的频繁发生,不仅患者的人数不
断增加,而且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也逐渐增高,马恩认为这些“百病丛生的根源”就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恶化。

工业革命的发展也打破了城乡分离的状态。

在机器未被使用之前,英国乡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纺纱和织布都是单个家庭制作加工,连唯一的市场也在本地,农村与城市隔绝,工人与城市完全分离。

随着以珍妮纺纱机、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使得对工人的需求量增加,大量的农民放弃土地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人们的活动中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成了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而农村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

(五)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是关于全球一体化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侵略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6]。

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工业化推动商业贸易、跨国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交往又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获取巨额利润对落后国家和民族进行殖民统治,将殖民地国家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同时也不断剥削落后国家的劳动者以获取高额利润。

马克思“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殖民政策,驳斥了所谓自由贸易引起的国际分工有利于殖民地国家的谬论,说明殖民地统治是由资产阶级的剥削欲望造成的,这种欲望既引起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又造成了一国牺牲别国而致富的贪心。

”[7]。

西方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落后国家和民族只能被动接受不平等的商品贸易,可以说,在世界贸易中,西方国家统治着东方国家,先进民族统治着落后民族。

(六)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包含着对欧洲政治经济体系的研究
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壮大,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随之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成为了
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日
益尖锐。

资本家为了缓解矛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新
的举措,包括工人可以购买公司的股票、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工人可以参与公司
决策、出台相关法律提高工人福利待遇、工人拥有普选权等。

虽然表面上工人与
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暂时性有了缓解,工人有一定的合法地位和权力,但是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本质仍然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仍然
是服务于资产阶级,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没有改变。

(七)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中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社会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已经成为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个矛盾会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更加尖锐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也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定会被比它更高级、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

资产
阶级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为了继续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
调节,马克思恩格斯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出实现“两
个必然”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
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8]。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大步迈进,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中国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中所处地位的启示
现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是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还有生命力,短期内不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对待资本主义,我们要摆正心态,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策略。

毛泽东在1958年同黑非洲青年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你们做事一定要根据你们国家自己的情况,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环境,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是吃过亏的,照搬外国,就是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把南方的根据地几乎都丢掉了,只好长征,使革命受了很大损失。

”[9]。

当今世界人类面对的挑战和威胁更加严峻。

我们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我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战略策略,选择最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启示
我国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执政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提出无产阶级作为执政党就必须要掌握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带领人民群众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从而完成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基点
生产出满足人自身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力是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
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大力
发展生产力才能够解决好这个矛盾和问题,同时发挥科技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生产
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自主创新。

创新
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我国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综合国力的竞
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
的政策,以开放、包容、积极学习的心态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处理好科学社会
主义原则和资本主义全球市场体制之间的关系。

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我国要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
符合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验,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也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的优势互补。

在现代化进程中,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既要积
极融入现代化,又要在全球化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罗荣渠.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03):19-32.
[8]罗荣渠. 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J].历史研究,1987,(01):162-173.
[9]罗荣渠. 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0,(05):107-126.
[10]何爱平,李清华. 马克思现代化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进路[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01):13-22.
[11]俞思念,李彦辉.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 马克思主义
研究,2006,(04):71-75.
[12]王永贵.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J]. 马克思主义研
究,2001,(01):45-51.
[13]叶险明.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J]. 马
克思主义研究,2001,(02):16-24.
[14]孙绍勇.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2021年全
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坛”综述[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1):160-162.
[15]王建明. 从党史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规律[N]. 中国社会科学
报,2022-04-01(008)
[16]颜晓峰.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实践[J]. 人民论
坛,2019,(15):21-23.
[17]张霜. 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21.
[18]季子正.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20.
[1]作者简介:茹西亚(1998-),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读硕士,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2] [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熙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9]《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