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
民间艺术是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被喻为田间小调、山间的野花。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质朴性、民俗性、工艺性。
民间美术独有的特点指定的它的创造者——“淳朴的劳动人民”。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生产劳动者。
在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男人主要从事农牧渔猎的生产劳动和住宅建筑,家务劳动和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则主要由妇女主持。
许多农村劳动妇女,成为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者。
她们通过一把剪刀一根针这些最原始的工具,代代传承,发展至今,对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特别是那些作为农村家庭主持的妇女长者,她们既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拥有者,又是本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我们大学一年级时去的陕北农村,进行艺术实地考察和写生,那里就有许多这样的老大娘,她们在窑洞里出生、繁衍,也在窑洞里安详去世,她们一生用自己的全部作品装饰自己的住窑,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情感,整个窑洞就像一个人欢马叫鸟翔鱼跃的大千宇宙世界,一所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展览馆。
她们拿起剪刀是剪纸能手,拿起针线是刺绣能手,拿起面杖面板是面花能手,在家里是勤俭持家能手,在地里又是生产能手,真是一巧百巧。
人手巧,什么都巧,拿起笔来画画也能行,考察得知她们从四五岁就跟妈妈学剪窗花,几十年一剪到老,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
她们从小就跟妈妈学绣花,绣裹肚、枕顶、鞋底、香包、针扎花样,几十年学着怎样搭配颜色,有着深厚的色彩功底。
她们从小就跟妈妈一起春节捏面花、捏枣山,清明节捏寒燕,一直到老,有着深厚的立体艺术的造型功底。
由于一生的艺术实践,她们熟悉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艺术模式。
每年春节她们都要剪窗花、转花装饰自己的住窑;每逢村里举行婚礼,她们要帮人家剪团花、角花布置洞房;清明节要捏面花寒燕,闲下来她们要为丈夫绣裹肚,为自己绣鞋花、绣枕花,为娃娃绣老虎、做老虎鞋、做老虎枕;春节她们做手拉手的瓜子娃娃贴于门楣挡鬼辟邪,天天阴雨不晴,她们剪扫天婆系在杆头立于院中扫云扫雨。
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家群体。
民间艺术产生于生活,是生产劳动者淳风之美的结晶与物化,中国民间艺术的创造主体——生活在这片热土的广大人民,他们不仅造就了历史,也造就了绵延其间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财富。
无论什么都无法改变民间文化的基石性质和创造本质,更无法抹煞劳动民众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创造业绩。
广袤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勤劳质朴的生命,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都有其根源,正所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正是艺术之花枝繁叶茂,
艺术之泉流淌不息的真实写照。
作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 其根与源正是牢牢地扎在民间生活和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
民间艺术在文化寻根热潮中倍受瞩目;民间艺术在文化溯源中展现风采;民间艺术在当今艺术创新中感召和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意趣,这一切都不能说是偶然的。
可以说,在几乎所有的艺术样式中,都能寻觅到民艺之根,民艺之源,民艺之魂的基质和痕迹。
民间艺术缘何具有这样的特征,又缘何在现在生活中显示出这样的价值呢?因为民间艺术是在人民大众最平凡的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与千百年来人民大众的生活历程同步;与人民大众展现其生活艺趣,抒发生活情感的愿望紧密相连。
可以说,是生活铸就了民间艺术这样的品格--坚韧而富有活力,美丽而默默
民间的生活是美丽而悦目的,它不仅有着衣食住行的实用功能而发生出美的渴求,也在人生礼赞之中升华了美。
最重要的是这种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集体意识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影响于人们的行为之间,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基础。
不论是皇家艺术还是文人艺术都从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中汲取养分。
不论从纵的渊源关系来看还是从横的借鉴关系来看,民间美术都是其他美术样式的“根源”和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所以,仅仅从美术的形式和风格上就反映出民间美术对于其他美术所具有的基础层次的工能。
著名民艺学家张道一说“作为文化现象,民间美术处于劳动者之手,服务与劳动者自己,自有它的网络和体系,形成了自己的范畴和文化圈,但又经常地给专业美术家输送养料,提供形式,因此,构成了基础和上层关系。
在这一点上,已显示其艺术价值之所在。
所以,有人说民间美术是专业美术的原料,半成品,有的称它为‘艺术的矿藏’,有的称它为‘艺术之根’,有的称它为‘文化的摇篮’。
”
这里应用乌江流域的民间艺术特色案例给予说明和论证——“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
“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
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
“活”是说舞龙
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花灯道具:花灯,有花有灯。
花,手工剪成的各种花镶贴在灯,五彩缤纷;灯,竹篾扎制,白纸糊,贴新边,挂彩吊,分为四角、六角、方形,开道照明,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扇,蒲扇、折扇、双扇,舞动技巧称“扇子功”,有难度;桌,原始花灯的主要道具。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
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乌江流域以其优美动人的歌舞、琅琅上口的歌谣、精美绝伦的服饰、精湛无比的工艺、风格迥异的地方戏、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它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例如:1.民间文学。
民族民间文学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通过口头方式传播的,反映其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其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乌江流域各民族大多处于历代王朝“鞭长莫及”的生活境地,民间文学很少受到各种政治风潮的影响,因此,主要表现的是历史文化、生存技能、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内容,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散文体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故事,韵文体主要有古歌、民间长诗和歌谣三类。
乌江流域民间文学最具民族优势的是苗族古歌、彝族叙事长诗、布依族摩经、侗族大歌和琵琶歌、土家族婚嫁歌等。
有的少数民族有多种文学形式,如侗族就是通过古歌、史诗、神话、“耶”(原始歌舞)、“垒”(原始念词)、“暖”(原始故事)、戏曲等形式,反映侗族人民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抗争(与自然抗争,与社会抗争)——或神与神的决斗,或人与神的较量,或人与动植物之间的交往,或人与鬼的抗争等。
又如土家族有摆手歌、劳动歌、哭嫁歌、仪式歌、苦歌、情歌、组歌、民间传说故事和革命斗争故事等。
2.民间音乐。
乌江流域的很多少数民族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因而把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视同生命一样宝贵。
因此,长期以来,乌江流域被人们誉为“歌舞的海洋”。
其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主要有民歌、号子、说唱、乐舞、器乐、戏曲音乐等。
其中侗族大歌、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南溪号子等已于2006年6月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民间音乐中,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民歌,但类别、名称、内容不尽相同。
如土家族
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溜子乐等,而布依族有种棉歌、种麻歌、染织歌、立房歌、榔梢歌、布摩歌、酒歌等类型。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3:429-423)3.民间舞蹈。
乌江流域孕育出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
这些民间舞蹈无论是起源于原始人类共同的社会生产劳动,还是起源于信仰、模仿和娱乐,均以其民族性、民俗性、群众性和地域性而著称于世。
民间舞蹈可以分为巫傩舞、芦笙舞、灯舞、鼓舞及其他舞等五类。
每一类中又可分成很多个小类,如巫傩舞分为巫师舞、傩仪舞、傩戏舞、地戏舞和傩面舞等五个小类,每个小类中还包括若干个舞目。
如巫师舞就包含了“巫舞”、“女巫舞”、“皮鼓舞”、“追魂舞”、“师刀舞”、“破地狱”等舞目。
可以说,乌江流域的民间舞蹈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其中花鼓灯、傩舞、摆手舞、芦笙舞等是其著名舞蹈。
等等艺术种类。
在品种繁多,功能各异的民间艺术中我们无不感受到这些土生土长的艺术的原生态的气息,无处不感受到民间艺术缔造者的身影——伟大的朴实的劳动者们。
所以说中国民间艺术是人民大众淳风之美的结晶和物化, 是一切美术样式的渊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