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课上的“动态生成”
李亚芳,陆芳芳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
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
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
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
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
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
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
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
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
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
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
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
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
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
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
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
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
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
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
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①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
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
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
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
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
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
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
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
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
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
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
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
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优点是毛笔字写得漂亮。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当然可以。
(学生出示了一幅毛笔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
生我喜欢游泳,在比赛中得了第2名。
……
生我会拉小提琴!
师(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给同学们现场演奏一曲?
生好。
(这位学生拿起小提琴,谁料,琴声断断续续,虽有音阶变化却不成调。
下面的学生一阵哄笑,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
”“你拉的是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
”听了这些话,演奏的学生难为情地低
下了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拉得不好。
生难听。
师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有谁愿意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鼓励下,几个学生先后上台了。
他们从女孩手中接过小提琴,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要么拉出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知道拉小提琴太难了!
生(面对演奏的学生)我以为拉小提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厉害多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小提琴一定会拉得越来越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
(女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抬起头笑了。
)
如此,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了大家的“问题”,让嘲笑别人的学生亲历拉小提琴的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拉小提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保护了那位小演奏者的自尊心,也树立了她的自信,一举两得。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的确,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其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节李亚芳,陆芳芳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214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情况发生。
其实,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来实现,预设和生成二者相辅相成。
品德课堂,为了充分彰显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更应期待预设之外的生成,让生成与预设相融共生。
一、用心倾听,让情感合理宣泄
【案例1】《春天在哪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前几天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
(学生兴奋地交流。
)
师对,我们去春游啦!这次春游活动,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生很好玩。
生很开心。
师是呀,春游让人感到快乐!让我们再来回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吧!(教师播放春游录像片段。
)
师春游那么好玩,你愿意把春游画下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画。
)
师刚才,老师注意到,小朋友画了很多有趣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生我画的是绿绿的草地、红红的桃花、弯弯的柳树,还有我们在草地上捉迷藏。
生我画的是小朋友在草地上放风筝。
生我画的是和好朋友一起追蝴蝶,蝴蝶可美了。
生我画的是和小朋友一起野餐,我们带了各种好吃的,你给我吃,我给你吃。
(教师适机予以表扬或鼓励。
)
师还有哪位小朋友介绍一下?
(这时,平日并不活跃的L同学主动举起了手。
)
生老师,她的画可难看了,(指身旁的M同学)花是黑色的,树是黑色的,连白云和太阳都变黑了。
(教师一愣,没有料到这位学生会这样说。
但马上镇定地走到M同学面前。
)
师(柔声)你愿意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
(M同学很紧张,但按住画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
果然,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
)
师你能告诉老师,花草树木为什么会变黑吗?
(M同学迟疑了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中,终于道出了缘由。
)
生老师,前几天,我们去春游,等我回来,病重的奶奶已经去世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见上,我恨春游!
(这位学生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
课堂一下子变得沉寂。
)
师老师知道你奶奶生前最疼你了,每天用三轮车接送,你也最爱你的奶奶,是吗?
(M同学含着泪点头。
)
师老师要向你的奶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没有了解实情。
如果知道你奶奶病重,就不会要求每位小朋友都参加。
奶奶已经走了,虽然你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老师相信,奶奶不会怪你,因为奶奶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对吗?为了表达我
以及全班同学对你奶奶的缅怀之情,老师建议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好吗?
(教师和M同学一起小心翼翼地贴好了画。
此时,M同学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
在座的听课教师无不动容,教室里掌声四起。
)
学生由于奶奶离世将画面都图成黑色,教师准确抓住学生的情感切入口,柔声地问、耐心地等、真诚地说,将她对春游的恨,引向了对奶奶的爱,呵护了学生稚嫩、脆弱的心灵。
如此,一个“小插曲”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四起的掌声”是送给这位懂事的小女孩的,也是送给这位睿智的教师的——因为是她让课堂溢满温情,更让学生明白:充满爱的春天,是如此美丽。
二、适度延伸,让疑惑及时解决
【案例2】《过新年》教学片段
师……我们这儿过年一般要做些什么?
生贴春联、贴“福”字。
生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生扫尘,做年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示。
这时,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
生为什么许多人过年贴春联时把这个“福”字头朝下贴呢?这不是一个错别字吗?我们能把您平时教我们的字倒过来写吗?
(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始料未及,听课教师也都为之一怔。
)
师(微笑)通过你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知道了你是一个很细心很注意观察事物的孩子,请你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
学习习惯,好吗?
(学生略带腼腆地点了点头。
随后,教师介绍了“福”字倒贴的特殊含义——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幸福来到”的期盼;还意犹未尽地讲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了“福”字倒贴的由来。
)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圆满处理了“突发事件”,让学生牢牢记住了“福”字倒贴的寓意。
本环节的精彩生成,体现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火花,让课堂充满蕴味。
三、调整流程,让认知得到引领
【案例3】《有多少人为了我》教学片段
师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我们生活的每一刻,也都享受着各行各业的服务。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个话题。
让我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一起回忆:每一天,从早到
晚,在不同的地方你享受过谁的服务呢?
生每天清晨我都能见到环卫工人在清扫马路。
他们很辛苦,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能让我们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而忙碌着,真不简单!
生如果没有环卫工人,我们走出家门就会看到苍蝇乱飞、老鼠乱爬,处处是垃圾,那多可怕呀!
(学生的回答与预设差不多。
教师正想转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女生举手,教师示意她回答。
)
生老师,我妈妈说,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上街扫地。
如果有好的工作,他们也会换的。
(这个“不同的声音”,让教师颇感意外,远远超出预设。
教师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①导入新课后,播放环卫工人劳动场景的课件,为了突出她“不怕脏、不怕累,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特意对几个镜头作了处理,
如在搬运垃圾的环卫工人身后,以缩着脖子全副武装的路人的身影作背景,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环卫工人起早摸黑地工作,他们为了什么?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各行各业的了解,教师还请来了几位嘉宾,有建筑工人、厨师、农民、政府公务员,也请到了录像中的主人公——环卫工人李阿姨,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采访”他们。
当然,采访内容也是教师和他们事先商量好的。
现在,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果断变更预设的教学流程,提前进入采访李阿姨的环节,且采访
的内容也让学生决定。
就这样,学生与李阿姨的互动提前开始了。
)
生李阿姨,请问您喜欢这份工作吗?
李要说一开始就喜欢,那是骗人的。
因为我原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清洁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被人瞧不起。
但干着干着,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
特别是有一天遇到的事,更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那天,我正在扫地,走过来一对母女。
小姑娘边走边吃着香蕉,
吃完见附近没有垃圾筒,就随手把香蕉皮扔在地上。
她妈妈见了,很生气,教育道:“你瞧,阿姨刚把地扫干净,你就扔脏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那她什么时候才能扫好呢?”小姑娘也很听话,捡起香蕉皮跑到我身边,
扔进垃圾车里。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幸福。
生李阿姨,是不是也有被人瞧不起的时候?
李当然有。
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
嫌我们脏,从身边走过时,总是捂着鼻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工作低贱,不愿意和我们多接触。
但还是有很多人对我们很热情,我扫居民楼时,常有人递水递冷饮;我上坡骑不动时,会有人推我一把。
生李阿姨,听老师说你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你想过换工作吗?
李想是想过,但哪一个工作绝对轻松?你们别看有些人天天坐办公室,好像很轻松,工资又高,其实他们也很累——脑子累!再说现在大学生当保姆、当清洁工的还挺多,都有人和我抢饭碗了,我更要好好干哪!
(大家都笑了。
)
课上,那位女生的“不同的声音”,看似与教学意图完全背离,实则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这个资源被教师及时捕捉,并通过调整教学流程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将教学落到实处。
倘若教师仍坚持原有预案,置学生的“异议”于不顾,那么,教学结束后留给学生只能是表层、虚伪的道德假象,学生或许无法真正体会环卫工人的艰辛,更勿论从心底里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四、顺势而导,让体验促进互动
【案例4】《自画像》教学片段
(“风采展示”环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后,教师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全班。
)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将自己的优点或特长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优点是毛笔字写得漂亮。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看吗?
生当然可以。
(学生出示了一幅毛笔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
生我喜欢游泳,在比赛中得了第2名。
……
生我会拉小提琴!
师(双手竖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给同学们现场演奏一曲?
生好。
(这位学生拿起小提琴,谁料,琴声断断续续,虽有音阶变化却不成
调。
下面的学生一阵哄笑,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
”“你拉的是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
”听了这些话,演奏的学生难为情地低下了头,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
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拉得不好。
生难听。
师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生没有。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有谁愿意上来试试?
(在教师的鼓励下,几个学生先后上台了。
他们从女孩手中接过小提琴,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要么拉出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知道拉小提琴太难了!
生(面对演奏的学生)我以为拉小提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厉害多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小提琴一定会拉得越来越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
(女生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中,抬起头笑了。
)
如此,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了大家的“问题”,让嘲笑别人的学生亲历拉小提琴的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拉小提琴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保护了那位小演奏者的自尊心,也树立了她的自信,一举两得。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的确,课堂中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其传递出的各种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来调节教学行为,从而将动态生成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