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主要讲述了东周时期诸侯国的纷争和变法运动的兴起。

内容涵盖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诸侯国的扩张、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

2. 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对历史的认识还较为浅显,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变法运动的实际情况。

3. 时空观念: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分析变法运动的原因和影响,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理解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的过程、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变法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4. 史料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历史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故事,引发学生对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兴趣。

2. 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纷争、变革与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充满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背景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故事:
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不断,先后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和魏文侯等五位霸主,他们致力于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以争霸天下。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2. 管仲与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两位贤臣,他们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管仲曾因与鲍叔牙竞争而一度被逐出齐国,但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重新重用管仲,使得齐国迅速崛起。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体现了忠诚、友谊和才能的价值。

3. 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井田、行阡陌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等,使得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 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兵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该书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和兵法原理,被誉为古代兵书中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应用于战争,还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和生活等领域。

5. 孔子周游列国:春秋末期,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旨在传播仁政、礼治等儒家思想。

孔子在周游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定地宣扬儒家之道,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些背景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人才的辈出和思想的繁荣。

在这个纷争的时代,英雄辈出,智者争辩,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自主学习
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的基本情况。

2.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变法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
1. 讲解诸侯纷争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如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扩张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周王室衰微:随着周朝的衰落,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无法约束诸侯。

这使得各诸侯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进而导致诸侯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发生兼并。

2. 井田制的瓦解:井田制是周朝时期的土地制度,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诸侯分封土地给平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

这导致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侵占他国的土地。

3.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各国开始出现大量的剩余财富。

这使得诸侯有了发展国家经济和军事的实力,进而诱发了诸侯间的争霸战争。

4. 诸侯国内的政治变革:在这个时期,许多诸侯国内部进行了政治改革,如齐国的管仲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这些改革使得国家实力大增,诸侯为了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纷纷进行战争和扩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诸侯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而频繁发生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许多小国被消灭,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

2. 诸侯国内的政治斗争: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内的贵族和卿大夫之间也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

这些斗争往往导致国家的动荡和衰落。

3. 诸侯与天子的关系紧张:由于诸侯纷争,诸侯不再尊重天子的权威,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变得紧张。

在某些情况下,诸侯甚至联合起来对抗天子。

4. 诸侯国的崛起和衰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间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楚、燕、韩、赵、魏、秦等逐渐崛起,而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则被消灭或沦为附庸。

2.讲解变法运动的背景,如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等。

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变法运动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使得各国出现了大量的剩余财富,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 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井田制是周朝时期的土地制度,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诸侯分封土地给平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

这导致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侵占他国的土地。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为变法运动提供了制度基础。

3. 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而频繁发生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许多小国被消灭,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

为了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开始进行变法,以增强国家实力。

4. 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文化流派相继兴起。

这些思想文化流派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5. 诸侯国内部政治变革的需求:在这个时期,许多诸侯国内部进行了政治改革,如齐国的管仲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等。

这些改革使得国家实力大增,诸侯为了在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纷纷进行战争和扩张。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3.讲解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以下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变法运动及其主要内容:
1. 齐国管仲改革: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井田制”,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各级官制;改革军制,实行征兵制,提高军事实力;推广教育,培养人才。

这些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2. 鲁国孔子改革: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政”、“礼治”,试图通
过道德教化引导社会变革。

尽管孔子的改革主张并未在鲁国完全实现,但他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秦国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连坐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创立法制,统一度量衡。

这些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实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国家。

4. 赵国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即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技能。

这一改革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之一。

5. 韩国申不害变法:韩国在战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以申不害变法最为著名。

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素质。

这些改革使韩国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6. 魏国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变法运动,其中以李悝变法最为著名。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实行阡陌制;加强中央集权;奖励耕织和战斗;推广法制,统一度量衡。

这些改革提高了魏国的综合实力,使其成为战国时期强大的国家之一。

综上,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旨在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繁荣。

这些变法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4.讲解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制度的改革:变法运动推动了各国政治制度的改革,实行了更加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同时,废除了世袭制度,选拔贤能担任官职,加强了国家的政治稳定性。

2. 经济制度的改革:变法运动促进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统一度量衡,推动商业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3. 文化教育的改革:变法运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改革,创办学校,推广新思想,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翻译西方书籍,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

4. 军事制度的改革:变法运动促进了军事制度的改革,实行征兵制,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这有利于国家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5. 法律制度的改革:变法运动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革,修订法律,废除过时的法令,明确法律责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案例分析
1. 选取一个典型的变法运动案例,如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剖析。

2.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背景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六、作业布置
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

七、课程反馈
1. 收集学生对本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述了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变法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史料阅读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课堂讲授和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分组讨论时,学生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分析问题,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从课堂反馈和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提高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我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上仍有改进空间,以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针对以上反思,我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继续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