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
第2期
2006年4月
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liff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Edition)
No.2
Apr.2006
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
周惠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金代各民族文学成长于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蕴含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
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从而为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
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
华大地上的崛起,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

点.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
地位进行认真反思.
[关键词】金代文学;北方民族;游猎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06)02—0059—09
宋,金时期金代多民族文学的崛起,给中国文
学史提供了同宋代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
要范本.但是由于北人质朴,性不近名,不似南人
动刊梨枣;加之正统观念与民族偏见根深蒂固的影响,使金代文献人为地大量散佚,对于当时南, 北双方并驱争先的中国文学史而言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尽管如此,由于金代文学成长于
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游猎文化的结合部, 现存作品仍然蕴涵着游牧狩猎文化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宝贵元素,在北方民族文化南渐的潮流中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格局带来了勃勃生机与原始活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
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是中华文明不断更新与发展,永不停顿与衰败的一个关键原因;而金代文学在中华大地上的崛起,为多元一体的中华各民族文学互动互补,相激相融历史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对于这一点,
亟待文学史家在新的世纪构建中国文学史完备框架和科学体系的宏大工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并对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进行认真反思.
金朝(1115—1234年)是崛起于祖国东北而
在中原大地叱咤风云的古老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与我国史书上的
肃慎,挹娄,勿吉一棘褐一脉相承.肃慎是东北地
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民族,从舜禹时代即与中原发生了联系.《竹书纪年?五帝纪》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一名息慎."《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按即今长白山),有肃慎之国."周武王时,肃慎人曾人贡"梏矢石奢",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即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左传?鲁昭公九年》)可见
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即已臣服于中原王朝.战国以
后,直到隋唐,挹娄,勿吉一棘褐又先后见于文献
记载.五代时,契丹人呼黑水棘褐为"女真",从此
女真之名便见知于世.女真民族骁勇剽悍,长于
骑射,"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
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入处其中,迁徙不
常."(《金史》卷一《世纪》)后虽定居下来,"以耕凿
为业","种植五谷",但是农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
状态.据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引马扩《茅
斋自叙》:"自过咸州(治所在今辽宁开原东北)至
混同江(五代时辽太宗改粟末水为混同江,即今松
花江)以北,不种谷黍,所种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饭
……
自过嫔(今辽宁鞍山东北),辰州(今辽宁盖
[收稿日期]2006—01—18
【作者简介]周惠泉(1940一),男,河北乐亭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辽金文学,满族文化与北方民
族文化.

59—
2006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县),东京(今辽宁辽阳)以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
各以射倒禽兽荐饭,食毕上马."(卷四《政宣上帙》
四)南进中原以后,女真统治者则十分重视农业的
发展,金太宗天会六年(1126年)攻克北宋都城汴
京以后,即降诏要求"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
史》卷三《太宗》).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金政权逐步建立了封建的经济关系,从社
会形态上完成了由原来女真民族的奴隶制,半奴
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从而使国威大大增强.金
朝论幅员则广于辽,论实力则强于宋,雄峙于北半部中国一百二十年之久.在南宋始而以称臣纳
贡,继而以称侄纳贡为条件达成与金朝的和议以后,女真由其先人肃慎,挹娄,勿吉一棘褐长期沿
袭下来的纳贡主体转变为名正言顺的受贡主体, 使北方民族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上的地位快速提升,为蒙古族和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族这两个北
方民族建立大一统的元,清政权准备了条件,从而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多元一体格局的确立发挥了特殊作用.
金朝建立以后,女真民族与汉民族也经历了

个相互融合的过程.一方面,金初女真奴隶主
贵族曾经力图在辽,宋旧地推行女真文化,要求汉族居民学习女真风俗.陆游诗中所述南宋词人韩
元吉乾道九年(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以礼部尚
书的身分出使金朝时所见北宋旧都汴京"舞女不
记宣和妆,庐儿尽能女真语"(《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剑南诗稿》卷四)的情况,大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南宋
诗人范成大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1170年)出使
金朝时看到的则是"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
以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揽辔录》)"京师"即指
北宋旧都汴京,范成大与韩元吉二人的说法可以
互相印证.另一方面,在与汉族居民的长期相处,
共同生活中,女真人更多地接受了汉文化潜移默
化的影响.这在金太宗完颜晟(1075—1135年)
灭北宋以后不久,即首先从皇室中反映出来.据
《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完颜宜(1119—1150年) "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叻及
中国儒士教之,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
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视开国旧臣,则
日'无知夷狄';及旧臣视之,则日'宛然一汉户少
年子也'."(卷十二《熙宗孝成皇帝》四)女真统治

60一
者不仅模仿汉制确立了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而且大力提倡汉文化.从金熙宗开始,女真最
高统治者往往重视尊孔读经.金世宗(1123—
1189年)时还曾用仿照契丹字和汉字创造的女真
文字翻译汉文经史典籍,以便"女直(即女真,辽代
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而改称女直)人知仁义
道德所在"(《金史》卷八《世宗》下).特别是金章宗(1168—1208年),"性好儒术,即位数年后,兴
建太学,儒风盛行.学士院选五六人充院官,谈经
论道,吟哦自适.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
名,擢居要地,庶几文物彬彬矣.99(《大金国志》卷二十一《章宗皇帝》下)为了网罗人才,金廷在天会五年(1127年)曾降诏书,提出"宜开贡举"(《金
史》卷三《太宗》).从而出现了"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金史》卷五十一《选举》一)的局面.特别是"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繇
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金史》卷一百二十五《文艺》上)影响所及,不仅汉人争相奔走,而且强悍的
猛安谋克也开始习辞艺,忘武备,渐染文弱之风.
章宗明昌(1190—1196年)间,女真统治者"欲国
人兼知文武,令猛安谋克举进士,试以策论及射,
以定其科甲高下".(《金史》卷四十四《兵》)直到
金室南渡以后,一些世袭猛安谋克的女真人依然
"好文学"而"作诗多有可称"(刘祁《归潜志》卷
六).在与汉族人民的长期相处中,特别是随着女
真人的大批南迁,汉文化以锐不可当之势在女真
人中迅速地传播,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
的语言",['](P81)使汉语成为女真人的通用语,为
有金一代汉文文学在各民族中的发展铺平了道
路.在女真人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北方民族文化
也以浑朴生动,清新自然的本色受到中原汉民族
不由自主的喜爱,使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女真等
北方民族的游猎文化经历了一个双向交流,共同
提升的互动过程,从而形成了金代文学雄健磊落,
骨力遒上的独特风貌,为中华各民族文学优势互
补,异轨齐驱的历史走向增加了合力.
清代纂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宋自南
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衰.中原
文献,实并入于金."(卷一九o)金代文学崛起以
后,随着历史的进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程.虽然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使金代文献没有像
南宋那样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现存作品仍
然为我们认识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
第2期周惠泉: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2006年4月的独特成就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材料.
金朝以马上得天下,建元收国之初,统治者忙
于灭辽克宋,不暇偃武修文,因而金初文学主要是
借才于异代,由来自辽,宋的文人学士在文坛上争雄竞胜.清人庄仲方指出:"金初无文字也,自太
祖得辽人韩畸而言始文,太宗入宋汴州取经籍图书,宋宇文虚中,张斛,蔡松年,高士谈辈后先归
之,而文字煨兴."(《(金文雅)序》)金太祖在位的
八九年间,文学比较朴陋.尽管由辽入金的文人
有某些作品问世,但是今存数量较少.这些作家
主要有韩畸,左企弓,虞仲文,张通古,王枢等人.
比如左企弓的作品,即已大多佚失不传.他曾经
针对金,宋联合灭辽时相约大功告成以后将北宋
原来割让给辽朝的燕京归还宋人的协议,在金太
祖定燕以后献诗道:"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

寸金."通过诗作力图谏阻金帝归还燕京,说明
原属辽朝汉族士人的民族观念已颇为淡薄,由于
长期生活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点上,在
其潜意识当中已经包含着不同民族"多元一体"的因素,诗句艺术地再现了宋,辽,金时期与北方民
族杂居共处的燕京地区一些士人的独特心态.而
在金太宗即位以后,因为又相继罗致宋朝的许多
文士,金代文坛开始兴盛繁荣.
由宋入金的作家,主要有宇文虚中,蔡松年,高
士谈,吴激和张斛等,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为金初文学增辉添色,使原来比较寂寞的文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推动了金代文学的发展.由于他们仕金往往有着特定的条件或难言的苦衷,从当时的道德标准来看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于是便以"南朝词客北朝臣"的身分,表现了家国之思和身世之感. 其中宇文虚中是金初文坛的盟主.宇文虚中(1080

I146年)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人.①
初仕宋,累官资政殿大学士,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1128年)充大金通问使使金,祈请徽,钦二帝南归.天会七年金人并遣宋使归,虚中自称"奉使北来,祈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于是独留.
后仕金为翰林学士承旨,与韩畸俱掌词命.由于他
恃才轻肆,见女真人辄以"矿卤"视之,女真贵族往往积不能平.所谓"不随风月媚,肯受雪霜侵"(《岁寒
)云云就是他桀骜不驯性格的写照.皇统六年(1146年),以所据位柄暗中联络中原东北豪杰义勇举事复宋,谋泄遭变,为完颜宗弼(兀术)杀害.他在
羁留金朝期间,经常领受着"客馆病余红日短,家山信断碧云长"(《重阳旅中偶记二十年前二诗,因而有作》)的苦况,思国怀归,情见乎辞.比如《又和九日》:
老畏年光短,愁随秋色来.一持旌
节出,五见菊花开.强忍玄猿泪,聊浮绿
蚁杯.不堪南向望.故国又丛台.
根据颔联推断,诗当作于使金的第五年即金
太宗天会十年(1132年).当时诗人写给妻子的
信也流露了同样的心情:"自离家五年,幽囚困苦,
非人理所堪.今年五十三岁,须发半白,满目无
亲,衣食仅续.唯期一节,不负社稷,不欺神明.
至如思念君亲,岂忘寤寐;俯及儿女,顷刻不忘.
度事势决不得归,纵使得归,又须在数年以后.兀
然旅馆,待死而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十五)正因为心志如此,诗中才抒发了沉痛的思
乡之情,同时对于故国的命运寄以无限关注.又
如《和高子文秋兴二首》,其一云:"沙碧平犹涨,霜红粉己多.驹年惊过隙,凫影倦随波.散步双扶
老,栖身一养和.羞看使者节,甘荷牧人蓑."
其二云:"摇落山城暮,栖迟客馆幽.葵衰前
日雨,菊老异乡秋.自信浮沉数,仍怀顾望愁.蜀
江归棹在,浩荡逐春鸥."前者感叹岁月的飞逝和
自己的衰老,有时不我待之叹;后者表达思乡的愁
绪和南归的期望,怀不甘陷没之想.最后用"蜀江"二句作结,点出故乡景物,一往情深,寄望无
穷.作为入金以前曾经活跃在北宋,南宋之交的
文学家,宇文虚中的血管里毕竟流淌着我国北方
民族鲜卑人的血液,真率直爽的民族气质与禀赋
使他不屑为文造情,钩章棘句,其崇尚自然,注重
实用的文学观念同我国北方民族的思维方式,价
值取向密切相关.他推崇"卓然诨成"的文风,反对"冥搜巧绘"的习气(《答曾晦之书》),强调文学
作品要从"肺腑中流出"(《余留平城,赵光道自代
郡来,相聚旬日而归,各题数句,以志其事》),从而
塑造和引导了有金一代雄健自然的文风,同江西
派末流矫揉雕镌,调低格卑的不竞之风形成鲜明
的对照,给金代文学的异峰突起提供了一个颇高
的基点.宇文虚中入金以后,大漠风霜重新磨练
了他的性格和他的诗风,其诗慷慨激昂,清刚俊
健,为有金一代诗歌变宋创新的文学实践作了准备,堪称杜甫过渡到元好问之间不可或缺的代表

61—
2006年4月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性诗人.
高士谈(?--1146年)则是受宇文虚中牵连遇害
的.士谈字子文,一字季默,其父为宋韩武昭王高琼
曾孙,宣仁太后堂侄.他在北宋宣和末任【斤州(今山西忻州市)户曹参军,人金仕为翰林直学士.由于他
以宋臣的身分仕金,内心颇为矛盾和苦闷,因而"泪
眼依南斗,难忘去国情"(《不眠》),''摇荡伤残岁,栖迟忆故丘"(《秋兴》)的思想感情便成了其作品的主题和基调.他对赵宋王朝是怀有缱绻之情和缠绵之意的,这从《题禹庙》中"可怜风雨胼胝苦,后世山河属91,3."和赋《棣棠》中"流落孤臣哪忍看,十分深似御袍黄"的诗句可想而知;"寒花贪晚日,瘦竹强秋霜",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秋晚书怀》),则更多地寄托着孤独失落的个人身世之感.其诗《晚登辽海亭》称:
登临酒面洒清风,竟日凭栏兴未穷.
残雪楼台山向背,夕阳城郭水西东.客
情到处身如寄,别恨他时梦可通.自叹
不如华表鹤,故乡常在白云中.
高士谈是蒙城(今安徽蒙城)人,由于蒙城地
处淮水以北,因而此诗写于皇统元年(1141年)
宋,金议定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以后.
诗的后半由凭栏眺远转而抒写离愁别恨,感叹自
己不如死后尚能化鹤飞还故乡的汉朝辽东人丁令威,字里行间悲慨淋漓.
至于蔡松年和吴激,则主要以词着称.蔡松
年(1107—1159年)字伯坚,号萧闲,本为余杭(今
浙江杭州西北)人,长于汴京,入金后居家真定(今
河北正定).他在北宋末从父蔡靖守燕山,宋军败绩,随乃父降金,累仕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右丞,尚书左丞,进拜右丞相,加仪同三司,封卫国
公,卒后加封吴国公,谥文简.完颜宗弼(兀术)率
军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
部事.金主完颜亮为了投鞭南渡,一统天下,对于
其家几世仕宋的蔡松年亟擢显位,以耸南人视听. 正隆四年松年谢世时,完颜亮曾亲自到他府第中
祭奠.《金史?文艺传》称他在文学之士中是"爵位之最重者".虽然身居高位,因为置身于尖锐的社
会矛盾之中,其作品对于出处则流露了颇为复杂
的情绪,并一再吟咏着山光水影和长林丰草.他
最受推重的《念奴娇》一阕所谓"五亩苍烟,一丘寒碧"之句,即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
金末诗人元好问认为"读之则其平生自处为可见

62一
矣"[](P22).除了词作本身以外,蔡词的某些小序
虽然属于词的附加部分,也多能斐然成章,自为佳作.如《水龙吟》词序:"乙丑八月,得告上都,行李
滞留,寄食于江濡村舍.晚雨新晴,江月炯然,秋
涛有声,如万松哀鸣涧壑.时去中秋不数日,方遑
遑于道路,宦游飘泊,节物如驰.此生余几春秋,
而所谓乐以酬身者乃如此,谋生之拙,可不哀邪!
幸终焉之有图,坐归欤之不早.慨然兴感,无以为怀,因作长短句诗,极道萧闲退居之乐……"序文
写于皇统五年(乙丑,1145年),其时作者从金初
都城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告假,滞留松花
江畔.由于诗人有感于"身似惊乌,半生飘荡,一
枝难稳"的处境,因而篇中涉及的澄江,霁月无不
寄托着高情远韵,辞约意丰,情景交融.吴激(1093以前一1142年)与蔡松年齐名,字彦高,号
东山,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人,北宋画家,书
法家米芾之婿.奉命使金,以知名留而不遣,仕为
翰林待制;后出守深州(治所在今河北深县南),到
官三日卒.吴激最受推重的作品是《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
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

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
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上片化用唐代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句,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表达自
己对北宋灭亡的哀思,暗示侍女在前朝显贵的身世;下片化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伦落人"之句,把侍女和诗人自
己天涯沦落的命运巧妙联系起来,其中虽多剪裁
前人成句入词,却一如自出机杼,气韵天成,故国
之思恻然动人,当时曾在北,南两朝竞相传诵,并
使留金的宋臣为之挥涕.金末诗人元好问论及此
词时认为,吴激以"南朝千古伤心事"等篇"自当为
国朝第一手".L](P16)清人陈廷焯也认为:"金代词
人自以吴彦高为冠,能于感慨中饶伊郁,不独组织
之工也.同时尚'吴,蔡体',然伯坚(蔡松年字)非
彦高匹."这一评价同元好问"自当为国朝第一手" 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说明.再如《春从天上来》: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回天上,
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
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梨园
第2期周惠泉:论金代多元一体的各民族文学(上)2006年4月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
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
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吴激
此词以流落金源内地而曾入北宋"梨园旧籍"的歌
姬的浮沉为线索,抒写北宋朝廷国难当头还在歌
舞升平,终致亡国的哀思,精妙凄惋,余韵无穷.
《词林纪事》卷二十引《居易录》称:"高丽宰相李藏
用字显甫,从其主入朝于元,翰林学士王鹗邀宴于
第.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
藏用微吟其词,抗坠中音节.鹗起执其手,叹为海
东贤人."足见吴词在中外影响之大.元人王邻在
为元初文学家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作序
时,则有"贾,马丽则之赋,李,杜光焰之诗,词藻
苏,黄,歌词吴,蔡"之语,把吴激,蔡松年同贾谊,
司马相如,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相提并论,充
分说明了吴,蔡二人在金,元时期以及在中国文学
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张斛身世与诸家不同,
其字德容,生卒年无考,本辽地蓟州渔阳(今天津
蓟县)人,由辽入宋,仕为武陵(今湖南常德)守;金
初理索北归,任秘书省着作郎.从他《南京(按当
指辽南京,即燕京,今北京)遇马丈朝美》诗"沧江
万里悲南渡,白发几人能北归"的诗句可知,他的
南迁入宋当为不得已之举,因而仕宋期间一直怀
恋着北地的故园."目断峒阳路,归云不可攀"
(《卢台峭帆亭》),"故园无路到,春草自萋萋"(《沙边》)云云,便是身寄江南,心驰燕北的写照.张斛
主要以诗名世,所作警策峭拔,调高格奇,落笔往
往才思不凡,写景状物尤见功力.如"临深疑地
尽,望远觉天开"(《海边亭为浩然赋》),"岸树晴犹湿,汀烟近却无"(《赋小孤山》),"石峻溜声急,月高松影圆"(《高寺》),"春木有秀色,野云无俗姿" (《松f-I峡》)等等,皆体察入微,刻画精细,时有唐人王,孟,韦,柳遗韵.总之,就金代初期文学发展
的主要走向而言,正是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包括民族矛盾在文士内心深处激发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基调,从而赋予金初文学以独特的风貌.由于这些作品饱和着作者去国怀乡的真挚感情,因而往往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它们与南北朝时期由南朝北仕西魏,北周的
庾信的某些作品后先辉映,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引人注目.
与以上作家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金初女真
族代表人物完颜亮的作品.完颜亮(1122—1161 年)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 为金朝的第四代国君,也是金朝历史上以"中原天子"自任的第一人.由于他不顾女真贵族守旧势
力的反对,毅然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北方一
隅之地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迁往中都(今北京),使长城内外,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不仅推动了金朝社会的飞跃发展,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而且对此后数百年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完颜亮不仅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
文学家,有汉高祖,魏武帝之风.他从早年开始即
好为诗词,所作笔力雄健,气象恢宏,曾以"大柄若
在手,清风满天下"的诗句为人书扇,透露出建功
立业的雄心壮志.其词如《鹊桥仙?待月》: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
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
碍.虬髯断,星眸睁裂,惟恨剑锋不
快.一挥截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这是中秋之夕待月而作,篇中逼真地再现了
待月不至和由此引发的内心活动,异想天开,超迈
绝伦,具有一种横厉恣肆不可一世的气概.《词苑
丛谈》卷三引《词统》评为:"出语崛强,真是咄咄逦人."又如渡江伐宋前夕撰写的《喜迁莺?赠大将军韩夷耶》:
旌旗初举,正力健,嘶风江渚.射虎
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
髯,争奋卷地,一声鼙鼓.笑谈顷,指长
江齐楚,六师飞渡.此去,无自堕.金印
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
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
成功旦暮.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
路.
据南岳珂《程史》称,金师伐宋以前完颜亮"使
御前都统骠骑卫大将军韩夷耶将射雕军二万三千围,子细军一万先下两淮,临发赐所制《喜迁莺》I 为宠".词中以西汉名将"射虎将军"李广和后
北齐为左丞相的"落雕都督"斛律光比金将韩夷
耶,以"卧龙"诸葛的雄韬大略比喻自己南伐的决策,并设想江南的老百姓将会以"大旱之望云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