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培明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经典练习(提高培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B.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内焰上加热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适当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B
解析:B
A.燃料本身也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而含有水分子,正确;
B.酒精灯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充分温度高,加热时应把物体放在外焰上加热,选项错误;
C.氧气浓度越大,燃料燃烧越充分,故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使燃烧更充分,所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正确。
故选: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作烟花常加入镁粉,原因是镁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B.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C.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实验时,氯酸钾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加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原因是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A
解析:A
A、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在制作的烟花的时候需要加入镁粉。
故A正确;
B、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
故B错误;
C、水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C错误;
D、因为高猛酸钾加热的时候会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在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速率加快,是因为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具有催化作用,不是高锰酸钾。
故D错误。
故选A。
3.中国正在准备建设空间站,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套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不可以循环使用
B.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太阳光
C.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作为燃料使用
D.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A
解析:A
A、由图可知,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时又能生成水,故水在电解时作为反应物,在燃烧时又成为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选项A错误;
B、由图可知,光电转换器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太阳光,选项B正确;
C、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为燃料使用,选项C正确;
D、水的导电性很差,KOH溶液的导电性很强,故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选项D正确。
故选A。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B
解析:B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错误;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故选项正确;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和原子,也可能是中子等,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
B .B
C .C
D .D C 解析:C
A 、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被消耗,进入的水减少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正确;
没有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温度高气体膨胀,进入的水减少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低,正确;
燃烧匙升入集气瓶中的速率太慢,有部分装置中的气体逸出,进入的水变多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偏高,错误;
B 、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正确; 缓慢氧化是一个进行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过程,过程中只放热不发光,正确;
气球膨胀爆炸是一个物理变化,错误;
C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氢气由氢气分子构成,正确;
铜由铜原子构成,正确;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
D 、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正确;
废弃药品不可以拿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位置,错误;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处集中加热,正确;
故选C 。
6.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在发展锂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学者。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22Li MnO LiMnO .+=已知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
B .2MnO 是反应的催化剂
C .2LiMnO 为新型的氧化物
D .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A 解析:A
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由反应的原理:22Li MnO LiMnO +=可知,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 、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LiMnO 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 、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1+,二氧化锰和2LiMnO 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价、3+价,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氧化物的特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面是对某一主题内容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A.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B.微观粒子与物质的关系:金属铜一一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C.物质使用与安全知识:汽车在加油站加油——严禁烟火,使用燃煤取暖——注意室内通风
D.试剂(或仪器)与其使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防炸裂,过滤时用的玻璃棒——引流D
解析:D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因此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选项A正确;
B、金属由原子构成,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盐,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选项B正确;
C、加油站的汽油等燃油,属于易燃易爆物,具有挥发性,加油站内的空气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燃油气体,如果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汽车在加油站加油需严禁烟火;煤在氧气不足时不充分燃烧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因此使用燃煤取暖需注意室内通风。
选项C 正确;
D、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其作用是吸收生成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和吸热,不是防炸裂;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选项D错误。
故选D。
8.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和乒乐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可燃性
B.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碳
C.实验过程中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
D.该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是有氧气参与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
解析:C
A、金属有良好的导电性,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导热性使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发生燃烧,故A错误;
B、铜在加热的条件下会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片受热的一面变黑,是因为产生了氧化铜,故B错误;
C、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故C正确;
D、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说明燃烧条件有氧气参加,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9.分析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MnO2加速了KClO3的分解,所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燃烧都会发光放热,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
D.木炭在纯氧燃烧比空气中剧烈,所以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都比空气中剧烈D
解析:D
【解析】
A、MnO2加速了KClO3的分解,所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该说法不正确,因为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不带电的粒子还有中子,不符合题意;
C、燃烧都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燃烧,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的变化不是燃烧,不符合题意;
D. 木炭在纯氧燃烧比空气中剧烈,所以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都比空气中剧烈。
因为物质在纯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的接触面积要大,反应要剧烈,符合题意。
故选D。
10.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故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故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
D.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故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C
解析:C
A、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不是所有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例如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A 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B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 C选项推理正确,符合题意;
D、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有能量吸收或释放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例如浓硫酸溶解放出热量、氢氧化钠溶解放出热量,而物质的溶解过程属于物理变化,D 选项推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
(C2H5OH)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B.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的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熄灭喷灯可用湿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
解析:C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
B、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蒸发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熄灭喷灯可用湿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D正确。
故选:C。
12.下列措施——理由之间,其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白磷要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B.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C.真空包装食品——防止缓慢氧化D.用扇子扇煤炉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
解析:D
A. 白磷要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燃,是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低,故正确;
B. 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是因为加油站里有可燃性的汽油、柴油等贮存在油罐内,若遇到明火易发生爆炸,故正确;
C. 真空包装食品——防止缓慢氧化,是因为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或氧气避免了食品发生氧化反应,故正确;
D. 用扇子扇煤炉火——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故错误。
故选D。
13.学习化学要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进入小煤窑严禁吸烟
B.夜晚发现液化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C.面粉厂、加油站严禁烟火
D.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灭火B
解析:B
A、小煤窑严禁吸烟是由于小煤窑里飘浮于空中的煤屑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此时若被引燃将会发生爆炸。
该项说法正确;
B、泄漏的天然气与空气充分接触,遇火燃烧将会产生爆炸,因此用火检查天然气的泄漏
是绝对不可取的。
此说法错误;
C、面粉厂内空气中悬浮的面粉小颗粒、加油站内空气中悬浮着汽油,两种可燃物都与氧气充分接触,遇火燃烧甚至爆炸,因此,这两处场合绝对禁止烟火。
该项说法正确。
D、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
此项说法正确;故选:B。
14.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解析:C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氢氧化钠中,氢
元素化合价是+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放热,不是化学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氮气不是催化剂,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5.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C
解析:C
【解析】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通电时灯泡发光发热,由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还可能是离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D、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但是灭火只要控制一个条件就行,故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6.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煤气的主要成份就是一氧化碳)。
它可以在空气里燃烧,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也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得到该金属。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写三点),化学性质有______。
(写一点)
②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若发现家中煤气泄漏,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A、打开排风扇,将煤气抽走
B、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C、点着打火机,寻找漏气源头,进行维修。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合理即可)可以在空气里燃烧(合理即可)2CO+O22CO2B【分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解析: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合理即可)可以在空气里燃烧(合理即可)
2CO+O2点燃2CO2B
【分析】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为物理性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①“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都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以在空气里燃烧,也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都是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的性质,都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CO+O2点燃2CO2;
③A、打开排风扇,将煤气抽走,可能在开启电器过程中产生火星,引发爆炸,选项错误;
B、关闭阀门,开窗通风,能及时阻止煤气的进一步泄漏,同时能有效降低室内煤气的含量至爆炸极限外,能有效防止爆炸,选项正确;
C、点着打火机,寻找漏气源头,进行维修,易引发爆炸,选项错误。
故选B。
17.环境和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请回答:
(1)硝酸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常含有NO、NO2等有害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NO+NO+2NaOH=2X+H O。
X的化学式为_____。
22
(2)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化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 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B 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 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立即加水灭火
D 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NaNO2D
解析:NaNO 2 D
(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X 的化学式为NaNO 2;故填:NaNO 2;
(2)A 、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遇明火会反生爆炸,所以煤气泄漏,不能打开排风扇的电源开关,故错误;
B 、室内起火,不能打开所有门窗通风,那样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更旺,故错误;
C 、炒菜时油锅着火,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所以不能加水灭火,故错误;
D 、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故正确。
故选:D 。
【点睛】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
18.请将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蒸气等六种气体的化学式...填入下列各题的横线上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_;
(2)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__________;
(3)最轻的且具有可燃性的是____________;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
(5)大量排放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
N2O2H2CO2(或SO2)填对一种即可得分SO2【解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平时多积累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2)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为
解析:N 2 O 2 H 2 CO 2[(或SO 2)填对一种即可得分] SO 2
【解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平时多积累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 2;
(2)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是氧气,化学式为:O 2;
(3)最轻的且具有可燃性的是氢气,化学式为:H 2;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化学式分别为CO 2 (或SO 2);
(5)大量排放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
19.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质量相等的四种物质①C ②H 2 ③CO ④CH 4 ,完全燃烧后所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为___________(填序号);②【分析】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解析:42
22CH +2O CO +2H O 点燃 ②
【分析】
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氢气在氧
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
22CH +2O CO +2H O 点燃
假设四种物质的质量均为m
设碳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x ,氢气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y ,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z ,甲烷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n 2
2C +O CO 1232
m x 点燃
1232=m x
8x=m 3 22
22H +O 2H O 4
32m y 点燃
432=m y
y=8m
2
22CO +O 2CO 56
32m z 点燃
5632=m z
4z=m 7 42
22CH +2O CO +2H O 16
64m n 点燃
1664=m n
n=4m
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所消耗氧气的质量关系为8m >4m >8m 3>
4m 7
,则完全燃烧后所消耗氧气的质量最多的为氢气,故选②。
20.水是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1)如图是水电解示意图。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在b 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如何检验该气体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电解两个变化的区别______。
(3)新能源是开发应用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有研究人员推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基本的反应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基本类型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基本类型__________。
②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应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至少答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子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改变水氢气氧气分解反应氢气氧气水化合反应热值高产物不污染环境 解析:水分子 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改变 水−−−→太阳能氢气+氧气 分解反应 氢气+氧气−−−→点燃水 化合反应 热值高 产物不污染环境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故在b 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氧气方法:伸入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2)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电解两个变化的区别: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水分子不变,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发生改变,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3)①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太阳能
→氢气+氧气,是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