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鬼说怪是魏晋潮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朝时,史官由著作郎担任。

一名大著作郎,下置八名佐著作郎,每位著作郎到职,必须撰写一篇名臣传。

流传至今的志人小说如《裴启语林》、《郭子》、《世说新语》,载录了大量世家大族、名臣名士的言行,而这些志人故事里也不乏志怪。

现代人或许一见志怪,就觉得是荒谬的编造,可是中古史官认为,一个人物或家族的完整史传,离不开志怪传说,志人与志怪对当时人而言,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认知,干宝在《搜神记》的自序中已经表露无遗。

东晋政权在江东草创,王导上书荐著作郎干宝撰国史。

干宝以史官的方法,编撰了《搜神记》。

他在自序中清楚说明,《搜神记》取材既有“承于前载”,又有“采访近世之事”,作者的采集活动乃“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群言百家”、“耳目所受”,前朝典籍、民间碑阙所记、口耳相传,都是资料来源。

他很清楚这些来源并不完全可靠,但“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末两京大乱,经曹魏时期“采掇遗亡”,得群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西晋惠怀之乱后,东晋初年只剩下三千一十四卷。

因此彼时史官的急务不在于辨真伪,而是收录典籍,延续文脉。

干宝对自己严谨的“实录”相当有自信,并认为鬼神是真实的:“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


从汉至隋,至少有十五名有身份记载的官员在担任秘书监、著作郎、佐著作郎等职位期间,做过国家典籍的整理收录工作,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人编撰了志怪。

东晋南朝志怪编撰兴起,原因之一就是文人热衷著史博得声誉,而现实中,著史并不容易。

《南史》说吴均家世寒贱,又没有条件像干宝一样“领国史”,很难获得朝廷最核心史料,私撰《齐春秋》又因实录冒犯梁武帝。

撰史风险太大,或许这就是他编撰志怪《续齐谐记》的缘由——志怪写作可以突破原有的世俗禁忌。

干宝记录同时代人淳于伯的冤案,也是“不可说的历史,变成了志怪”。

公元316年,即司马睿在江东自立为晋王,改年号建武的前一年,丞相府以延误北伐军粮草及受贿为由,问斩督运令史淳于伯。

朱熹后来指出,这是晋元帝司马睿无意北伐中原,托言粮运不继,让淳于伯做了这个替死鬼。

传说临行刑时“血逆流上柱二丈三尺”。

淳于伯的死,朝臣们各以自己方式作出反应。

从事中郎刘隗借机弹劾政敌,将淳于伯比拟为东海孝妇周青,“鬼魂哭于幽都,诉灵恨于黄泉”。

郭璞以卦象喻之:“血者水类,同属于坎,坎为法家。

水平润下,不宜逆流。

此政有咎失之征也。

……陛下宜侧身思惧,以应灵谴”。

意思是“血逆流”在卦象中象征政令有过失,希望陛下能反省。

而干宝在《搜神记》亦写有自淳于伯被杀后三年发生的旱灾,是因为淳于伯的冤气所致。

这一事件最后以王导上书请辞、晋元帝不许不了了之,其中的政治纠葛、舆论、对淳于伯的同情,就借谈鬼说怪保存下来。

志怪书写的历史“真实性”,台湾著名学者刘苑如先生这样表述:以“边缘的身份模拟史传书写”——即采用与传统历史编撰相似的汇编手法、文而有征的著述态度,编织一个取信于读者的异闻世界(虚)。

然而,借异闻遍采善恶之“迹”的行动,宣扬保存褒贬劝戒之“道”,却是实实在在的“真”(实),这个真实跨越了此界与彼界。

换句话说是假神道以证历史。

《搜神记》内许多怪异故事取自《汉书》,如赵春死而复活的故事取自《汉书‧五行志》,而书中河间男女、颜畿、杜锡婢等复活故事又为《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所采。

干宝在《搜神记》中收录西晋发型服饰居所等习俗,每条都能从贾南风制造的政治动乱上找到解释,这种写法与《汉书‧五行志》也很相似。

《隋书‧经籍志》将志怪归于史部文类,与耆旧、高隐、孝子、良吏、列女等传同列,并不是偶然组合,而是基于当时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的特殊理解。

事实上宋前所著史书经常照录志怪故事,这都表示史家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或看到这类的资料,并且采用。

到宋代删定旧史,志怪“始退为小说,而史部遂无鬼神传”。

“小说”最早作为文类提出,是《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此时“小说”意即“短小的敍事”,与后来的文学创作大不一样,乃是史官从民间朝野收集而成。

“志怪”与“小说”合称,即今人俗称的“志怪小说”,是从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开始的。

他将唐前小说与志怪辑录在一起,合称“古小说”,以区别于现代意义的小说。

总而言之,魏晋志怪小说并非现代人熟悉的《聊斋志异》式文学创作。

回到六朝,鬼神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是存在的,谈鬼说怪是他们的历史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