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探析【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资产减值会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探析
专业:会计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会计监管研究的难题。

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既是因为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普遍影响,也是因为它对会计准则修订具有推动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三个方面: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及利用关联方交易。

近年来,由于会计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对关联方交易的严格约束,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已逐步向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应用转化,如资产减值政策。

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关的盈余管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第一阶段,1998之前。

199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执行的是《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仅对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做出描述,且缺乏强制性的要求。

此时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不提或少提坏帐准备来虚增利润。

第二阶段,1998年——2006年。

财政部在1998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应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简称“四项计提”。

1999年底,财政部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将上述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扩大到全体上市公司。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从四项扩大到八项,新增加的四项计提包括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加上原有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共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简称“八项计提”。

这阶段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传统的虚增利润的方法外,上市公司开始采用在亏损当年一次性大量计提减值准备,次年转回这些减值准备以虚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方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洗澡"。

第三阶段,2006——至今。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转回,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定不得在以后期间转回,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

2007年1月1日起,新准则开始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间施行,那么关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是否真正起到了抑制效果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部分学者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部分学者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并不会大幅度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而有更多的作者在肯定了资产新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的同时,认为资产减值准则依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选取本课题能使我们了解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对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程度,以及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

通过对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后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的研究,解决上市公司该如何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有效遏制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在国外,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多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Zucca 和Campbell,1992)研究了1978—1983年间67家公司发生的77次资产减值。

作者运用随机游走模型预测收益,发现77次减值中有45次是在盈余低于预测值时被确认的(“大洗澡”动机),只有22次是在盈余超过预期值时被确认的(“平滑收益”),作者认为这是资产减值被用来盈余管理的证据。

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Francis、Hanna 和Vincent,1996)认为,由于资产减值政策没有对如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出详细、具体的说明,因而上市公司存在任意计提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Regulatory Incentives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Asset Impairment Reversals in China(Shimin Chen、Yuetang Wang和Ziye Zhao,2009)研究了中国的资产减值和转回,得出了中国的股票市场监管机制激励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转回来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的结论。

我国学者也一直都关注资产减值以及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问题并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内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李增泉,2001)对A股上市公司1998-1999年度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进行考察后,发现当时上市公司较少选择计提减值准备,即便计提,也是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和临界动机的公司,其一般选择增加当期收益的减值准备计提政策。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统计分析》(朱炜,2003)研究也发现上市公司没有规范地执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而是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公司盈余实施有目的调节,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赵春光,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亏损并且无法转回资产减值避免亏损的公司以计提资产减值进行“大洗澡”,为下一年做准备;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资产减值进行利润平滑化的盈余管理;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王建新,2007)以200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1)董事会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倾向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2)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的公司越倾向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具有大清洗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公司越倾向长期资产减值不转回;(3)未来收益能力和经济环境不影响长期资产减值转回。

(二)有些作者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抑制了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王霞,2009)认为新会计准则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

《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刘运国、邓颖瑜,2009)以2005至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的部分公司为样本,对执行资产减值新准则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论是资产减值新准则中的新规定对上市公司
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

《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王生年、白俊,2009)也认为新准则是在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同时,抑制盈余管理动机的有效举措。

(三)有些学者认为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并不会大幅度降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任艳,2009)认为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五花八门,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公司规模、经营绩效、审计意见都会影响资产减值的计提,成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资产减值规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刘康伟,2010)提出上市公司仍可通过流动资产减值的转回操纵利润。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蔡志忠,2010)也在文章中提到,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虽然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转回来增加转回当期利润的可能,但却不能堵住利用资产处置提高处置当期利润的可能。

(四)有更多的作者在肯定了资产新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的同时,认为资产减值准则依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故提出了一些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余志虎、马伟丽,2009)认为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及资产减值准备被许多企业用来盈余管理的现状,对规范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但是他们提出资产减值准则依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基于盈余管理的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实例研究》(姜崧,2009)认为资产减值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成为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的工具之一,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成为必然。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田莹莹、王淑珍,2010)提出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出现了新动向,进而从多方面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张秀丽,2010)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但是仍然存在相当的盈余空间,作者就如何防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不当盈余管理从微观和宏观上提出了个人建议。

《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问题研究》(马清,2009)也从资
产减值会计准则、上市公司内部和上市公司外部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尽管各个学者对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有不同的认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准则对原有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不过仍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因此,学者们致力于治理过度盈余管理措施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1、资产减值会计与盈余管理理论分析。

阐述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指出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间的博弈关系。

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例分析。

通过选取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完善资产减值会计,控制盈余管理的建议。

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数据分析,探析资产减值会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研究难点
以往文献在本课题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缺乏,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而且许多公司披露不全,剔除了许多样本。

这些使本课题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难点。

(三)预期达到的目标:
通过研究从而得到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以寻求在实质上控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四)技术路线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2010.11.05—2010.11.22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3—2011.01.10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修改论文
2011.05.04—2011.05.12 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23—2011.06.03 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姜崧.基于盈余管理的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实例研究[J].会计之友,2009,(6):
52-53.
[2] 蒲怡蓓,应勇胜.论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制约[J].会计之
友,2009,(23):67-68.
[3] 马清.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9.
[4] 蔡志忠.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10,(1):
51-52.
[5] 刘康伟.资产减值规定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0,
(2):83-84.
[6] 任艳.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7] 潘学模,蒋圣丹.对盈余管理动因的评价[J].会计之友,2010,(23):63-64.
[8] 李诗田,董春发.对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相关思考[J].财会探析,2009,
(10):350-351.
[9] 余志虎,马伟丽.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3):
105-106.
[10] 王生年,白俊.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7):
29-32.
[11] 刘运国,邓颖瑜.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J].会计之友,
2009,(1):99-102.
[12] 王霞.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13] 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
(4):25-32.
[14] 田莹莹,王淑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J].会计之友,
2010,(24):112-114.
[15] 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
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60-66.
[16] 于祥民.关于新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计量问题[N].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09:80-84.
[17] 高源鸿.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37-51.
[18] 张秀丽.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
2010,(6):120-121.
[19] Derarca Dennis. Practical assets devaluation accounting [J],Accountancy
Ireland,2008,(40):26-28.
[20] Takashi Yamamoto, PhD.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 and Appraisers:
Evidence from Japan[J],Appraisal Journal,2008,(2):179-1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