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组成。

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个性。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尽管创作时,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

但他的全部作品,总是存在着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痕迹。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者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因此,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
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鲁迅认为,讽刺的性质是具有历史和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忽然想到十一》中的第三节《一致对外》,鲁迅是以”甲”、”乙”的精炼的对话,揭穿了时代强盗的言论欺骗性:
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
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
典型的方法,辛辣地抨击了那个时代冠冕堂皇的欺骗理论,的确是对社会虚伪世相的深刻讽刺。

在作品《立论》一文中,鲁迅借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的小故事,讽刺旧社会那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击”,只能以圆滑的态度,含混的语言“立论”的歪风邪气。

鲁迅作品的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

具有散文诗风格的《纪念刘和群》中的这段话是相当典型的例子: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段话里,停顿的地方都用上“计”、“驶”、“迹”这样的同韵字;“(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用了平仄相对的字眼,读起来自然而然地觉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小说《祝福》开始描写旧历年底农村景象的长句,里面“光”、“响”、“香”三个同韵字把日子里看、听、闻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整个长句,节奏感鲜明,有很强的音乐感。

阅读鲁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各种文体的作品语言都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

他的散文诗长句较多,浓厚抒情;杂文多用成语,语句流畅;而小说的人物语言鲜明,善于用鲜活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