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3
疾病。

腹膜后间隙包含腹膜后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结、淋巴管以及肌肉神经,上述组织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为此腹膜后肿瘤的种类以及来源均较多,且恶性的可能性极大。

因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范围较广,位置较深,组织结构亦具有复杂性,因此早期鉴别诊断的难度较高[8]。

超声因具有综合优势成为盆部腹膜后肿瘤诸多影像学诊断措施中的首选方法。

超声诊断盆部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如下:由于腹膜后肿瘤位置较为固定且深,不会随着呼吸和患者体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手推时无法将其位置改变,因肿瘤的位置较深,前壁和腹壁之间具有较远的距离,前方常存在胃肠道气体,若瘤体较大,极易出现大血管移位、压迫和距离增宽等表现,于患者深呼吸的过程中,肿瘤和血管不发生任何改变[9-10]。

除此之外,盆部腹膜后肿瘤的体积通常较大,同腹膜后特殊解剖部位与结构疏松有关,且恶性肿瘤常有浸润性生长的表现,极易导致大血管与大血管分支受压,导致变形或被包裹现象。

本次研究中,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比对,超声鉴别诊断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9.29%,准确性为94.00%,误诊率为10.71%。

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在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但是仍然有疾病误诊的情况。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超声诊断可以对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内部回声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显示,且可以明确病灶解剖位置,对疾病鉴别诊断有利。

但是盆部腹膜后肿瘤的位置较为隐匿,使得临床诊断难度较高,因此导致一定误诊情况。

综上所述,超声在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但为了进一步提升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还需结合其他影像学诊断措施进一步明确
病情,为临床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琰,王沂峰,陈高文.卵巢恶性肿瘤风险算法在女性盆腔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7):2141-2144.
[2]李克婷,姜中慧,田家玮,等.Mainz 超声评分系统结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鉴别盆腔肿瘤良恶性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27(01):53-57.
[3]周娜,丁洁,杨汇娟.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血清C A125、C A724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6):779-783.
[4]陆芳,彭梅,王丽华.超声G I -RA D S 分类结合血清H E4与C A125检测对卵巢单房囊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重庆医学,2019,48(01):143-145.
[5]杨欢欢,王进.多层螺旋C T 与腹部超声对60例患者盆腔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2):1422-1423.
[6]黄国权,杨兰英,谢闵,等.M R I 鉴别卵巢卵泡膜-纤维瘤和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04):564-567.
[7]刘荣玮,任苓,叶军.表现为盆腔巨大肿块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27(10):913,918.[8]许露露,舒健,何国云,等.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I 诊断腹盆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Meta 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02):254-259.
[9]言雯若.腹部肿块的超声诊断鉴别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1):153-154.
[10]马洪菊.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6):43-44.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内科临床常见,属于危急重症。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群体,在我国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是影响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威胁因素[1]。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发过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病发的主要诱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会导致患者颅内动脉阻塞,进而使得相关脑组织陷入血氧匮乏状态,并最终出现缺血性坏死情况[2]。

在缺血性脑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体会
万咏梅,汤应梅
(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超声科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5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检查诊断,分析诊断结果。

结果:在5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阳性率为80%。

经超声检查诊断显示颈动脉闭塞患者为2例(5.00%),狭窄例数为9例(22.50%),斑块例数为37例(92.50%),IMT 平均厚度为(1.12±0.16)mm,IMT 发生例数为40(100.00),RI 平均水平为(0.71±0.06),PI 平均水平为(2.59±0.53)。

结论: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可以起到有效辅助作用,但疾病的预防干预同时也取决于患者群体,为了让患者群体充分认知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好处,基层宣传普及工作也还需加大力度,从源头对疾病进行预防,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19-0243-03
24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0月 第4卷第19期
卒中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诊断筛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临床最为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为超声检查[3]。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分析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5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患者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50~84岁,平均(73.26±4.17)岁。

本次研究通过本院伦理标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存在斑块,且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低于50%;患者存在肢体麻木、突发性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沟通功能异常患者,认知功能缺陷患者。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流程:检查所用仪器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GE-LOGIQE9,联合应用相控阵探头M5S频率3.0~4.6M H z、线阵探头9L 频率8.4~9.0M H z,患者取仰卧,充分暴露颈前部,头后仰,偏向检查对侧,扫查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球部及颈内、外动脉,扫查内容包括横切面及纵切面,对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动脉的管壁及管腔状况进行观察,对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及血管的阻塞、狭窄情况及血流情况、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检测记录评估。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检查结果包括颈动脉I M T 的增厚情况、斑块情况、颈内动脉的狭窄、闭塞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IMT增厚指标包括IMT厚度及IMT增厚发生率,I M T增厚发生的判断标准为I M T厚度不低于1.0m m。

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阻力指数(R I)以及搏动指数(PI)。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诊断结果
在5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阳性率为80%。

经超声检查诊断显示颈动脉闭塞患者为2例(5.00%),狭窄例数为9例(22.50%),斑块例数为37例(92.50%),I M T平均厚度为(1.12±0.16)m m,I M T发生例数为40(100.00),R I平均水平为(0.71±0.06),P I平均水平为(2.59±0.53)。

其中存在3个较为典型的病例,1例患者为既往发生脑梗,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不稳定斑块,存在病情再发的风险;1例患者为突发案例,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双侧多发不稳定斑块;1例患者右侧颈内动脉近段闭塞,左眼失明就诊,既往无就诊及体检史。

3 讨论
有关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

在人体全身的动脉中,颈动脉是最容易出现粥样硬化的部位,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会明显对患者颅内的动脉循环产生影响,改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会促进患者动脉内膜不断增厚,管腔不断狭窄,在血流不断的冲击下,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会逐渐破裂,继而脱落,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的活性也会明显上升,并出现聚集情况,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进而使得患者动脉血管阻塞,最终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5]。

超声检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中最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具有无创、操作便捷、可多次重复、安全性高等多种优势。

在本次研究50例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阳性率为80%,患者年龄均为50~8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

经超声检查诊断显示颈动脉闭塞患者为2例(5.00%),狭窄例数为9例(22.50%),斑块例数为37例(92.50%),借助超声检查可以较为准确清晰地对患者斑块的位置、性质、大小、形态,管腔的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探查,从而可以准确对患者病情进行预测分析,并予以合适的治疗方案,而在本次研究中的既往发生脑梗病例中,超声检查便起到了早期诊断效果,能够提前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有效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

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明显指征为I M T 增厚,IMT的厚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每0.15mmIMT厚度的增加都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上升69%,故而通过检测I M T指标能够有效对患者病情进行预测,而目前最为广泛认可的I M T检测方式为颈部超声IMT测量,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展示患者IMT厚度,在本次研究中患者I M T平均厚度为(1.12±0.16)m m,I M T发生例数为40(100.00),从中也能看出I M T 指标的准确性及重要性。

R I可以准确对被检测部位的远端血管床阻力进行反映,远端血管狭窄会导致阻力上升,血管灌注降低,R I值增大,同时微栓子的形成会导致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上升;P I主要可以对血管的弹性、顺应性等生理病理特征进行准确反映,P I值的上升代表患者脑血流灌注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在患者血压急剧波动时更容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R I平均水平为(0.71±0.06),P I平均水平为(2.59±0.53),均高于普通人正常水平,借助超声检查对R I及P I水平进行检测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预防。

此外在本次研究的典型案例中1例患者右侧颈内动脉近端闭塞,左眼失明就诊,既往无就诊及体检史,说明现今农村人群定期体检观念仍然十分淡薄,只有在病情严重影响到机体正常功能及日常生活时,才会前往医院就诊,但此时病情早已发展多时,如果能够做
245
到早体检早诊断,就能够进行早预防早治疗,可以有效减小缺血性脑卒中对人们造成的危害。

综上所述,目前在基层医院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能够发挥出较好的诊断效果,但疾病的预防干预同时也取决于患者群体,让患者群体认识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好处,形成定期体检的习惯,老年群体作为高危群体,更需要进行重点关注,需要基层医疗宣传普及人员加大宣传力度,这样才可以从源头对疾病进行预防,降低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廖丽华.高频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
册),2019,40(4):429-431.
[2]成静,冯朝华.ICS 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与CT 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4):2008-2010.
[3]魏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 M T )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J ].医疗装备,2019,32(16):12-14.
[4]宋乃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 M T 及斑块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3):42-43.
[5]康钦,王豪,宋嫣,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4):43-45.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 是源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多能干细胞的一类异质性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少见,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有文献报道[1-2]好发于胰腺体、尾部。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学分级系统[3]将pNETs 分为1级(G1)、2级(G2)、3级(G3),其等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pNETs 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功能性pNETs 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等。

功能性pNETs 可持续分泌超生理水平的肽激素,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皮肤潮红、出汗、间歇性腹痛等。

无功能性pNETs 可能也能分泌过多的激素,但不会引起明显症状。

本研究回顾分析2例我院pNETs 的超声表现,观察其声像图特征以及其中1例近4年的动态观察声像图特征,并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8年5月我院2例患者经外院术后病理及穿刺证实为pNETs,男女各一例,年龄均为58岁,1例常规体检发现,1例右肾Ca 手术后3年常规检查发现,2例均无急慢性胰腺炎病史。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飞利浦HD11、LOGIQ 7及三星麦迪逊H60彩色超声仪,凸阵探头,频率2.0~5.0MHz。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上腹部,将探头放置于剑突下多切面连续性扫查,并嘱咐患者配合屏气,当发现胰腺病灶后,仔细观察病灶位置、大小、边界、形态及回声,有无突破包膜,与周边组织器官的关系以及血供情况,有无主胰管、胆管扩张等。

2 结果
2.1 超声表现
2.1.1病例1:胰腺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完整,体部见一枚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0mm×8mm×8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均匀,CDFI 示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主胰管未见明显扩张。

图1 患者男,58岁,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声像图 胰体部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箭头),CDFI 示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表现2例
肖亚芹1,顾士荣2
(1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声科 上海 200000)
(2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超声科 上海 200000)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声像图特征及对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常规超声表现。

结果:2例常规超声,其中单发肿瘤1例,多发肿瘤1例,单发肿瘤二维超声显示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团块;多发肿瘤在连续4年观察中,肿瘤逐渐增大,肿瘤数量逐渐增多,肿瘤声像图特征从开始的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的团块,逐渐演变为形态欠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的团块。

结论:超声检查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动态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形态、边界、血流信号等征象
【关键词】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动态观察;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0)19-0245-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