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河北景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河北景县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水墨江南
寅公
①绍兴,除了具有以石文化为特色的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外,还有建筑殿宇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更有炎黄英杰的活动遗址分布于街巷郊野。

寻幽专访,无不极富魅力。

许多游人都被这“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醉倒。

②抵达绍兴城外古河道边宽阔的大道时,古老的绍兴城还笼罩在茫茫的晨雾之中。

清晨的绍兴是宁静的。

她的宁静使你的心境也像沐浴在晨雾中的水乡一般细雨微澜。

四月的江南,柳絮飘泻,云雾弥漫,心仪的城池浸润在迷蒙的雨雾当中,就好像是一位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如梦似幻,轻纱曼妙。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墨画般迷离秀美的轮廓,雾里望去,远近一片迷蒙,给人以美妙无际的遐想。

③雨雾应该是水城绍兴的精灵。

四月天正是江南雨雾纷飞的时节。

在静静的清晨,浓浓淡淡的雾雨纱幔一样飘渺。

你伫立在广场的边缘,远处,巍峨雄塔上的飞檐在雾霭里耸立,宝塔山头的丛树在雾海里飘浮;近旁,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在薄雾里穿行,早茶楼厅堂里透过来的灯火把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你所看到的,分明是一幅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被雨雾浸染着,描绘着,将水乡古城的早晨渲染得那般静谧、安祥和美丽。

④晌午,绍兴是繁华的。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徜徉在古城里,你会为步履迅疾的身影所惊诧,为五颜六色的色彩所迷惑,为富丽堂皇的富庶所惊叹,从另一面,你又会感受到这座古老历史名城到处张扬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

作为行者,你当然不会消受到绍兴能给予你的物质财富,反过来你只会是被她消费。

所以我无心也无暇顾及她的现代的繁华与物质的成色,只是醉心于她的水墨般的古朴和优雅。

⑤黑白永远是水乡绍兴无处不在的色彩。

尽管它简朴、素净、淡雅,但我觉得唯此才更能彰显她的华丽与高贵。

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正午的阳光从黑瓦白墙上映照下来,从道旁巷顶浓密的树荫间穿透下来,彤红的阳光,黢黑的檐瓦,灰白的粉墙,苍翠的绿树,还有外黑内红的乌篷船,黑笠短褂的老艄公,构成一张张画卷在你眼前游移,令你留连忘返。

⑥傍晚,绍兴又是温馨的。

落霞满天,华灯齐放,长廊里的宫灯,小巷里的渔火,用柔和的暖色散发着古城的溫情。

在月圆的夜晚,轻风如丝,月华似水,你会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大有一番“古今光阴疑无
异,汉时明月照我衣”的感慨。

⑦音韵当是绍兴摄人心魄的灵魂。

入夜的绍兴是音乐的故园和乐土,不要说耗资数亿、规模宏巨的绍兴大剧院上演的宏篇巨制会让你浩叹,就在最具水城故貌典范的苍桥直街,那金幡招摇的古乐茶坊比比皆是,一间连着一间,仿佛是你走进了一条音乐之街,漫步在一座音乐之城。

那天在“听雨轩”音乐茶楼,一位红衣少女在位于天井里的音乐吧弹奏着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大红的灯笼挂在天井四周的廊柱上,一蓬茂密的翠竹在井边支离出斑驳的剪影,楼上楼下的茶客大多是当地的爱乐人,不时用好听的音乐般的吴调越腔低声地交谈,无不沉湎在那悠扬婉转沁人心脾的韵律之中了。

⑧绍兴有众多的老屋、胜迹、古桥,散发出古老文化的芳香。

绍兴之旅,其实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

吴越精深博大的文化积淀,历史悠远,异彩纷呈,诸如建筑、戏曲、雕塑、绘画、园艺,乃至服饰、饮食等等,堪称民族艺术瑰宝,源远流长。

行走在绍兴古城古朴典雅的街头,一处茶舍,一面影壁,一片雕梁,一只画舫,或者一声流韵的越语,一片残破的青瓦,都无不在向你叙说着远去的历史。

走进它,对视它,甚至触摸着它,却又仿佛时光倒流,峰回路转,让你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你觉得昨天并未走远,古人在与你对话。

古曲在邻家弹拔,橹声在窗外吱呀,一幅幅温润、幽远、宁静的画面将你感动着,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熟悉真切得消弭了时空的距离和情感的陌生,千年的历史燧道让你如同走在故园的长廊一般那样悠然从容,只是此刻内心里一定在涌动着无边的感动。

⑨一个地方靠什么闻名和传世,自有其有形与无形的特色。

绍兴打出的是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鲁迅路则是绍兴繁华鼎盛的十里商埠。

精明的绍兴人在大宗大把地兜售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经营着古老的精神文明,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浩瀚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弘扬、“运营”之中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让过去即便是孔乙已那种面呈菜色、穷困潦倒的市井小民在今天也能西装革履、步履轩昂地行进在康庄大道。

古轩亭口行色匆匆的人流,咸亨酒店古色古香的佳肴,会让你感慨古老绍兴的变与不变,历史故道的不变与变。

⑩匆匆数日,绍兴已在昨日的余晖里与我作别,但她的轻烟、墨彩、律韵……已经在我倾心地聆听当中化为了永恒的记忆。

⑪水墨江南的绍兴,你何日唤我再来?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一句,简明准确地说明绍兴的特点,揭示出文章的内容。

B. 文章写作者“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沿途景物五颜六色,仿佛一张张游移的画卷。

C. 文章引用诗句“古今光阴疑无异,汉时明月照我衣”,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表现出作者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

D. 文章写绍兴打出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兜售现代物质文明,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表现出作者对绍兴人的强烈批判。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比喻精妙,比如以“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来比喻雨雾中的绍兴,写其如梦似幻的特点,可谓形神兼备。

B. 文章写景绘声绘色,写“黄包车清脆的铃声”,“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形象优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

C. 文章写绍兴为历史文化名城。

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充分表现了“古老文化的芳香”。

D. 文章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徜徉在绍兴的街巷水道之间,沉浸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语调冷静,叙述客观。

3. 本文对绍兴的称呼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4. 文章②-⑦段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页上记着一些人的名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预示着已去岁月的沉重。

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

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的是呢。

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会有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

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
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

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铜片插进去,完成与它亲密的吻合。

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火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

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

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一侧的月份牌。

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

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

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

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
“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

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

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

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

你只好起来了。

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

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

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

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随风飞舞,落到鸡舍的就被鸡一轰而啄破,落到猪圈的就被猪给拱到粪里也成为粪。

命运好的落在菜园里,被清新的空气滋润着,而最后也免不了被雨打湿,沤烂后成为泥土。

有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日历,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将逝去的日子一一塞进去,高高吊起来,年终时拿下来就能派上用场。

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老爷爷用它们来卷黄烟。

可我们家因为有我那双不安分的手,日子一个也留不下来,统统飞走了。

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

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号,便有由衷的快乐。

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待到上了师专,住在学生宿舍,根本没日历可看,可日子照样过得一个不错。

也就是在那时期,商店里有台历卖了,于是大多数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

我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撕日历的日子。

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

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由一侧让它到另一侧。

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

台历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记载着“不慎打碎只花碗”;
而二月二十八日则写着“一夜未睡好,梦见戒指断了,起床后发现下雪了”;八月二十八日是“天边出现双彩虹,苦瓜汤真好喝”!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腊月初八的日子,东北人喜欢这天煮“腊八粥”。

我在这天的日历上记着:“煮八宝粥。

材料:大米、小米、绿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枣、花生”。

三月三日写着“武则天墓被万人践踏,只因为她践踏了万人”。

而七月十一日是“德国队以1 : 2败给保加利亚队。

保加利亚用火样的激情焚烧了陈旧的德国战车”(好像引自一位体育记者之言)。

台历有意无意成了我的简易日记本,当然就更加有收藏价值了。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

当我串起一九九五年的台历,将一九九六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

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

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

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运用对比和想象,来呈现发明台历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面对用过的台历时的不同心态——年轻人不在乎浪费时间,而老年人则对逝去的时间莫名伤感。

B. 作者在回忆孩童时期撕日历的日子时,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描写早晨起床时的情境,我们在这种充满感情的描述中体味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

C. 长大以后作者不太有兴趣撕日历了,是因为“长大不是一件好事”,作者害怕面对时间的无情流逝,同时商店里有台历卖了,所以就自然不撕日历了。

D. 全文以日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以小见大,从中生发出对回忆中美好时光的留恋不舍以及面对现实的茫然和无助。

6. 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加以赏析。

7. 对作者而言,小时候的“日历”和长大后的“台历”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

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

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

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

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

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

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

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

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

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

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

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

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

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

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

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

是那王伦!顶了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

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

林冲眼纵着不说话。

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

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

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 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划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
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9.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0.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戴僧静,会稽永兴人也。

少有胆力,便弓马。

事刺史沈文秀,俱没虏。

后将家属叛还淮阴,太祖抚畜之,常在左右。

僧静于都载锦出,为欧阳戍所得,系兖州狱,太祖遣薛渊饷僧静酒食,以刀子置鱼腹中。

僧静与狱吏饮酒,既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锁,发屋而出。

归,太祖匿之斋内。

以其家贫,年给谷千斛。

随还京师。

沈攸之事起,太祖入朝堂,僧静为军主从。

袁粲据石头,太祖遣僧静将腹心先至石头。

时苏烈据仓城,僧静射书与烈,夜缒入城。

粲登城西南门,列烛火处分,台军至,射之,火乃灭,回登东门。

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僧静以功除前军将军,宁朔将军。

将士战亡者,太祖为敛祭焉。

升明二年,除游击将军。

沈攸之平,论封诸将,以僧静为兴平县侯,邑千户。

世祖践阼,出为北徐州刺史。

买牛给贫民令耕种,甚得荒情。

永明五年,隶护军陈显达,讨荒贼桓天生于比阳。

僧静未至比阳四十里,顿深桥。

天生引虏步骑十万奄至,僧静合战大破之,杀获万计。

天生退还比阳,僧静进围之。

天生军出城外,僧静又击破之。

天生闭门不复出,僧静力疲乃退。

八年,巴东王子响杀僚佐,世祖召僧静使领军向江陵,僧静面启上曰:'巴东王年少,长史捉之太急,忿不思难故耳。

官忽遣军西上,人情惶惧,无所不至,僧静不敢奉敕。

”上不答而心善之。

九年,卒。

诏曰:“僧静志怀贞果,诚著艰难。

克殄西墉,勋彰运始。

奄致殒丧,恻怆伤怀。

赙钱五万,布百匹。

谥壮侯。


(节选自《南齐书•戴僧静传》)
1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B.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C.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军主王天生殊死拒战故/得相持/自亥至丑/僧静率力攻仓门/身先士卒/众溃/僧静手斩粲/于是外军烧门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