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冲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课后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必备知识基础练1.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

随着远征的进行,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

这表明( )A.野蛮的非希腊民族文明有相通性B.亚历山大对希腊文明持否定态度C.亚历山大性格导致远征范围扩大D.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2.亚历山大远征时,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

由此可见( )A.亚历山大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B.战争和征服客观上也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D.经济发展促使战争的出现,战争同时也推动经济发展3.亚历山大在征服埃及后,不顾路途艰险,跋涉到埃及西部沙漠中的绿洲,拜谒埃及传统信仰,并为当地的守护神建庙;在征服巴比伦后,下令重建被波斯人毁掉的神庙,并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

亚历山大意在( )A.传播古希腊文化B.消弭埃及与巴比伦之间的矛盾C.培育臣民的认同感D.恢复当地的神权政治形态4.据记载,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

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 )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5.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 )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6.希腊化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

怛罗斯之战: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一场战争本文导读:怛罗斯战役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唐帝国在亚洲内陆的威势达到了顶点,如同日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是时中国强盛,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大唐帝国成为整个塔里木盆地和伊犁盆地的主人,以及塔什干的宗主,帕米尔(“葱岭”)谷地与克什米尔的保护者。

作为安西节度使的大唐名将高仙芝刚刚在帕米尔高原“深入万里,立奇功”,对吐蕃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胜利,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中国山地之主(阿拉伯语:Sāhib jibāl al-sīn)”的美誉。

而高仙芝衣披鳞甲、身跨青海骢(一种古代宝马)的飒爽英姿,也令“诗圣”杜甫赋诗一首《高都护骢马行》,以表敬意。

也是在公元750年,唐朝在中亚最大的竞争对手阿拉伯帝国(唐称“大食”,来自波斯语Tazik,今译“塔吉克”)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剧烈动荡。

自747年一个获释奴隶阿布·穆斯林率众在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与中亚南部)起义到749年,历时两年,倭马亚王朝军队迅速溃败。

起义者占领库法城后,于749年年底在库法清真寺宣誓拥戴阿布·阿拔斯,是为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

由于这个新王朝的旗帜尚黑色,在中国史籍上被称作“黑衣大食”。

750年1月,倭马亚王朝的军队在底格里斯河上游支流扎布河畔覆没,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西逃,8月在埃及遭阿拔斯军队追杀而死,倭马亚王朝宣告灭亡。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局势不稳,自称“萨法赫”(屠夫或仁慈、慷慨的人,双关语)的阿布·阿拔斯致力于扑灭和铲除前朝余孽,残忍地设计屠杀了倭马亚家族80余人;倭马亚王朝历代哈里发的陵墓也遭到破坏,尸体或被鞭打或被焚毁。

由此引发的国内动荡亦波及了8世纪初刚刚被阿拉伯人占领的中亚河中地区(指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驻军哗变,各土著王国(唐称“昭武九姓”)也乘机响应。

这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向来对各中亚属国横征暴敛,实行竭泽而渔的政策。

怛逻斯之战与两种文明的碰撞

怛逻斯之战与两种文明的碰撞

怛逻斯之战与两种文明的碰撞李先华222008313012015历史文化学院08级5班概要:当两个强大的帝国相接壤冲突在所难免。

公元751年中亚小城怛逻斯见证了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两种文明的碰撞。

怛罗斯之战不足以改变两大帝国和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两种文明的格局,但是却对东方和阿拉伯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概要完。

SummaryThe conflict can not be avoided when two strong emperies border on each other.751BC,Talas,a small town of Central Asia, saw the conflict of two kinds of civilization between Tang Empire and Arab Empire. Battle of Talas could not change the pattern of Tang Empire and Arab Empire; neither did civilization of China and Arab. But it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Orient and Arab world.关键词:怛逻斯战争文明碰撞正文:一般认为,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中的战略要地,自古就是东西方各大国的必争之地。

从古世纪起到中世纪前期,中亚部分地区相继处于古波斯,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之下。

公元前2世纪以后中原的汉帝国强盛起来。

在此之前中亚地区的月氏被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所破。

史书上记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徒月氏居其地。

”“①(乌孙国)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

”②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当时处于分裂的局面,小国林立。

这也许是中原地区关于中亚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2世纪末,中原的汉帝国国力达到极盛,前后三次派兵北伐匈奴,并取得通向西域的要地河西走廊.在此期间中过派出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企图联合西①《汉书.张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域各国夹击匈奴,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开通了道。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竟然是这么记载的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竟然是这么记载的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竟然是这么记载的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无足轻重的怛罗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
怛罗斯之战
伊史记载只占了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译过来就是: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

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

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

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阿拉伯人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

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阿拉伯
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阿拉伯帝国为了巩固自己在中亚的地位,为了开辟通往欧洲的战场,早在公元634年左右,就开始了对波斯的征服。

并逐渐将战线推到了唐朝西部的边境。

由萨珊王朝统治的波斯,曾经拥有包括今天伊朗,伊拉克在内的广大领土。

公元629年之前,因突厥汗国的崛起,经常受到侵扰。

唐太宗贞观三年,唐廷乘东突厥频年灾荒,派兵一举将其剿灭,解除了波斯的东部边患。

但随后不久,波斯又受到穆斯林的军队的进攻,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入贡唐朝,求唐保护。

虽然此时唐朝还算是国势昌盛,但波斯远在中亚,鞭长莫及。

唐朝更不愿为此卷入同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只好对波斯的请求敷衍了事。

不久,波斯被穆斯林的军队彻底战败,国王叶兹德吉尔德三世逃亡到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里,并在那里遭到杀害。

王子卑路斯接替王位,继续同阿拉伯帝国抗争,并再次向唐廷乞援。

适值高宗遣使臣赴西域分置州县,就以疾陵(今伊朗溪斯坦省俾路支)为波斯都督府,任命卑路斯为都督,卑路斯遣子泥捏师入侍唐廷。

其实,这个波斯都督府形同虚设,最终波斯还是被阿拉伯帝国所灭,卑路斯死。

唐廷或许考虑到波斯的丧失会使自己在中亚各附属国的威信受到损失,遂于调露元年(679年),以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领兵护送波斯国王子泥捏师前往波斯建国。

必定是路途遥远,裴行俭并不愿去,更不想当什么安抚大食使,于是将波斯王子护送至安西一带即行返回。

泥捏师又于景龙元年(707年)无奈的返回唐朝被授予左威卫将军,这也意味着萨珊王朝的彻底终结。

公元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将其军事控制区域,由比利牛斯山脉延伸至臣服于唐朝的诸多藩属国境内,并图谋取代唐在中亚的霸主地位。

尽管如此,阿拉伯帝国并非想同唐朝兵戎相见,于是,在对中亚各小国施加军事压力,甚至干涉其内政的同时,又向唐朝政府遣使朝贡,以示友好。

公元715年,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内部发生政变,阿拉伯帝国派兵进行干涉,并私立了阿了达为国王。

拔汗那国王帅兵抵抗,终因势力单薄而被击败,后前往唐朝设立的安西都护府求救。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

历史流程: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地处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国家。

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宋史》、《辽史》、《资治通鉴》等,均称之为大食国,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

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年—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

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

1258年,被蒙古帝国西征统帅旭烈兀所灭。

简介:阿拉伯帝国(632—1258),来自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了1340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

[1]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

穆罕默德宣扬把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吸引了不富裕的普通人,但激怒了那些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

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在那里他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先知(穆罕默德)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教。

到他逝世时(632年),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区(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的广大地区,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怛罗斯战役辨析 (1)

怛罗斯战役辨析 (1)

当时控制西域是有战略意图的 到了唐朝西域的战略作用更加明

首先 西域是保卫繁荣河陇地区的第一道屏障 司马光 资
治通鉴 记载 是时中国盛强 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
闾阎相望 桑麻翳野 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翰每遣使入奏
常乘白橐驼 日驰五百里 这是对当时河陇地区繁荣的真实写照
[6]而河陇地区当时的畜牧业更是是在当时唐畜牧业中占支配地
芝出兵石国 根据资治通鉴的说法 石国王子在中亚各过诉说高
仙芝的暴行从而 诸胡皆怒 还要 引大食之兵取四镇 关于
这一说法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却有有些牵强 首先 尽管阿
拉伯帝国给唐帝国在中亚的属国以强大政治军事压力并且使得
这些国家在两大强权间摇摆不定 但唐帝国在开 天时期的军事
优势依然使这些国家更倾向与臣唐 其次 尽管玄宗后期穷兵黩
收稿日期 2006 01 15 作者简介 荣杰 1983 男 湖南永州人
年 塞仪德,本,奥斯慢越过啊母河北进 攻占唐属国康国首都撒 马尔罕 [3]这些军事行动毫无疑问是在挑战唐在中亚的统治权 这时 由于吐蕃攻陷安西唐朝疲于全力对付吐蕃 根本腾不出手 远征中亚 随后阿拉伯帝国也爆发内乱 这才使得两大帝国没有 在 7 世纪爆发全面冲突
武放任边将挑起事端 如 资治通鉴 记载 至开元中 天子有
吞四夷之志 [20]穷兵黩武成为唐玄宗后期的对外政策 特别是
天宝九年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 引兵袭之 虏
其王及部众以归 悉杀其他老弱
扬国忠得鲜与仲通
荐为剑南节度使 仲通性偏急 失蛮夷心 [21]但与臣阿拉伯相
比 中亚诸胡还是更愿意接受唐朝属国地位 否则不会出现怛罗
年 为实现出兵西征战略目的的唐军在高仙芝的指挥下剪除了石

21.儒家文明从此退出中亚_浅谈唐朝怛逻斯战役

21.儒家文明从此退出中亚_浅谈唐朝怛逻斯战役

儒家文明从此退出中亚——浅谈唐朝怛逻斯战役怛逻斯战役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比较著名的。

因为根据一些爱国历史学家的论点,此战是中华古文明向西方输出的伟大里程碑,从此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传到了西方。

但是,由于这场战役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宣传的不多,很多人并不了解。

既然难胜说到了这场战役,我就以手头的资料来谈谈这场战役。

一先说这场战争的背景、起因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扩张、侵略性。

所有的所谓的“扩张”都是因为被那些“夷族”骚扰得火冒三丈才不得已出兵灭掉以绝后患。

唐朝也是如此。

唐朝经营西域,也是因为不堪突厥骚扰而愤起还击。

在贞观四年(630年),惊才绝艳的不世名将李靖,仅仅以三千之众,奇迹般使得突厥主力土崩瓦解,而后与另一位大唐名将李世绩的配合之下,一举将东突厥彻底消灭。

东突厥汗国纳入中国版图。

唐朝利用投降的突厥军队作为先锋,开始经营西域。

在伊吾(哈密)、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

此后唐朝连续剿灭了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

当时的安西四镇为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安西都护府则座落在龟兹镇。

随着大唐帝国的兴起,同时代也有两个强国正在悄悄崛起,一个就是青藏高原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还有就是中东崛起的阿拉伯帝国。

这两个国家同唐帝国成为了这段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角。

先由吐蕃谈起,安西四镇的兴旺很快就引起了吐蕃的觊觎,吐蕃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享元年对安西都护府发动了第一次攻击,拉开了两国争夺西域的序幕。

此后唐朝与吐蕃在四镇几番争夺,四镇数度易手,终于唐朝在公元692 年武周长寿元年,由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联兵攻破吐蕃,安西四镇的争夺战终于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从唐高宗到武则天这62年间,唐朝在西域与吐蕃进行了连续不断的拉锯战,终于将太宗皇帝所打下的基业维持住了。

大唐帝国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对决

大唐帝国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对决

大唐帝国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对决塔拉斯河(Talas River)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交界地带,它在哈萨克境内自北向南流,至吉尔吉斯坦境内自西向东流。

在塔拉斯河河谷中游左岸的平原地带,坐落着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千年古城——塔拉兹城(唐朝文书翻译为「怛罗斯城」),其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塔拉兹市西约18公里。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这里发生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战争,交战一方为镇守西域的大唐名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另一方是将领齐亚德统帅的大食军队,史称「怛罗斯之战」。

一、「遏制」与「扩张」的角逐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公元前119—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时,曾派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开展外交活动,使中国对尚未到达的阿拉伯地区有了初步了解。

《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关「条枝」的记载,当属中国有关阿拉伯地区最早的记述。

在经过王莽新政时期,双方关系的短暂断绝后,东汉又恢复了与条枝等阿拉伯国家的联系。

自唐永徽二年(651年)大食正式向唐派遣使节开始,贸易与朝贡一直是两大帝国交往的主线。

发生于天宝十年(751年)的怛罗斯之战,似乎是两大帝国之间长期和平交往中的一次偶然的、不和谐的摩擦。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正史记载,怛罗斯之战源于十姓诸胡的「石国」因「无藩臣礼」,唐将高仙芝遂对石国以武力征服,激起西域诸国的不满,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致使「仙芝大败,士卒死亡殆尽」。

但当将这次历史事件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去考察的话,会发现其是日益崛起的大食在向中亚扩张过程中,与唐王朝之间利益碰撞的直接后果。

有学者认为,「怛罗斯之战正是唐朝遏制大食政策与大食河外扩张政策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总爆发」。

(一)唐朝对中亚的统治唐初对中亚粟特地区的控制是在对突厥汗国的战争中逐步实现的。

自6世纪中叶至7世纪40年代,西突厥陆续征服了天山南北诸国,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以金山(今阿尔泰山)与东突厥为界,西南抵末禄河(今阿富汗穆尔加布河)上游与波斯为界,西北面沿里海北岸到伏尔加河流域,西面以里海东岸为界,南至印度河上游喀布尔河流域,北面沿巴尔喀什湖北岸一线一直延伸向咸海以北。

大中亚地区 怛罗斯之战

大中亚地区  怛罗斯之战

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大中亚地区--怛罗斯之战对于华夏族的特点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就是相比于草原民族的机动性,华夏族其次是更精于防守的。

即使是融入了许多胡人在内的唐军也并不可能在无险可依的草原地区长期坚守。

对于中亚地区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北部为哈萨克丘陵,南部为图兰平原。

而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正是哈萨克丘陵地区。

这一地区的地形相对限制了草原民族的机动性,使得唐军有可能获得一些地形上的帮助。

所以在军力最为强盛时,将这一地区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并驻扎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毕竟只是一些海拔不太高的丘陵地区,并不象西域有的高大的山脉作为屏障。

从地缘上讲还是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北亚蒙古高原,中亚图兰平原,乃至东欧平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攻击。

因此并无可能做为长期经营之地。

当然还有一条可能的防线就是巴尔喀什湖,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防守的压力会大为减少,由于丝绸之路最主要的通道是从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一线向西,然后延着天山以北进入中亚。

因此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就变得很重要了。

无论是唐朝还是清朝,对这一地区的经营都要长些。

在这条通道上有一个在世界史上很著名的城市叫"怛罗斯"。

唐朝军队曾经在这里与阿拉伯军队展开一场决战。

最终的结果是阿拉伯人(大食人)取得了胜利。

我并不认为这战役后唐朝就退出了中亚,不过唐朝在这之后停止了向中亚地区的渗透,而将经营重点放回西域却是。

因此西方的史学家将这一战役做为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标志性事件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那我们就以"怛罗斯战役"为例,分析以下地缘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当时唐朝在西部的基地是在南疆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上,称之为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因为汉朝最开始选择的通西域的道路就是通过这一地区,或沿天山南麓西行,或沿昆仑山北西进。

总而言之就是围着塔里木盆地走,最终越赤帕米尔高原进入伊朗高原或南亚(唐三藏就是走的这条路)。

大唐帝国在中亚统治的崩溃:中国和阿拉伯中亚争夺

大唐帝国在中亚统治的崩溃:中国和阿拉伯中亚争夺

大唐帝国在中亚统治的崩溃:中国和阿拉伯中亚争夺唐朝鼎盛时期;西突厥斯坦各国的内附714年,唐朝雇佣的突厥将军阿史那献在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玛克打了一场大胜仗,使准噶尔的咄陆诸部落以及额敏河畔和塔尔巴哈台的葛逻禄部突厥人都并入到中国的依附者行列之中。

突骑施部突厥人可能游牧于谢米列契耶,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三角洲,他们似乎已经形成了坚强的实体。

突骑施可汗苏禄(717-738年)在吐蕃人和阿拉伯人中寻找反唐的盟友,阿拉伯人是一支涌向伊朗-河中地区的、不期而至的新的入侵者。

我们以后还要谈到中亚史上的这一新因素。

在此只谈苏禄。

苏禄趁穆斯林军团的攻击所造成的混乱入侵塔里木。

自692-694年起,塔里木已处于中国的保护之下。

苏禄包围阿克苏城(717年),数月之内,骚扰中国的四镇:焉耆、库车、喀什和于阗。

虽然他未能攻陷四镇,但他仍占领了长期以来中国在突厥斯坦的前哨基地--伊塞克湖以西的托克玛克城(碎叶城),尽管唐将阿史那献在该地打了一仗(719年)。

唐朝对保住这些冒险性的要塞丧失了信心,企图以封号和爵位羁縻苏禄(722年)。

726年,劫掠成性的苏禄们蹂躏了四镇。

最后在736年,中国北庭(或吉木萨)都护盖嘉运在古城附近大破苏禄。

此后不久,大约在738年,苏禄被处木昆部的阙律啜,即莫贺达干杀害,处木昆似乎是地处巴尔喀什湖东南、游牧于葛逻禄和突骑施两部之间的一支小突阙部落。

739年,莫贺达干与唐将盖嘉运联合阻止了突骑施觊觎王位者、苏禄之子吐火仙的复辟。

然而,所有突厥小可汗们的经历几乎都是一样的,都是力求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重新统一西突厥。

莫贺达干很快与中国决裂,742年杀唐朝派往突骑施的都督、中国化突厥人阿史那昕。

然而,中国像往常一样,又获得了最终的决定权。

74 4年,唐将夫蒙灵誓打败和杀死了莫贺达干。

由于这次胜仗,中国又成了伊塞克湖地区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

748年,唐将王正见在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游地区的托克玛克城(碎叶城)建一寺庙。

世界历史中的中东冲突与和平进程

世界历史中的中东冲突与和平进程

世界历史中的中东冲突与和平进程中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历史中的热点地区,其冲突与和平进程备受关注。

这个地区的历史纷繁复杂,涉及到多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争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东冲突与和平进程的历史。

首先,中东地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古代的波斯帝国、亚述帝国和巴比伦帝国等强大的帝国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和衰落。

这些帝国之间的战争和征服给中东地区带来了长期的动荡和冲突。

同时,宗教也是中东地区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诞生和传播,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也成为了中东地区冲突的源泉之一。

其次,中东冲突与和平进程的一个重要节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

在这次会议上,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列强将中东地区的疆域重新划分,导致了许多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不满和冲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争夺不断升级,成为中东地区冲突的焦点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东地区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以色列建国后,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

其中最著名的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和1973年的十月战争。

这些战争不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让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陷入了停滞。

然而,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

例如,1978年的美国总统卡特主持了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和平谈判,最终达成了《卡特-萨达特和平协议》,结束了两国之间长期的敌对状态。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东和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

联合国多次介入中东地区的冲突,并派遣维和部队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也在中东地区发挥着重要的调停作用。

然而,这些外部干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冲突,使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总的来说,中东地区的冲突与和平进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历史的沉淀和宗教的影响使得这个地区的冲突难以解决。

然而,随着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仍有希望。

2023年巴以冲突及其由来

2023年巴以冲突及其由来

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
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 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 分治决议 , 即 《 联 合 国 第 1 8 1 号 决 议 》 ,规定在巴 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 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 际化。
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
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 斯坦地区居住过。公元1 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 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 界各地。19世纪末兴起的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 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 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 次流血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 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 统治地”,英国同意在巴 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 家”。
复杂的矛盾
பைடு நூலகம்资源丰富
战略位置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领土争端
几十年来陆续形成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及巴勒斯坦难民是巴以冲 突的历史原因。
宗教差异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 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 家”。
耶路撒冷——冲突的焦点,和平的关键。
以犹太人为主
此次冲突爆发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
(哈马斯)宣布对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不仅发射数千枚火箭 弹,其武装人员还进入以色列境内与以军发生冲突。
阿以冲突的进程
阿以全面对抗阶段
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建国,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土地, 草场) 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年10 月29 日):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 (运河主权)后,英、法、以 进攻埃及 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6月5日):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 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进攻以色列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

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对外扩张战争是公元7—8世纪,穆斯林统一国家——阿拉伯帝国形成后,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以“传播伊斯兰教”和“展开反对异教徒的圣战”为借口,强行吞并西亚、北非和西南欧大片领土的行动。

这场战争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634—656年)穆罕默德去世后,其继承者继续执行其对外军事扩张的“伊斯兰远征”计划。

在平定了内部叛乱后,于公元633年秋,组织三支阿拉伯军队,每支7500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经叙利亚沙漠侵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此时,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因长期战争两败俱伤,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进攻。

636年,阿拉伯军队由瓦立德率领又向伊拉克、叙利亚进发,首先攻克加萨尼王朝都会巴士拉;尔后占领外约旦的斐哈勒,并乘胜直趋大马士革,围城6个月攻陷该城。

此时,东罗马帝国调兵5万人,解救大马士革。

瓦立德被迫放弃大马士革撤至约旦河东支流雅穆克河畔,以2.5万人采取以逸待劳的战术,打败了拜占庭军队,重新收复大马士革,占领了整个叙利亚。

阿拉伯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于638年自动请降归顺。

在进军叙利亚的同时,阿拉伯军队还向伊朗和埃及发动了进攻。

633年,阿拉伯军队占领伊拉克南部的希拉后,开始进军伊朗,伊朗军队用战象作为突击力量,大败阿拉伯军队,曾一度使阿拉伯人深感恐惧。

637年6月1日,阿拉伯军队在获得增援后取得卡季西亚会战胜利,轻取波斯帝国首府泰西丰,缴获大量战利品和珍宝。

随后,又攻占摩苏尔和讷哈范德两城,将伊朗并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639年底,阿拉伯军队对埃及突袭成功,一举攻克皮卢希恩,640年,又在开罗大败拜占庭军队。

尔后迅速前推,于642 年9月占领亚历山大里亚,进至昔兰尼加,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埃及。

643年阿拉伯军队攻占利比亚,647年又侵入拜占庭在北非的领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

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阿拉伯征集小亚细亚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并迅速占领了地中海几个有战略意义的岛屿。

唐朝和阿拉伯国的几次战争——不要只记得一个怛罗斯

唐朝和阿拉伯国的几次战争——不要只记得一个怛罗斯

唐朝和阿拉伯国的⼏次战争——不要只记得⼀个怛罗斯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和扩张中的阿拉伯帝国爆发的⼀次冲突。

战⽃结果,阿拉伯军胜。

有⼈说,怛罗斯之战是唐朝失去了西域,这不对。

事实上,唐与阿拉伯战⽃不⽌⼀次。

早在开元三年,唐军就和阿拉伯军交过⼿。

唐朝称阿拉伯帝国为⼤⾷。

开元三年,阿拉伯帝国与吐蕃联⼿进攻唐朝的附属国----拔汗那国,拔汗那向安西都护府求救,安西都护府出兵击败吐蕃、⼤⾷联军,⼤⾷、康居、⼤宛、宾等⼋国皆遣使请降。

--------------------------------”拔汗那者,古乌孙也,内附岁久。

吐蕃与⼤⾷共⽴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

孝嵩谓都护吕休⽈:“不救则⽆以号令西域。

”遂帅旁侧戎落兵万余⼈,出龟兹西数千⾥,下数百城,长驱⽽进。

是⽉,攻阿了达于连城。

孝嵩⾃擐甲督⼠卒急攻,⾃巳⾄⾣,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

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康居、⼤宛、宾等⼋国皆遣使请降”--------- --------------------------------《资治通鉴唐纪⼆⼗七》------------------------------------贞元⼗七年,这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第38年。

⼤⾷⼜联合吐蕃进犯,被韦皋率军击败。

---------------------------------------⼗七年春,夜绝泸破虏屯,斩五百级。

虏保⿅危⼭,毗罗伏以待,⼜战,虏⼤奔。

于时,康、⿊⾐⼤⾷等兵及吐蕃⼤酋皆降,获甲⼆万⾸。

------------------------------《新唐书列传第⼀百四⼗七上》-------------------------------------------另外还有⼏次,唐朝没有直接参与,⽽是下诏让附属势⼒攻击⼤⾷,都获胜。

怛罗斯之战是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战争中仅有的⼀次胜利,就这么赢了⼀次,就被吹上了天。

唐朝参战兵⼒只有安西都护府的两万⼈,加上西域附属⼩国的⼀万唐协军,阿拉伯⽅⾯则集合了⼗余万军队。

哈里发权力之争 国内斗

哈里发权力之争 国内斗

703年,在阿尔及利亚被打败贝尔伯斯军队在哈桑诺曼的指挥下在奥雷斯山脉打败了阿拉伯军队。

但不清楚为什么柏柏尔人后来又与阿拉伯结盟,帮助他们去攻打北非(705年)。

705—715年,哈里发瓦利德(阿卜杜勒马利克之子)统治在瓦利德的领导下,倭马亚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建立了统一的穆斯林帝国。

他们继续向哈贾杰统治下的东方扩张。

库塔伊巴伊本穆斯林再度征服了布哈拉、撤马尔罕、桂利兹姆、费尔干纳和塔什干,然后又继续向中国中亚方向进攻,最远曾到达喀什(713年)。

708年,穆罕默德伊本卡西姆出兵阿富汗,占领了喀布尔。

此后,他又挥师入侵印度,打败了印度国王达哈尔,并经过长期的围攻之后占领了木尔坦,征服了信德(708—712年)。

然后,他又向旁遮普发动进攻。

708—711年,征服西北非并在那里建立和平穆萨伊本尼赛尔率领一支阿拉伯军队征服了西北非。

710—714年,阿拉伯入侵安纳托利亚他们征服了拜占庭帝国西里西的一个省(711年),并一度部分控制了加拉蒂亚。

711—712年,征服西班牙(参见第八章→西欧→西哥特的西班牙→穆斯林入侵西班牙)715—717年,苏莱曼哈里发统治他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另一个儿子。

716—719年,入侵法国南部(参见第八章→西欧→法兰克王国→墨洛温家族的败落)716年,入侵外里海地区也门的耶齐德伊本瓦利德将军率领军队征服了里海与奥克苏斯河之间的地区。

717—718年,围攻君士坦丁堡(参见第八章→欧亚大陆地中海→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围攻战)717—720年,奥马尔二世统治这一时期没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奥马尔二世只是偶尔袭击法国和中亚的边疆地区。

720—724年,哈里发耶齐德二世统治耶齐德是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另外一个儿子。

耶齐德伊本穆哈利勃发动叛乱,但被马斯拉马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阿克拉一战中打败,叛乱行动被镇压了(721年)。

穆斯林内部的斗争日益激烈,南方的阿拉伯派或也门派反对北方阿拉伯派支持下的哈里发统治。

中亚文明发展历程

中亚文明发展历程

中亚文明发展历程中亚地区的文明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8世纪之间的一段长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亚地区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包括库斯姆、波斯、阿拉伯、蒙古和锡兰等王朝的统治。

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6世纪初,中亚地区主要处于库斯姆王朝的统治之下。

库斯姆王朝是一个伊朗帝国,它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对中亚的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库斯姆王朝的统治下,中亚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发展迅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公元6世纪初,波斯帝国取代了库斯姆王朝,成为中亚的统治者。

波斯帝国对中亚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统治,推动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入侵打破了波斯帝国的统治,将中亚变成了伊斯兰教世界的一部分。

阿拉伯人引入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许多阿拉伯化政权。

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中亚地区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蒙古帝国在13世纪中叶征服了整个中亚地区,并将其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

蒙古统治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政策,使中亚地区得以繁荣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塔什干等。

然而,蒙古帝国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

在14世纪,蒙古帝国分裂成了几个独立的汗国。

其中,锡兰汗国在中亚地区拥有广泛的领地,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重要影响。

锡兰汗国的统治者也致力于扩大中亚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促进了中亚的经济发展。

在18世纪,中亚地区开始出现了俄罗斯帝国的入侵。

俄罗斯帝国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逐渐将中亚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这为中亚地区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变革。

俄罗斯帝国的统治导致了中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引发了许多冲突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中亚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8世纪,期间经历了库斯姆、波斯、阿拉伯、蒙古和锡兰等王朝的统治。

这些王朝的统治对中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经历了俄罗斯帝国的入侵和殖民统治,导致中亚地区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

怛罗斯之战的简介怛罗斯之战是大唐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

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怛罗斯之战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怛罗斯之战的分析中文名称:怛罗斯之战参战部队: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战争结果:阿拉伯帝国获胜时间:751年7月—8月地点:中亚怛罗斯人物:高仙芝艾布·穆斯林唐玄宗怛罗斯之战的详情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与之联姻。

由于小勃律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

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仙芝(高句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

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

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小勃律国,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

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

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称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

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

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

世界上最⼤的淡化海⽔⽣产国 ⽔是⼈类⽣存之根本,⽽这⾥说的⽔指的是淡⽔。

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三的⽔是淡⽔,所以淡化海⽔显得尤其重要。

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关于世界上最⼤的淡化海⽔⽣产国——沙特阿拉伯的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家。

沙特阿拉伯ﺔ,英语:Kingdom of Saudi Arabia),位于亚洲西南ﻤﻠﻜ 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语:ﺳﺮﺑﻴﺔﻣﻌﻮدﻳﺔﻋ部的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等国接壤。

沙特是名副其实的“⽯油王国”,⽯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

沙特是世界上最⼤的淡化海⽔⽣产国,其海⽔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

沙特实⾏⾃由经济政策。

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建⼈穆罕默德的诞⽣地,是伊斯兰教徒朝觐圣地。

沙特是世界上最⼤的淡化海⽔⽣产国,其海⽔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

沙特实⾏⾃由经济政策。

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建⼈穆罕默德的诞⽣地,是伊斯兰教徒朝觐圣地。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的⼤麦进⼝国,年均进⼝约600万吨。

⽔果⾃给率达到60%。

畜牧业主要有绵⽺、⼭⽺、骆驼等。

主要农产品有:⼩麦、⽟⽶、椰枣、柑橘、葡萄、⽯榴等。

沙特的⾕物⾃给率⽐较低,只有20%多,依靠⼤量进⼝才能满⾜需求。

沙特阿拉伯的⾦融体系完善发达。

沙特的旅游业也⽐较发达。

沙特政府⿎励私有经济的发展,以减少国家经济对⽯油出⼝的依赖,同时为快速增长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沙特阿拉伯也使⽤⼤量外籍劳⼯。

经济发展以⼯业为重点,⽯油和⽯化⼯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主要的经济来源。

2016年1⽉3⽇,沙特阿拉伯宣布与伊朗断交。

早期⽂明 阿拉伯民族是指源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半沙漠地带和南部也门地区的居民,不论是根据犹太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记载,都认为他们和犹太⼈有⾎缘关系,语⾔分类中也同属于闪含语系。

原来都是⼀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中的以家族为基础的部落。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帝国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

那么这场怛罗斯之战造成了什么样的历史影响?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希望你喜欢。

怛罗斯之战的历史影响介绍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

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

”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

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

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还有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唐朝不断内斗,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唐主要对付自己的内斗内战,以及突厥、铁勒、高句丽、吐蕃、契丹、南诏等等。

而阿拉伯主要对付叛乱、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

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

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

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

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这仅仅是假设。

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

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第21卷——No.6. 2005 Vol.21.收稿日期:2005-05-12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女,重庆市人,历史学硕士,重庆交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 105 -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征服以及与中国的冲突戴小江(重庆交通学院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摘 要:唐前期,中亚实际上属于中国的版图,唐对中亚采取羁縻统治政策。

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侵入中亚,与唐朝军队发生了冲突,唐军大败,中国势力退出中亚,与阿拉伯人友好相处。

研究这段历史,对我们正确认识唐朝与中亚各国及其阿拉伯帝国的关系,珍视现在与中亚各国的睦邻友好,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友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朝;中亚;阿拉伯人;冲突中图分类号:K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5)06-0105-04在唐朝,中亚曾一度属于中国的版图,唐在中亚设立行政机构,委派官吏,中亚各国也向唐称臣纳贡,送子献忠。

唐刚刚确立对中亚的统治,阿拉伯人的东征部队就渡过阿姆河,侵入中亚。

唐军与阿军较量后,终于在阿拉伯人和吐蕃两大势力夹击下,迫于国内岌岌可危的形势,退出中亚,承认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兼并,与阿拉伯帝国友好相处。

本文拟就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征服以及与唐的冲突谈谈作者的一点看法。

一唐初一直为突厥人对西北边疆的骚扰所困扰。

629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派李靖、李勣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在唐军的打击下灭亡。

随后,唐军又出兵攻占了西突厥控制下的西域地区,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统领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

唐高宗时,瑶池都督府都督阿史那贺鲁挟持西突厥十姓部落起兵反唐,经激烈战斗,唐军于657年平定叛乱,灭西突厥汗国,把原汗国控制下的中亚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唐在中亚设置州县,委任官吏进行管辖,在拔汗那(现为费尔干纳)设置了休循州都督府,任命其王阿了参为刺史,在昭武九姓国中的康国(撒马尔罕地区)、安国(布哈拉地区)、石国(塔什干地区)、米国、何国(现为卡塔·库尔干)、史国(现为沙赫·里夏勃兹)建立了康居都督府、安息州、大宛都督府、南谧州、贵霜州、佉沙州。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661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田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都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府百二十六。

”这样,唐在锡尔沙以北的西突厥十姓游牧地区,锡尔河流域的塔什干与费尔干那地区、泽拉夫善河流域的撒马尔罕与布哈拉地区,阿姆河中上游及其以南地区行使了主权。

唐的疆域达到极盛,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国。

唐朝对中亚的统治方式源于唐太宗时期对边疆州县采取的羁縻政策。

当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本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部众。

中亚设置州县后,唐朝任命当地统治者为都督刺史,让他们全权负责内政,其职位在得到中央政府批准后可以世袭;赋税基本上自行支配,军权也掌握在当地首领之中。

这种羁縻府州制与内地实行的郡县制的不同就在于:郡县制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不由当地首领充任;他们全权听命于中央,不得世袭;户籍、赋税必上交户部;官兵驻扎在大中城市。

实际上,唐朝只是在中亚贯彻了郡县制的形式,其内容却采纳了他们原有的统治方式。

根据《旧唐书·回- -106 纥传·史臣曰》的说法,这是考虑到中亚地区的特殊情况,从怀柔抚夷出发,“置州府以安之,予名爵玉帛以思之”,“以威惠羁縻之。

”唐在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把当中西交通要冲的碎叶代焉耆,划入安西四镇。

安西都护府是中央与中亚覊縻府州之间的纽带,它代表中央行使对西北边疆的主权,管理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都护由汉官充任,唐派重兵分驻四镇,它们成为唐经营中亚的重要基地。

唐对中亚实行的覊縻政策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弊端显而易见。

实际上,中亚各覊縻府州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只不过承认唐朝的宗主权并向它朝贡,唐朝对它们只进行外交上的干预,特别是中央没有派官员进行监督,也没有派军驻防,这不利于对中亚进行强有力的管理,给那些口服而心不服的首领提供了叛乱的可乘之机。

当阿拉伯军队兵临城下,各地首领难以进行有效的抵抗时,这种覊縻政策的弊端也就暴露无遗。

7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突厥诸部反叛唐朝,又勾结吐蕃势力伸入西域。

670年吐蕃竟攻陷西域18个覊縻州,又攻陷龟兹域,迫使唐朝放弃安西四镇。

692年10月,唐军大破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

东突厥的反叛也先后被镇压。

唐用兵中亚,除了灭突厥汗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控制中西商路。

为了分享东西贸易的利益,吐蕃于696年请求唐朝撤回安西四镇的戌军,与唐朝分西突厥十姓之地。

唐使节回话说:“西突厥十姓与吐蕃不一样,早已是唐朝的编民百姓了。

”[1]没有答应吐蕃的要求。

以后,吐蕃仍继续侵扰西域,成为唐朝的威胁。

东突厥的叛乱,吐蕃势力的兴起以及对西域的骚扰,使唐对中亚本来就不稳定的统治变得极为脆弱,与此同时,中亚各国为争夺人口、地盘也在不断进行战争。

中国西部边疆的这种混乱局面为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是灭亡波斯萨珊王朝后继续东征的结果。

当时,阿拉伯人雄心勃勃,对战利品的贪欲,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对控制中西商路的渴望,中亚诸国的现状,都使他们难以停下征服的脚步。

阿拉伯人自654年第一次渡过阿姆河围攻米国,到705年古太白开始对中亚进行大规模的征服这41年间,曾三次入侵布哈拉(673、676、684年),一次侵入撒马尔罕(676年)和花拉子模(703年),基本上每一任呼罗珊总督都要渡过阿姆河到中亚大肆抢劫,因为战利品是积聚财富的最佳手段,“他们都想在总督任期内积聚到可供子孙后代享用的财富”。

[2]侵入布哈拉的阿拉伯人得到一百万迪纳木的贡金,在撒马尔罕掳获了三万俘虏和无数战利品。

阿拉伯人的这几次入侵主要以袭击为基础,因而是临时性的,他们在缴获无数战利品后返回了木鹿。

对这种骚扰性的入侵,唐朝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阿拉伯人只是为了获取战利品而进行这种游牧人的职业工作,而且当时驻安西四镇的军队被牵制在与吐蕃的战斗中,难以分兵抗击,所以阿拉伯人每次都能满载而归。

705年,古太白在呼罗珊的出现开始了阿拉伯人征服中亚的新阶段。

古太白曾在702年出色地镇压了盖伊起义。

他上任呼罗珊总督后立即进行东征准备,在木鹿号召已定居在这里的阿拉伯人为战利品和商路而进行“圣战”。

他七次渡过阿姆河,其中706-709年占布哈拉,711年占撒马尔罕、花拉子模,712年征服塔什干,713-715年占拔汗那。

古太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年间横扫整个中亚,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亚各国四分五裂互相为敌,为对付自己的敌人,求助于阿拉伯人的帮助,古太白首次入侵中亚,石汗那王为对付愉漫(即唐的天马都督府)和阿哈仑这两个小邦,把首府城门的金钥匙送给古太白,古太白接受他的投降后即去进攻愉漫与阿哈仓。

以后这两个小邦并入了石汗那。

此外,在古太白征服撒马尔罕的途中,花拉子模国玉契甘请求古太白帮助他镇压弟弟霍尔札德领导的马兹达克运动,条件是成功后向阿拉伯人纳贡。

难怪乎巴尔托里德说:“阿拉伯人的胜利,部分地是在当地人的帮助下获得的”。

[3]2、中亚许多小国的统治者分为亲阿拉伯派和亲东方派,两派之间斗争的输赢决定着是战还是降。

撒马尔罕以贸易见长,面对阿拉伯人的入侵,亲阿拉伯派和亲东方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亲阿拉伯派看到的是同呼罗珊有大宗贸易可做,亲东方派更有心同东方的贸易,斗争的结果是前者占了上风,撒马尔罕人无心抵抗,举手投降。

3、唐朝没有派兵进行援助。

705年,当古太白开始对中亚进行大规模征服活动时,唐中央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就在同年,武则天被逼下位,继位的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里,直至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党,以后又杀太平公主及其同党,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而此时,古太白在中亚的征服活动已接近尾声。

唐统治者忙于争权夺利,无- - 107暇顾及边疆的安全,防守西北边疆的安西四镇军队又一直忙于与吐蕃周旋。

虽说突厥人也派兵进行了支援,但不是在半路上被击破,就是在战斗中一败涂地,中亚各国力量单薄,在阿拉伯人的强攻下只得投降。

就这样,古太白率领的军队一直打到锡尔河流域,以后由于形势的变化,阿拉伯人的东征再也没有到达比这更远的地方。

古太白征服中亚与他前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开始建立穆斯林对当地的统治。

他首先与当地首领签订条约,规定每年要支付给阿拉伯人一定数目的贡金,还要承担提供兵员的义务。

712年撒马尔罕条约就规定当年上交两百万迪拉姆的贡金,以后每年上交二十万迪拉姆。

在占领布哈拉后,当地人民除向征服者提供膳宿外,还要缴纳贡金,这些都成为强加在中亚人民身上的沉重负担。

随后古太白把一部分军队留在当地,委任阿拉伯人为军事监督官,并向中亚大量移民。

在布哈拉,阿拉伯人被分成四个部分住在居民区;在撒马尔罕,老百姓被迫从城镇中完全撤出;花拉子模也成为主要的殖民地。

在这些地方,当地首领仍被留用以管理民政,但实权掌握在穆斯林收税官和军事监督官手里。

倭马亚王朝把中亚划入伊拉克省区,隶属于呼罗珊总督。

古太白还在其征服地区,大肆摧毁当地文化。

“在花拉子模,他杀死学者,焚烧古代书籍,捣毁文化古迹”。

[4]企图使中亚人民放弃过去的文化,匍伏在阿拉伯文化之下。

他还强迫当地人民放弃原来的祆教或佛教,改信伊斯兰教。

清真寺在火神庙和佛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阿拉伯人在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修建的清真寺至今犹存。

不过,这一时期改教的人甚少,直到哈里发欧米尔二世(717-720)规定,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可以免交人头税,才有大批的佛教徒改信新宗教。

“欧米尔二世曾写信给河中地区的各王公,请他们加入伊斯兰教,实际上其中一些人也因此改宗了。

”[5]这种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中亚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感情在后来逐渐转向阿拉伯人。

古太白对塔什干、费尔干纳、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阿姆河流域诸地的征服,奠定了穆斯林对中亚统治的基础。

他的继往者的任务就是巩固统治。

为此,他们不得不与中国以及中国支持的突厥人展开长期的斗争。

三712年即位的唐玄宗是一位立志于继承唐太宗遗志的皇帝,他不甘心退出中亚。

715年,吐蕃与阿拉伯人共立阿了达为费尔干纳王,发兵攻其地,唐玄宗派兵救援,打败了阿拉伯军队及其傀儡阿了达。

此后,玄宗在西域重振权威,于716年帮助西突厥苏禄部在伊犁盆地建立汗国。

第二年,苏禄朝于唐,玄宗封他为突骑施都督,又派王惠册拜他为顺国公、金方道经略大使。

西突厥为了自身的利益,支持中亚人民反抗阿拉伯人的斗争。

阿拉伯人在占领区强行推行伊斯兰化,征收苛重的人头税、贡金,引起中亚人民的强烈不满。

比较阿拉伯人和唐朝对他们的统治政策,他们更愿意接受唐朝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