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
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
1、治疗痤疮
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常用发散药物有僵蚕,金银花,升麻,柴胡,薄荷,防风,羌活,蝉衣等。

这些风药发散火郁,给邪以出路,则热邪清,痤疮退。

2、治疗内热壅肺
《伤寒论》中提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寒客经络则头身疼痛;热伤津则口渴;热扰胸中则烦,烦甚则燥。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善开发腠理,打开通道,使热发散出去,但单用麻黄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故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进一步打开郁热的通道,使郁热随汗而出。

加石膏进一步清郁闭之热,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案例:郭某,
男,63岁,1997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发热恶寒2天,自服感冒药未效,遂来就诊。

诊见:形体壮实,面色微红,发热恶寒,无汗,头疼,周身骨节痛,鼻塞声重,呼吸气粗。

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风寒束表,兼有内热,予大青龙汤。

处方:生麻黄10克,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生姜3片,生石膏(先煎)20克。

3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得汗即止。

患者仅服药3次,即全身得汗,热退喘平而愈。

[5]
3、治疗心烦懊恼
东汉张仲景用栀子豉汤治疗心烦懊恼。

《伤寒论选读》:“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6]心烦,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是栀子汤证的四个不同程度的表现,其病机总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治疗以清宣郁热为主。

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为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虚烦懊恼之良方。

4、治疗肝郁化火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治以疏肝理气而宣泄郁热。

故用逍遥散治肝经郁热之寒热往来、口燥咽干等证,并无一味寒凉之品,只是郁热重者方加丹皮、桅子。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均泻肝经实火之方。

龙胆泻肝汤中用柴胡,泻青丸中用羌活、防风、川芎,当归龙荟丸用木香、麝香,意在疏气分之滞、散火气之郁,肝火易降。

秦伯未治一肝经郁火头痛,恼怒即发,感风亦发,稍予辛散,或饮白酒少许即可轻减,其拟方白芍、柴胡、薄荷、丹皮、桅子、黄芩、绿梅花等从肝经血分透泄伏火,数剂而安。

案例,陈某,男,39岁,2012年2月11日初诊。

患者皮肤干燥,火气大,易发脾气,易上火,大便可,寐差,血压可。

舌苔薄质红,口干。

关脉弦。

证属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予丹栀逍遥散。

处方:薄荷10克,柴胡1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炙草10克,赤白芍各15克,牡丹皮12克,山栀子10克,郁金15克,合欢皮3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炒枣仁30克,川芎10克,大枣15克。

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患者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以原方加减调理3周后,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5、治疗火热郁伏脾胃之证
泻黄饮治疗胃热口疮。

该方由升麻、防风、白芷、黄芩、炒枳壳各一钱半,半夏一钱,石斛一钱二分,甘草七分,加生姜三片煎服。

治疗风热郁火在脾胃,口唇燥裂,或生口疮。

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黄芩泻中上二焦的热,枳壳利中上二焦的气,石斛清热养胃,半夏、生姜,调和胃气,甘草泻脾火。

因此是一张发散脾胃郁火的良方。

案例,王孟福,男,63岁,杭州。

2012年1月29日初诊。

患者易上火发口腔溃疡,大便量少不畅,舌质红苔薄,寐多梦。

溃疡发则耳塞,牙浮,甚则头胀。

证属肝气犯胃,胃热口疮。

予复方泻黄饮导赤散逍遥散合左金丸。

处方:炒枳壳10升麻10黄芩10白芷10生地15白通草10竹叶15生草10薄荷10柴胡10炒白术12当归12茯苓15赤白芍各15川朴15淡吴萸3炒川连3生芪30米仁30。

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患者一周后随诊,症状已无。

6、治疗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未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由于久病或原体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阴虚者,阴不制阳,阳气亢盛而发热;阳虚者,阳气外浮而发热;实者,或气郁化火,或淤血阻滞,壅遏化热。

治疗以辨证候虚实,病情轻重为要点。

7、治疗妇科诸证
古之学者对“郁”的内涵多有阐释,《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

”外感内伤皆可致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邪不解散,即谓之郁”。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本案例患者平素性情抑郁,经前气血下注于冲任,肝血愈虚,肝气更为拂郁,郁而化火而致。

病案举例,经行发热。

李某,女,32岁,职员,2009年7月初诊。

该患近3个月来每值经前2 d、经期第1天发热,体温最高达39.5 ℃,无咳嗽咽痛及鼻流清涕等症状,曾静
点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扑热息痛片等药物,病情未见好转。

来诊时经前1 d,体温38.8 ℃,不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少腹胀痛,舌红少津,脉沉弦而数。

此患平素性情抑郁,肝郁化火,经前气血壅滞更甚,故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治当调气机而开其郁,畅三焦而解肌透热。

组方如下:丹皮15 g,栀子15 g,当归15 g,白芍20 g,柴胡5 g,生地15 g,荆芥10 g,防风5 g,芦根15 g,上方3剂后,全身微微汗出,体温降至正常。

继以原方加减调理2周后,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平素性情抑郁,经前气血下注于冲任,肝血愈虚,肝气更为拂郁,郁而化火,郁火闭塞而致诸证。

治宜清热疏肝散火之品。

柴胡、荆芥、防风升阳解表散热;丹皮、栀子苦寒清热;生地、白芍、芦根清热养阴生津。

辛散药物的外散与苦寒药物的内清相配合,使内郁之火得以发散,清透外达,气血调和,发热自愈。

若苦寒药物没有辛散药物的配合,内郁之火得不到及时发散,容易延误病情,而发散药物如没有苦寒药物的配合,其发散作用只会使热升火炽,病情严重。

故“火郁发之”实际上是二者的综合作用。

[7]
三、总结
《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这一点后世有了较大的发展,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

“火郁发之”的治则,可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但药物配伍均不离辛散、寒凉之品,辛味可透,寒凉可清,清中有散,清里透外,使气机通畅,郁火得清,郁开热散,邪有出路,正如《类经》所言:“发,发越也”,强调了气机通畅不仅有助于开郁通闭,而且有助于显露热势,泄热外出。

1许爱英,党炳林.“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3,24(9):850.
2 张介宾.类经﹒运气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622.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02.
4王国庆.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6.
5尹宗强.经方治验三则[J].新中医,2002,34(9):66.
6王国庆.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9.
7王翠霞,凌娜.“火郁发之”妇科应用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8):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