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诗》辑佚史考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诗》辑佚史考述
刘茜
【摘要】《鲁诗》为汉代重要的《诗经》学流派,但其文在魏晋时期已经亡佚.《鲁诗》的辑佚最早始于南宋王应麟的《诗考》.清代是《鲁诗》辑佚成就最大的时期.
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范家相、阮元、冯登府、陈乔枞、王先谦,其中尤以
陈乔枞的《鲁诗遗说考》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成就最高.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1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鲁诗》;考述
【作者】刘茜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2
《诗经》学传至西汉已形成鲁、齐、韩、毛四家学派。

终汉之世,鲁、齐、韩三家《诗》并立学官,而《鲁诗》流传最广,也最为兴盛。

至魏晋之时,战乱纷争,《鲁诗》不过江东,后遂亡佚。

《鲁诗》虽已亡佚,但其文却散见于各类文献。

魏晋直至隋唐,《毛诗》盛极一时。

但到了宋代,随着疑古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宋人开始注意到对《毛诗》之外的三家《诗》的运用,尤其是南宋朱熹所撰的《诗集传》更是对《鲁诗》等三家《诗》做
了大量的征引。

如《诗集传》注《诗经·邶风·柏舟》云:
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

言……《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

今考其辞气卑顺柔弱,且居变风之首,而与下篇相类,岂亦庄姜之诗也欤?[1,p20-21]
朱熹此处解诗未用《毛传》之说,而采《列女传》之说。

《列女传》为西汉刘向所撰。

刘向所习为“鲁诗”①,故朱熹此处是用《鲁诗》之说来解释诗义。

朱熹对三家《诗》的重视启发了南宋王应麟对三家《诗》的辑佚工作。

对于《鲁诗》的辑佚最早是从南宋王应麟开始的。

王应麟曾撰《诗考》三卷,对包括《鲁诗》在内的三家《诗》进行了辑佚。

王应麟在《自序》中云:
诸儒说诗,一以毛、郑为宗,未有参考三家者。

……应麟窃观传记所述,三家绪言尚多有之,罔罗遗轶,傅以《说文》《尔雅》诸书,萃为一编,以扶微学、广异义,亦文公之意云尔,读《集传》者或有考于斯。

[2,p598]
王应麟在朱熹《诗集传》的影响下对《毛诗》以外的三家《诗》做了辑佚工作。

该书所采《鲁诗》虽不多,但也首开《鲁诗》辑佚之先河。

元明时期,《鲁诗》的辑佚工作并没有得到大的推进,但明代也有冯应京的《六家诗名物疏》部分地涉及到与《鲁诗》相关的名物训诂材料。

其在《叙例》中说:
汉世说《诗》者,齐、鲁、毛、韩分镳并驱,洎乎《郑笺》续缀,毛说孤行,《朱传》晚成,学官植立,古今名家不越乎其诂中,名物诠释如左。

虽三氏沦亡,而群书错引固可得而备论也。

[3,p3]
由于该书非为辑佚《鲁诗》的专门之作,故其所引《鲁诗》资料也零散而不系统。

清代是三家《诗》辑佚成就最高的时期。

作为三家《诗》之一的《鲁诗》,其辑佚工作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清前期,范家相、阮元、臧庸等皆是这一时期较有成就者。

范家相撰《三家诗拾遗》十卷,首开三家《诗》辑佚之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家相是编,因王氏之书,重加裒益,而少变其体例。

首为古文考异。

次为古逸诗。

次以《三百篇》为纲,而三家佚说一一并见。

较王氏所录以三家各自为篇者,亦较易寻览。

惟其以三家拾遗为名,古文考异不尽三家之文者自应附录。

其逸诗不系于三家者,自应芟除。

乃一例收入,未免失于贪多。

且冠于篇端,使开卷就名实相乖,尤非体例。

[4,p500]
范氏所著虽有不尽之处,但因其为清代辑录三家《诗》之先河,故对于《鲁诗》的研究意义自非寻常。

阮元所撰的《三家诗补遗》也对《鲁诗》的辑佚做出了较大贡献。

该书共三卷,齐、鲁、韩各一卷,其中《鲁诗》最多。

该书不仅对《鲁诗》遗文作了校勘,还将所辑异文与《毛诗》作了对比研究。

对后世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洪湛侯先生评曰:
本书鲁、齐、韩三家分量极为悬殊,阮元从《诗考》‘异字异义’部分析出一百三十四则,以其中一百二十则改入《鲁诗》,又将《汉书》各志及列传(共九十五则)和《盐铁论》(共四十则)移归《鲁诗》,遂使鲁家之诗,蔚为大卷,读者审知其移改篇第之经过,自当不以为异。

[5,p596]
此外,臧庸的《拜经楼日记》也部分地涉及到《鲁诗》的论述。

如卷三“《琴操》多《鲁诗》说”,卷四“《尔雅注》多《鲁诗》”,“《楚辞章句》多《鲁诗》说”等。

这些说法也多为后世陈乔枞所采纳。

清后期,《鲁诗》的辑佚工作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进,成果更为丰富,成就也更为突出。

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魏源的《诗古微》、冯登府的《三家诗遗说》、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诗经四家异文考》、皮锡瑞的《诗经通论》、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等。

魏源撰《诗古微》十七卷。

该书主要是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探讨《诗经》的各类问题,其中也部分地涉及到《鲁诗》的相关问题,如《齐鲁韩毛异同论》、《豳风三家诗
发微》等等。

冯登府撰《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补遗》三卷、《续补遗》二卷。

后冯氏又撰《三家诗遗说》八卷,该书对所辑之三家《诗》说进行概括,探寻三家《诗》义,为其三家《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陈乔枞撰《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包括《鲁诗遗说考》六卷,《齐诗遗说考》四卷,《韩诗遗说考》五卷。

该书几乎对古书中有关三家《诗》的遗文收罗殆尽。

据洪湛侯先生统计:
陈氏《鲁诗遗说考》辑录轶文之典籍,皆据《鲁诗》传授源流选取,据初步统计,其中辑自《尔雅》(见330次)、《列女传》(见125次)、王逸《楚词注》(见105次)、《潜夫论》(见86次)《说苑》(见78次)、《淮南子》(见73次)、《吕览》高诱注(见70次)、《白虎通》(见61次)、《荀子》(见(58次)、《风俗通义》(见50次)、赵歧《孟子章句》(见48次)等书频率为高,征引《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共达170多次;张衡、杨雄、蔡邕诸家著述,更常辑及,辑佚用书共71种,辑录轶文1 777则[5,p610]。

三家《诗》中,陈氏所辑得的《鲁诗》数量为最多。

陈氏又撰《诗经四家异文考》五卷,该书罗列了四家《诗》之异文,或考释字义或互证互补,资料详备,亦可作为研究《鲁诗》之重要补充。

陈氏对《鲁诗》的辑佚作了突出的贡献,对其后王先谦的三家《诗》辑佚工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皮锡瑞撰有《诗经通论》一卷,包括三十八篇专论。

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鲁诗》在内的三家《诗》的辑佚;一类是关于《诗》学的一些通论。

王先谦传《诗三家义集疏》二十八卷乃为清代三家《诗》辑佚之集大成之作,当然也是《鲁诗》辑佚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氏云:
余研核全经,参汇众说,于三家旧义采而集之,窃附己意,为之通贯,近世治传笺之学者,亦加择取,期于破除墨守,畅通经旨。

毛郑二注,仍列经下,俾读者无所
觖望焉。

书成,名之曰《集疏》。

[6,p1]
洪湛侯先生曾评是书曰:
书成问世以来,公认为迄今最完备之《三家诗》读本。

而王氏此书之主要贡献,又不仅在网罗佚文遗说而已,各说并列而取其最善,互有争议而断其是非,折衷异同,义据精确,尤属难能可贵。

[5,p606]
王先谦也对《鲁诗》的传承源流及师法、家法等问题作了详细的梳理与交代。

如王氏指出:
《史记·儒林传》言汉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谒于鲁南宫。

又言申公以《诗》教授,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余人。

是三家之学,鲁最先出,其传亦最广。

有张唐褚氏之学,又有韦氏学、许氏学,皆家世传业,守其师法。

终汉之世,三家并列学官,而鲁学为极盛焉。

[6,p5]
该书所引典籍多达数十百种,对前期《鲁诗》辑佚成果作了大量的继承,尤其对陈乔枞、魏源之书更多有借鉴,是后世研究《鲁诗》的最为完备的资料。

《鲁诗》的辑佚工作之所以在清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清代考据学的发展对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除此之外,清代学术对今文经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鲁诗》的辑佚工作。

[注释]
① 刘向父子亦为“鲁诗”传人。

据《汉书•楚元王传》载曰:
“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

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

又因申公“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可知申公与楚元王之诗学同受于浮丘伯。

汉人传经谨守师法,故“元王诗”与“鲁诗”应大体相类。

而刘向乃为楚元王子休侯富曾孙,因汉人传经亦重家法,故可推知刘向父子所学应为“元王诗”,其《列女传》、《说苑》等说诗也应为“元王诗”。

由于“元王诗”与“鲁诗”同出于浮丘伯,故我们也可将《列女传》、《说
苑》所言之“诗”视为“鲁诗”。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1922.)
【相关文献】
[1] 朱熹.诗集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王应麟.诗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冯应京.六家诗名物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