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
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
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
(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 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理想国》
(五)普洛丁论美
1、普洛丁把柏拉图的“理式”看作是“神”或“太一”,是宇宙的一切之源,超越一切存在与思想。
普洛丁认为,“神”、“太一”就像太阳能放射光辉,最先放出的是“理型”;接着放出的是“世界心灵”(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最后神放射出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质世界。
理型、世界心灵、个别心灵来自神,又要回归神,只有物质是无法回到神的。
2、普洛丁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理型”。
二、中世纪重要美论
中世纪美学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其主题就是:美是上帝的一种根本属性。
托马斯.阿奎娜(1225—1274)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娜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是美,而是因为它是美的、善的,才为人所爱.美和善都来自上帝.
2、阿奎娜认为,美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整一或者说是完善,因为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
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
此外,还有明晰,因为我们称为色彩鲜明的东西是美的.
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
(一)文艺复兴—-阿尔伯蒂论美:
阿尔伯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巨人。
他的《论建筑》、《论绘画》、《论雕塑》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美学的第一块丰碑.
阿尔伯蒂认为美是和谐。
“美是事物各部分间的一种协调和相互作用。
这一协调是通过和谐所要求的特定的数、特定的比例和安排实现的,而和谐是自然的基本原则所在" (《论建筑》)(二)启蒙运动时期美论
1、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论美
(1)休谟(1711—1776):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
致力于人性研究,认为人性是由感情和理解两部分组成.感觉和经验是其美论的出发点。
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不应该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
”
(2)柏克(1729—1797):从人性角度把美和崇高联系起来。
从主体角度,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自我保护,它联系着崇高感。
二是社会生活,它联系着美感。
从客体角度,他认为,“小的、光滑优雅的,有变化的,娇柔的外表、颜色等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
2.美在关系说: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关系,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志。
他划分了“外在于我的美”与“关系到我的美"两种美.前者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呼唤主体审美的这种关系,即真实美;后者是指事物对人的关系而言的,即相对美。
四、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论美
1。
康德(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规定了鉴赏判断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判断.通过规定鉴赏判断完成美的分析:
(1)鉴赏判断是无利害关系的.他认为,“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鉴赏判断是自由的、无私的,不受任何实际利害关系的限制。
(2)鉴赏判断具有普遍性。
他认为,“美是无概念而又作为普遍愉快的对象被表现出来的”。
(3),鉴赏判断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鉴赏判断并不追求任何实际的功利目的,但又与主体的某种心态想契合,从而引起审美快感。
(4)鉴赏判断具有必然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对所有人都是必然的。
人的情感虽不同,但
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却是共通的.
2。
黑格尔(1770-1831)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绝对理念或称绝对精神.
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
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但从另一方面看,就得更严格一点,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
.。
.美可以这样下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五、十九世纪重要美论
1.克罗齐的直觉说:他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直觉和概念,所谓直觉就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心灵活动,但心灵活动都离不开直觉。
美学就是直觉的科学,他说,“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其直觉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表现和创造。
因此他认为美就是直觉,艺术就是直觉。
2.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美在生活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分析评论要点:1。
如何认识生活的丑;2.“我们”的理解
3。
马克思主义美学论美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以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为中心原则,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统一。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为美是主客体的统一.
六、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弗洛伊德认为,美的本质和源泉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即libido.美感也是从性感延伸过来的。
中国当代美论
一、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引进西方美学为主
2。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一次大讨论
3。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美的本质第二次大讨论;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
二、两次美的本质大讨论的过程
三、中国当代美论的四大流派
1。
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美论
2。
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美论
3。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美论
4。
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美论
四、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如何进行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谈美。
(2)美是自由的形象。
(3)美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4)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
美感(审美经验)
狭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审美认识、审美感情、审美意志三部分。
广义的审美经验指的是审美意识,即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进入审美活动中的条件、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其结果的总和。
二、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区别
1。
动物的快感只是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快感具有种族性,不具有个性特征。
2。
人的美感既具有种族性,又具有个性;
人的美感又具有社会历史性。
美感产生的因素
1。
审美能力是美感产生的前提
2。
审美心理是美感产生的基础
3.审美态度影响美感的存在方式
4。
审美环境影响美感的产生
美感的心理构成
1.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美感的基础因素.
感知中的直觉问题
直觉的四个特点:
(1)直接性
(2)突然性
(3)专注性
(4)透明性
2.想象: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1)想象的初级形式:即简单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
(2)想象的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想象是美感构成的核心因素.审美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
3。
情感:情感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感,情感渗透于审美的全过程。
情感在审美中的存在方式:
(1)客观论认为情感是审美对象所固有的.
比如,一幅油画能产生悲哀和喜悦的情感,是由于线条和色彩的客观性来决定的。
(2)主观论认为,情感是由审美主体投射到对象之中的。
十九世纪德国的美学心理学家里普斯提出“移情说”。
他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具有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转移到对象之中的,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
”(里普斯)古希腊多立克柱
(3)主客观“同构说"认为,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情感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理解是一种理性因素.美感中也有对对象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理解是美感的评价阶段。
理解的多义性导致了美感具有个性差异:
(1)审美对象的多义性导致理解的多义性
(2)审美主体个性差异造成理解的多义性
第四章
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自然美是美学难题中的难题。
自然美的特殊性:
1。
自然性:对自然的依赖性
2.多面性: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并处于动态变化中;
自然事物的属性与人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桂林山水
3。
形式性:自然美具有以形式取胜的特点。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一般不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和区域性。
4.象征性:自然事物与人具有同构对应关系,其某些属性和形式往往让人联想到人的生活和价值.黑格尔指出,人可以在自然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
二、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美。
社会美分为社会实践美和人的美。
社会美的基本特征:
1。
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是其重要内容;是对积极力量和进步势力的肯定。
2。
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价值取向.
3.社会美表现为内容之美。
西方基本审美形态
一、优美与崇高:
1.优美:又叫秀美、阴柔美等,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一般是指充满和谐、明丽、柔媚的形象魅力的审美形态。
优美的特征:和谐感;形式感;自由感
2。
崇高:又叫阳刚美、壮美等,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强大力量和气势,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
崇高的特征:外在形态的博大、粗犷;内在本质的心灵震撼、精神鼓舞、生命体验;美感上的精神愉悦,并经历痛感
二、悲剧与喜剧
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悲剧一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局是有价值的正面形象的毁灭;从而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显示强烈的道德感染力量,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关于悲剧的论述
1.悲剧的三种类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2、黑格尔的矛盾冲突悲剧理论
他认为,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理念的分裂。
理念的分裂导致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
这种冲突表现为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而描写这些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
4。
亚斯贝尔斯的存在悲剧:他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这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1)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罪
(2)人的行动本身就是罪
(3)人在自身存在中有很多反差,如人的知识的有限与世界的无限,是人无法克服的
(4)人存在的真理本身就是分裂的
5。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
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客观社会根源.他们认为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恩格斯评历史剧《济金根》时提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的冲突”的著名论断。
6。
悲剧及其特征:
悲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形式,是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一般包含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局是有价值的正面形象的毁灭;从而展示崇高的精神价值,显示强烈的道德感染力量,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悲剧的特点:人物遭受不幸;悲;净化
(二)关于喜剧的论述
1.亚里斯多德喜剧鄙夷说:
(1)他认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和伤害。
” (2)他认为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自己低下。
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鄙夷感是喜剧的根本.
2.康德从心理效应上探讨喜剧:他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为虚无的情感。
3.黑格尔坚持矛盾冲突的观点探讨喜剧:他认为喜剧人物所追求得目的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根本实现不了的;在不断制造矛盾中不断暴露自己的缺陷与可笑。
悲剧是内容压倒形式,喜剧是形式大于内容
4.马克思主义喜剧论:
认为喜剧对象的特征是“用另外的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是历史的客观进程“把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的必然产物。
其本质也是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冲突,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5.喜剧及其特征:喜剧是一种寓庄于谐的美学范畴。
主要运用夸张、悖谬的手法表现滑稽可笑的形象。
笑和寓庄于谐是其特征.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反对腐朽力量的否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间接积极的肯定,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歌颂人生的光明。
三、丑与荒诞
(一)丑的论述
1.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丑的美学》,他认为丑虽然不属于美的范围,“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丑不同于假、恶,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2。
丑进入审美领域,通过对丑的揭露,达到对美的理想的展望,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
3.艺术中的丑
美与丑相互依存共生.丑是为了表现美。
美与丑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凡高自画像;罗丹.老妓
(二)荒诞理论:
荒诞就是不合理的不和谐。
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形态,它来源于西方现代派戏剧流派。
1。
1953年,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等待戈多》上演成功.2.1961年英国马丁.埃斯林《荒诞派戏剧》一书问世,荒诞派戏剧的名称固定下来。
3.荒诞在艺术中的表现:艺术变形;心灵真实
中国古代重要审美形态
一、中和
1。
中:两个对立因素的中间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两个极端的中间.是一种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就是对立因素的融合状态. 中和:就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和标准,它强调对立因素的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2。
中和的审美特征
(1)中和是情感适中的审美标准
(2)中和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3)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4)中和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二、气韵:气是万物的根本,韵是指人的个性和情调。
气韵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具有的生命活力及其自然形成的韵味.
气韵消解的原因
(1)宋元明清社会之气、时代之风的衰落是起源消解的根本原因.
(2)气与韵内在联系的不充分,韵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消解的必然。
(3)气韵属于亚文化之内的审美形态,宋以后俗文化的冲击,雅文化地位丧失,气韵逐渐消解.
三、意境
1、意境是指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观照外在对象,展开想象和联想,在精神获得新的意蕴和境界.同时,也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意境的审美特征
2、意境的审美特征。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情景交融。
(3)。
时空转换。
(4)有无相生。
第五章
一、关于艺术定义基本知识
(一)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定义
1。
游戏说
2。
模仿说
3。
巫术说
4.劳动说
(二)从艺术的本质定义
1。
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开始标榜“自我表现”.这一学说冲破了模仿说的限制,开始强调艺术是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的.克罗齐的直觉说就是“抒情的表现”;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也属于表现说。
缺点是回避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忽视了情感产生的客观根源.
2。
有意味的形式说:二十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主体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
它对现代艺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但抽象地谈论审美情感和艺术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导致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泛滥.
3.符号说
(三)从艺术的功能定义
1.载道说;
2.娱乐说
4、艺术品: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特殊的精神劳动产品,而不是物质劳动产品;艺术品是意想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和联系
1。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2。
艺术品是特殊的劳动产品,而不是物质劳动产品
3。
艺术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非艺术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2.由于艺术的审美因素不断的向非艺术品的渗透,艺术品的种类不断丰富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一、物质实在层
二、形式符号层
三、意象世界层
四、意境超验层
五、艺术的多元化功能
(1)艺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感化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等。
(2)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艺术没有审美价值就算不上艺术.艺术各种功能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3)片面坚持一点,都是对艺术的曲解.文革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导致的是艺术的丧失,但我们并不否认艺术的政治功能.
六、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1。
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从而陶冶性情,提高精神境界.艺术的价值在于审美的价值.
2。
艺术的各种功能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1)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2)艺术的精神补偿功能.
第六章(根据教材复习)
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沙鸥西安存在于艺术意象世界中.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到艺术品到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二、艺术创造力(艺术家的基本修养)
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等方面.这些是
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艺术敏感就是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对现实生活异常敏锐的感受力。
它分为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
表层是对生活现实的感受力;深层是对生命的感受力.两者相互交融,表层往往触发深层的生命感。
例如,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
艺术敏感具有突发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举例说明。
(2)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运用想象、幻想、联想活动创造艺术意象的能力。
想象力转化为艺术想象力,就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认识、联想和表现。
举例说明
(3)艺术技巧是想象力创造意象的最终固定并赋予它形态和形式的技能。
艺术意象要转化为物态,必须有艺术技巧;艺术想象力与艺术技巧是相互交织的;艺术技巧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艺术功能的多元化问题:
(1)艺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感化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审美功能等.
(2)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
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艺术没有审美价值就算不上艺术。
艺术各种功能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
(3)片面坚持一点,都是对艺术的曲解。
文革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导致的是艺术的丧失,但我们并不否认艺术的政治功能.
艺术接受
一、什么是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就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是指接受者通过对艺术品的观照、鉴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体验的活动。
它是整个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
(1)艺术接受就是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是接受者通过对艺术品的观照、鉴赏,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体验的活动。
(2)传统美学一般重视艺术创作,这样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坚持作者中心论。
这种接受对于挖掘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内在联系是有益的,可以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心理和意识的形成.但很难区分创作主题与生活中作者本人的界限与联系,易于导致作品独立性的丧失,导致艺术鉴赏活动的丧失.二是坚持文本中心论。
这种接受突出了艺术的地位,关注艺术品存在.但是容易产生作品与作者、作品与接收者的脱节,导致对文本的曲解和猜测.
(3)接受美学的出现,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的研究。
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接受过程中才能残生,而且是作品与接收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意象之中。
(4)艺术意象是艺术家的意象物化到作品之中的,在接受过程中,又为接受者所创造并显现出来。
它具有连接创作主体、艺术品和接受者三者的特点。
艺术接受的中心应该是意象的再现与重建.
三、艺术接受的阶段:1。
观2。
品3。
悟
第七章
一、基本知识
何谓美育
美育的特点
(1)情感性是美育的首要特点。
美育以情感为中介,激发情感,以情动人.
(2)美育以受教育着为中心。
(3)美育注重过程性。
(4)美育的全面性:作用于人的所有方面,渗透与德育、智育、体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