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2诗歌怎么读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 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 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 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2)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 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 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 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 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 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 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 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 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 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 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 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 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 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 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 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 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 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 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 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 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 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 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 “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 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 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 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 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 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 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章法结构和基本特点,读诗时,我们的 思路才可能与诗人吻合,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 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如: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律绝后句诗句四抒::句情前前抒第四两情四句句句主写写最景景重次次要,, 后两有讲承的究转诗起合
词上片阕首主尾句句句渲写过染景渡气氛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 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 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 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补——古诗歌 的 2 点基本常识”和“学——读懂古诗歌的 2 步阅读法”。
2.改变词序 (1)主语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 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 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 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 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 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 “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 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 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 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 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 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1)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 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 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 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 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 沉睡,不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 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 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 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 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2)意象组合 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 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 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 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 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 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黄庭坚《寄黄几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 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 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 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 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 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 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3.省略压缩词语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 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 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蕴含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 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 个字。作者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 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二)读懂“诗家语”,跟上诗人跳跃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 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 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 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 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 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 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 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 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 “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 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 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 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 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 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 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 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章法结构和基本特点,读诗时,我们的 思路才可能与诗人吻合,这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 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如: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律绝后句诗句四抒::句情前前抒第四两情四句句句主写写最景景重次次要,, 后两有讲承的究转诗起合
词上片阕首主尾句句句渲写过染景渡气氛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诗歌鉴赏能全面而深入地考查考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阅读作为高考阅读必考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考 生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甚至很低,究其原因, 在于考生读不懂诗歌,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 根本的、主要的原因。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补——古诗歌 的 2 点基本常识”和“学——读懂古诗歌的 2 步阅读法”。
2.改变词序 (1)主语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 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 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 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 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 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 “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 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 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 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 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 有权势的大官僚。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1)翻译诗歌正文: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 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 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 夜中难以入眠。京城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 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 沉睡,不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 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 暖床醉酒,长睡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