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作时程
急性疼痛
痛反应
局部反应:仅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对伤害性刺激作出的一种简 单的反应,如受刺激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使皮肤 潮红。 反射性反应: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 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如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深部组 织或内脏器官,都可以引起躯体性反射反应,主要表现为骨 胳肌收缩,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瞳孔扩大, 汗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等反应。如果,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 脏,引起内脏炎症,并发腹膜炎,这时,机体表现为副交感 神经活动加强,导致外周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心率减弱, 以及瞳孔缩小等反应。
固定时间, 改变强度 固定强度, 改变时间
电刺激法:电刺激法所用的电流和方法很多,如高频电流、 电容器放电、直流电与感应电刺激等。简便、容易定量,产 生刺痛感明显,但受皮肤阻抗影响较大。 电热法:用电热探针或通电的电热丝接触皮肤测痛 机械刺激法:用一尖端直径0.5~1.0mm的弹簧棒置于皮肤表 面加压致痛,以弹簧缩短的长度换算为压力(g)单位,测定 痛阈或耐痛阈值。 K+透入法:将氯化钾棉球电极置于皮肤表面,用缓慢递升的直 流电,将电极内的K+导入内皮致痛,痛阈和耐痛阈以电流值 (μA)表示,
针刺麻醉

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针刺麻醉是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技术
针麻经历了由最初的普遍应用到有选择的应用,从单纯针 麻代替药物麻醉到针药复合麻醉的发展历程。 在新喉再造术中,针麻优良率达95%,发音功能、吞咽功 能的成功率达100%;在大脑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中,针麻 成功率达98%;在肾移植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优良率为88%, 且由于手术有效地减少了麻醉药对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手术例数 感染率
听神经瘤切除术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
311
115
2.8%
3.2%
333
60
10.5%
18.3%
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对针麻和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 比较表明: 针麻患者手术的创伤反应比药物麻醉者轻。 术后“手术热”的程度低、持续时间短;
伤口痛较轻;
肠胃蠕动抑制时间短。 针刺还可能有促地损伤组织的修复作用,如针刺有 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对胃粘膜损伤有保护作用等。
电针式 :其优点是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可对刺激量进 行定量控制,缺点是不能及时调整针角度和深度,易产生针 刺耐受。
经皮电刺激式:通过特定的电极作用于特定部位而获得镇痛 效果。其刺激脉冲为高频率、小波宽的脉冲。
针刺麻醉的缺点
针刺提高痛阈的程度有限,单靠针刺的 作用,不能完全取消痛觉和痛反应
麻醉不全
针麻的特点
① 安全、无副反应,适用范围广 自1958年针刺麻醉问世 以来,已进行了数百万例针麻手术,尚未见到有因针麻这 一方法本身造成意外者。 ②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同医生配合 针麻本身不影响 人的意识过程,可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对于手术过程中 需要及时查看其感觉或运动功能状态的患者来说是十分有 利的。 ③ 术中生理扰乱较轻,便于术后恢复 针麻对机体的循环、 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种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的调整作用, 因此术后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较平稳,术后很少发生 药物麻醉通常出现的后遗症、并发症及其他术后不良反应, 且患者创伤反应较轻,各种功能恢复较快。 ④ 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在临床手术过程中,由于 电针或普鲁卡因封闭腹腔神 针刺麻醉的临床及实验研 失血和各种刺激往往会引 经丛能明显抑制牵拉兔胃引 究充分说明针刺具有一定 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紊乱, 起的血压和呼吸变化。电针 的镇痛作用。例按全国统 引起或加重危重患者的休 (一)、针刺麻醉的作用及基本特点 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 针刺麻醉的作用及基本特点 一标准进行评级的颅脑手 克过程。采用针麻方法会 可明显缩短牵拉犬胃引起的 术的针麻效果是:Ⅰ级 ① 镇痛作用 产生一定的抗休克作用, 1855例(占41.5%),Ⅱ级 恶心、呕吐、叫、挣扎等行 针麻的这种作用对于外科 ② 抗内脏牵拉反应 为反应的持续时间,抑制牵 1566例(占35.1%),Ⅲ级 手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 针刺麻醉 696例(占15.6%),Ⅳ级 拉引起的心率变化,这种抑 相对于药物麻醉来说,这 ③ 抗体克作用 的作用 制作用在停针后 349例(占7.8%)。 30min仍未消 是针麻的重要特点。 ④ 抗感染作用 失。 ⑤ 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2.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 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 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对照值的65%~180%。
3.针刺镇痛作用的空间范围 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 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4.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 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 阈升高到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 使其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以后其痛阈呈 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药物麻醉镇痛: 意识丧而感觉不到疼痛 针刺麻醉对象意识并不丧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麻醉 针刺是通过影响生理性调节机制,降低疼痛敏感性而产生 镇痛效应,它不可能使机体完全丧失痛觉。
针药复合麻醉----是指针刺穴位合并应用某一药物的麻醉方 法。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 剂量的麻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目的:辅助用药的主要目的是镇静、镇痛,以辅助针麻提高效果。 优 加强了针刺镇痛的效果 拮抗针刺镇痛效应 分 节省麻醉药用量 增加针刺镇痛效应 点 术后苏醒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 类 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 某些特殊优越性 针刺—硬膜外复合麻醉 针刺---气体复合麻醉
行为反应:指机体对伤害性刺激所作出的躲避、逃跑.反抗、 攻击等整体性的行为反应。
疼痛的意义
有利:是机体受到威胁时的警报信号,使机体迅速作出反应。 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防御性保护反应 增强机体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不利: 在某些条件下疼痛还会引起一种恶性循环,如肩 关节损伤。 长期剧烈的疼痛,会引起精神上的痛苦,成为一 种不可忍受的折磨,而且疼痛引起的反应如果超过 了生理调节限度还会出现血压降低、出冷汗、循环 和呼吸逐渐衰竭,甚至意识丧失。
内脏牵拉反应---在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时,由于牵拉内脏刺 激了腹腔的感受装置或神经常引起的内脏牵拉痛、腹肌紧 张、呼吸紊乱、恶心、呕吐、内脏膨出、屏气、胸闷、出 汗、血管收缩、腹肌肌电发放增加,血压、心率变化等反 应,总称为内脏牵拉反应。
不同麻醉方法对急腹症患者休克的影响
方法 针麻 硬膜外 例数 麻醉前休克 麻醉后休克 需用升压药 输血量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
针刺麻醉—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
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
疼痛
痛感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 和情感体验。 痛反应: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包括 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反应和情绪反应 。 痛得很厉害,针对在疼痛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情绪色彩、心血管 及呼吸运动等痛反应而言 动物的疼痛就是指痛反应
针刺(灸)镇痛
针刺镇急性痛的作用

急性痛是指与损伤短暂相关,在愈合期中可消除的疼痛。
针刺对三叉神经痛、牙痛、急性腰扭伤疼痛等有止痛效果
针刺镇慢性痛的作用 慢性痛是指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或较正常痊愈过程时间 长的疼痛。 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 刺激强度不宜过强 针刺镇癌痛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可有效地减轻癌痛。 针刺双侧足三里对腹部癌疼痛的有效率,胃癌为93%,肝癌 为87%,结肠癌为88%,淋巴肉瘤为90%。 灸法镇痛作用
疼痛的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如直 腿抬高试验,跟腱反射、肌电图、体感 诱发电位以及电、光刺激等)和疼痛量表 进行评估。
实验研究方法: 慢性结扎损伤模型
动物模型: 背根结慢性压迫实验模型 炎症模型 甩尾反射模型
测痛方法
辐射热法:用500W或1000w的投射灯,聚集 在3.5mm2的涂黑的皮肤上,用快门控制灯光 的照射时间。
痛觉的特性
和其他躯体感觉混杂在一起,是一种复合感觉 痛觉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害怕、恐怖、痛苦 和焦虑等 痛反应的重复性较差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疼痛的主观体验以 及伴随的各类反射和反应,常因周围环境、机体状态、 甚至于主观愿望、心理活动的不同变化而变化
刺痛
性 质 灼痛
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感觉清晰、尖锐,定位 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多半属内脏痛或深部组织痛,定位 很差,可引起明显的情绪变化和内 脏、躯体反应。
针刺麻醉的使用范围
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 部、妇产科及四肢的手术,麻醉效果较好的手术有:甲状 腺摘除手术、颞顶枕区及后颅窝手术、前颅凹颅脑手术、 颈椎前路骨科手术、肺叶切除术、剖腹产、腹式子宫全切 除术、输卵管结扎术、胃大部切除术、全喉切除术、上颌 窦根治术、斜视矫正术、拔牙术等。针刺麻醉术对于心、 肺、肝、肾等功能不良,以及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特别 是对麻醉药物过敏而不能采用药物麻醉的患者,是一种较 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针刺麻醉部位的选择
体针麻醉:选四肢及躯干穴位 循经取穴 处方遵守的原则 辨证取穴:手术可能出现的症状 同神经节段取穴 经验取穴 耳针麻醉: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 选穴原则: 辨证原则---根据中医理论 反应点原则----选取手术部位或所涉及的脏 腑 在耳廓上的反应点
针刺麻醉的刺激方式
手针式 :针刺得气后,有手法运针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 宜刺激,以获得持久的针感 ,但针麻的手法一般较针灸治 疗疾病的手法运针为强,运针频率较高。其优点是能根据手 下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态。
酸痛、胀痛、绞痛
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疼痛感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 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和心血管 及呼吸系统的变化。
伤害性疼痛 神经生理机制 非伤害性疼痛 发生部位
慢性疼痛 末梢性疼痛:浅表痛、深部痛、牵涉痛 生理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 作用 病理性疼痛 精神性疼痛:无明确病变部位 癌性痛 病因 炎症性疼痛
临床观察表明灸法有很好பைடு நூலகம்镇痛作用,如药膏隔姜 灸治疗腰腿痛100例,有效率为98%。
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1.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 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 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 涉痛;③针刺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 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100 67
23 1
5 66
32 58
少 多
表明:药物麻醉由于药物影响及对神经系统 的抑制作用, 易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发生休克或在休克状态下加重其 危险,而针麻却具有抗体克的作用。
全麻和针麻下切除听神经瘤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 手术后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的情况比较
麻醉方法
手术名称
针刺麻醉
手术例数 感染率
药物麻醉
针刺麻醉方法
1. 术前准备 生理学 知觉阈 上的差异
痛阈、耐痛阈
触觉阈、两点辨别阈 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针刺是否容易得气
(1) 针麻效果的
个体差异
(2) 术 前 预 测
(3) 试 针 (4) 心 理 诱 导
循经感传显著与否 周围环境 心理学 语言 上的因素 思维 触觉阈 情绪状态 皮肤感觉-知觉阈 痛阈、耐痛阈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两点辨别阈 其它 呼吸波、指端脉搏 指在手术前测定针刺诱导 波、心电、皮肤交 在术前预测的基础上,选几个穴 前后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 流电反射等 位进行针刺,了解患者的得气情 变化,据此估计针麻效果, 测定血液中与痛有 况和对针刺的耐受能力。 而作为麻醉病例选择的依据 调整患者的情绪,使患者 关的化学物质、辨 之一。 具有积极的精神状态。 证分型等
不能完全控 制内脏反应
虽然由于针刺的调整作用,在针麻下 手术所引起的内脏反应比较轻,但仍 不能完全控制在一些内脏反应严重的 病例,甚至妨碍手术进行
针麻下肌肉松弛程度与药麻比较差异较 大,这可能与镇痛不全及内脏反应有关
肌肉松驰不够满意
个体差异较大
针药复合麻醉
针刺麻醉的局限性
麻醉的本义是“使无知觉”,包括镇痛,遗忘和意识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