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脑外伤性精神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节脑外伤性精神病。

第十六节
脑外伤性精神病。

『续成丁,男,45岁,农机厂工人。

7年前车祸撞伤右头部,昏迷2昼夜。

脱险后精神失常,四处乱跑,无片刻安静,或无故哭笑,答非所问。

经山医二院脑血流图示:“双项脑A搏动薄弱,大脑储血量不足。

”用药年余不效。

渐渐项强不能转侧,形成“歪脖子”已3年多。

近来左半身麻木,头痛,头皮麻木,下肢凹陷性水肿。

面色如醉,隐隐有青色。

脉细涩,舌淡润,乃外伤瘀阻脑部。

唐容川氏云:“一切不治之症,皆由不善祛瘀所致。

”谨遵教言,予益气活血化瘀法:生芪、粉葛根各100克,当归、川芎各30克,赤芍、炙草、桃仁、花红、地龙、僵蚕、桂枝、白芷各10克,车前子10克(包),麝香0.15克(冲),生姜10片,枣10枚,水与黄酒各半煎服,5剂。

10月23日二诊:“歪脖子”状已愈,肿消,头痛未发。

自觉7年来第一次感到头脑清楚,许多受伤前忘记之事,忽然想到好几起,对自身感觉亦较清楚。

目前腰困极重,原方加肾四味、骨碎补各30克,7剂。

11月13日三诊:除多梦外,诸症均愈。


谈谈:
一,痹症。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

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华佗神方》:“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脏腑之谓也。

入腑则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

有风、寒、湿、热、气及筋、骨、血、
肉、气之别。

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肉痹;入肝者名筋痹;入肺者名气痹;入肾者名骨痹,感病则一,其治乃异。

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也。

又痹病或痛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謇涩,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斜,或手足欹侧,或行步而不言语,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

种种诸证,出于痹也。


“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则气结于上。

久而不消则伤肺,伤肺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

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脚肿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真经既损,难以医治。

邪气不胜,易为痊愈。

其脉右手寸口沉而迟涩者是也。

宜节忧思以养气,慎怒以全真,最为良矣。


“血痹者,饮食过多,怀热大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营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

故使血不能荣外,气不能养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

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上。

中先枯则下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

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能流利,或断绝者是也。


“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

脾者肉之本,气以食,则肉不荣,皮肤不泽,则纹理疏。

凡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

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也。

其右关脉按举皆无力,而往来涩也。

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根据经补泻,以求其愈也。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舒缓也,故名曰筋痹。

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

然后服饵汤圆,治得其理,合自瘳矣。

不然则害人,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而有力也。


“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

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中上俱乱,三焦之气,痞而不通,饮食糟粕,精气日衰,邪气妄入,上冲心舌,
其候为不语;中犯脾胃,其证为不充;下流腰膝,其象为不遂;旁攻四肢,则为不仁。

寒在中则脉迟,热在中则脉数,风在中则脉浮,湿在中则脉濡,虚在中则脉滑,其证不一,要在详明耳。


《医经原旨》:“痹者,闭也,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食痹而吐,是皆闭塞之义也。

故风寒湿三气杂至,则壅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即痛风不仁之属。


“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物者也。

若过用不节。

致伤脾胃,则六腑之痹因而生矣。


“厥阴者,风木之气也。

风木有余,则邪并于肝。

肝经之脉,结于诸阴之分,故病为阴痹。

此下皆提脉象以明之也。

善诊者无泥于文。


《灵素节注类编》:“风为阳,寒湿为阴,三气杂合而成痹病。

风阳而性动摇,伤卫气,故风多则流走,名行痹也;寒阴而性凝敛,伤营血,故寒多则身痛,名痛痹也;湿邪浊滞,营卫俱伤,故湿多则气血滞着,身体重,名著痹也。

此一病而以邪之多寡分三证也。


“肾主冬令,骨属肾;肝主春令,筋属肝;心主夏令,血脉属心;脾主长夏,肌肉属脾;肺主秋令,皮毛属肺。

本经《风论》言∶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余脏皆然,今痹邪亦同此义。

盖五脏应五时之气候,故外邪即乘气而入其部,以成病也。


“邪客于脏则病重,为难治矣。

肺痹者,遏其心火而多烦,肺主气而居胸,气痹,故胸满而喘,肺胃相连,故胃气亦逆,则呕也;心主血脉,痹则脉不通而烦,烦则气动,故心下鼓,暴逆犯肺则喘,心火上灼则嗌干,脘滞则善噫,阳上亢而下虚则厥,厥则伤肾而恐也;肝藏魂,气痹而魂不安,故夜卧则惊,肝火郁,故多饮,数小便者,肝木主疏泄也,肝阳本上升,痹不得达,故上引如有物在怀中也;三焦通主升降,而肾司下焦,肾气痹而下焦不宣,则中上两焦皆不通利,故善胀也,督脉通肾,肾痹而督脉阳气不通,跷维之脉皆不用,而两足不举,以尻代踵,尻音考,平声,尾骨也,督伤则天柱骨痿,头垂
背曲,故脊以代头也;脾主四肢,气痹不得充于四肢,故懈堕无力,脾为肺母,母病必及于子而发咳,有痰名嗽,无痰有声名咳也,脾不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汁上泛,则呕出,浊壅不降,上焦大塞也。

病至如此,不可治矣,故下文言入脏者死。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胃中水谷下行,由小肠变化厘清浊,清渗膀胱,浊传大肠,邪痹于肠,传化失职,津液不输,口舌干燥而数饮,下既不化,水蓄于中不得出,与中气格争而喘息,争久则水暴泻而发飧泄,飧泄者,水谷不化,皆由肠痹之故也。

胞即胞脉,连系膀胱,胞痹气壅,故于少腹按之内痛,以其阳郁化热,故如汤沃,而涩于小便,水液不得下泄,反被热蒸上行,而为清涕也。


《校注医醇剩义》:“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夫六淫之邪,暑燥火为阳,风寒湿为阴,阴气迭乘,营卫不通,经脉阻滞,筋骨肉三部俱病,而三痹之症作矣。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风为阴中之阳,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窜入经络,故历节作痛而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寒为阴中之阴,乘于肌肉筋骨之间,营卫闭塞,筋骨拘挛,不通则痛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着者重着难移。

湿从土化,病在肌肉不在筋骨,所谓腰间如带五千钱者是也。


“风痹者,血不营筋,风入节络,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去风又次之。

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营愈燥而筋益拘挛,殊非治法。

先用大剂补血去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

温经养营汤主之。

痛痹者,营卫受寒,不通而痛,宜调养气血,温通经络,龙火汤主之。

着痹者,病在肌肉当补土燥湿,立极汤主之。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此一条明是肺胃同病。

肺居至高,脉循胃口,肺气受邪,从胃而上,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烦满而喘。

其作呕,则胃亦受邪,水谷之气不安也。

桑朴汤主之。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此一条乃心经主病而兼肾病也。

心为生血之脏,百脉皆朝于心。

心脉支者挟咽,直者
上肺。

心营不足,故脉不通。

心气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则支脉与直脉俱病也。

厥气乃肾之邪,水来克火,神衰而恐。

恐属于肾,肾病应于心,故为兼病也。

宜养心营,通心气,火能生土,则可以制水矣。

通阳抑阴煎主之。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此一条乃肝经主病,而波及脾胃者也。

肝为多血之脏,而主藏魂。

肝受邪则魂不安,而夜卧惊悸。

木郁生火,积而成热,故多饮而小便数也。

上为引者,渴而引饮也。

如怀者,腹大如怀物也。

此由肝火上升犯胃,故胃热而渴;肝气下行克脾,故脾弱而胀也。

宜养血疏肝,兼调脾胃,三灵汤主之。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旧解谓肾为脾胃之关,肾痹则邪及脾胃,故腹善胀。

尻以代踵者,足挛不能伸。

脊以代头者,身偻不能直。

此说近似而未畅。

盖善胀者,乃肾中真阳不运,重阴凝结所致。

尻以代踵者,缘少阴之脉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肾痹则两足废而不能行也。

脊以代头者,乃精气耗散,天柱不振也。

当发肾中之阳,使重阴解散,精气来复,庶几首与足渐有起色。

消阴来复汤主之。

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此一条乃脾病而兼肺胃病也。

脾主四肢,脾病故四肢懈惰。

土败则金衰,故发咳。

脾病则胃亦病,故呕汁。

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干金之令不行,故上为大塞也。

安贞汤主之。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小肠上通胃口,下接大肠。

病在小肠,郁而成热,故渴而数饮。

下焦之气闭塞不通,故小溲不得出。

气化不及膀胱,水不下行,逆而犯肺,故中气喘争。

小水不入州都,而并入大肠,故时发飧泄也。

加味木通汤主之。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膀胱气闭,水液满而不出,故按之内痛。

气有余则生火,内有热,故如汤之沃也。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膀胱气闭,故小便下涩,清涕上流也。

利济汤主之。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

前以明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

尊荣人,谓膏粱之人。

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
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

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

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

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

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

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

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

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

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

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病痹也。

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

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


“胸痹自是阳微阴盛矣。

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正胸痹之病状也。

再连胁下之气,俱逆而抢心,则痰饮水气,俱乘阴寒之邪,动而上逆,胸胃之阳气全难支拒矣。


《诸病源候论》:“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

其状∶肌肉顽浓,或疼痛。

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

病在阳曰风,在阴曰痹;阴阳俱病,曰风痹。

其以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

筋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肝。

其状∶夜卧则惊,饮多,小便数。

夏遇痹者为脉痹,则血凝不流,令人萎黄。

脉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心。

其状∶心下鼓,气暴上逆,喘不通,嗌干喜噫。

长夏遇痹者为肌痹,在肉则不仁。

肌痹不已,复遇邪者,则移入脾。

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

秋遇痹者为皮痹,则皮肤无所知。

皮痹不已,又遇邪者,则
移入于肺,其状,气奔痛。

冬遇痹者为骨痹,则骨重不可举,不随而痛。

骨痹不已,又遇邪者,则移入于肾,其状喜胀。


“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

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


《养生导引法》:“痹即闭阻不通之意。

当人体肌表经络遭受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畅通,因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肤,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一类疾患,中医均称为痹证。

《古今名医汇粹》:“张子和曰∶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

故《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

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

世俗不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

寒气胜者为痛痹。

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

世俗不知,反呼为鬼忤。

湿气胜者为着痹。

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不去,肌肉削而着骨。

世俗不知,反呼为偏枯。

痹则从外入,所受之邪各有浅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缩,寒则虫行,热则缩缓,不相乱也。

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久而不已,乃舍其合。

若脏腑俱病,虽有智者不能善图也。

凡病痹,其脉沉涩。

其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

李士材曰∶痹病初在外,久而不去,则各因其合,而内舍于脏。

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

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为先。

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

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筋痹即风痹也,游行无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气血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古称走注,今名流火,防风汤主之,
如意通圣散、桂心散、没药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应痛丸。

脉痹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故痹,肌肉热极,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升麻汤主之。

肌痹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黄汤主之。

皮痹者,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

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五积散主之。

喻嘉言曰∶痹症非不有风,然风入于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

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荣卫也,然入在四君、四物等药之内,非专发表明矣。

至于攻里之药,从无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腑,而成危症者多矣。

朱丹溪痛风论曰∶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夜五十营,此平人之造化也。

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太过,内伤于七情,外感于六淫,则气血之运,或迟或速,而病作矣。

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于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

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治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数种。

东阳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更甚。

予视之曰∶此兼虚症,当补血温血,病当自安。


“薛立斋曰∶手足不随,由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风多者为风痹,其状肌肤尽痛。

诸阳之经皆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体,风寒之气客于肌肤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行则迟缓,故风痹而手足不随也。


《辨证录》:“人有两足牵连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卧倒足缩而不能伸,伸则愈痛者,人以为寒湿之成痹也,谁知是风寒湿同结于大肠乎?夫风入大肠,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湿气,亦可同散,何以固结于中,而痛形于两足耶?不知寒邪入腹,而留于大肠,又得风湿相搏,每不肯遽散,因成为痹耳。

治法必去此风寒湿三气之邪,使
不留于大肠,而痹病可愈。

然而徒治大肠之邪,而风寒湿转难去也,又宜益大肠之气,令气旺于肠中,而转输倍速,则风寒湿亦易祛诶。


“人有呕吐不宁,胸膈饱闷,吞酸作痛,因而两足亦痛者,人以为胃口之寒也,谁知是风寒湿结于胃而成痹乎。

夫胃喜热而不喜寒,胃口一寒,邪气因之相犯,风入于胃而不散,湿停于胃而不行,三者相合,而痹症乃成。

治法祛三者之邪,而仍在调其胃气,胃气健而风寒湿不攻自解也。


“人有心下畏寒作痛,惕惕善惊,懒于饮食,以手按之,如有水声,人以为水停心下也,谁知是风寒湿结于心包络乎!夫水邪犯心则痛;风邪乘心则痛;寒邪入心则痛,是邪无论风寒湿均能成病。

重则未有不死者,今止畏寒作痛,而不致有死亡者,正心包以障心也。

然心包既然障心,独当其锋,安得而不痛乎。

治法自当急祛风寒湿三者之邪,使之毋犯心包,而心君相安,何致心下之痛哉。

虽然徒祛风寒湿之邪,而不补心包之气,则心包太弱,而外援之师亦多相欺,反成覆亡之祸。

故必补心包而兼治风寒湿也。


“人有小便艰涩,道涩如淋,而下体生疼,时而升上有如疝气,人以为疝,或以为淋,而不知非也。

盖风寒湿入于小肠之间,而成痹耳。

夫小肠主泄水者也,水入小肠,何邪不去,乃缩住而不流,盖寒与风作祟也。

治法必须散小肠之风寒,而湿气不难去也。

然而治小肠,必宜治膀胱之为得,膀胱利而小肠无不利也。

虽膀胱亦有痹症,而与小肠之痹正无差别,故治小肠之痹,必当以治膀胱者治之耳(风寒湿入于小肠而成痹,亦无人能识)”
“人有一身上下尽行作痛,有时而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人以为肺气之不行也,谁知是风寒湿之犯于三焦乎。

夫三焦主气,而流通于上中下之间者,气也。

风寒湿感一邪,而气即不能宣矣。

况三邪搏结,安能自舒乎。

毋怪清浊二道,举皆闭塞,因而作痛也。

治法不急祛风寒湿三者之邪,则三焦何以流通哉。

然三焦不可径治也。

治三焦必宜治肾,肾气旺而下焦之气始通;更宜治肺,肺气肃而上焦之气始降;尤宜治脾胃,脾胃健而中焦之气始化。

理肺、肾、脾胃之气,而益之散邪之药,则三焦得令,而风寒
湿不难去也。


“人有胸背、手足、腰脊牵连疼痛不定,或来或去,至头重不可举,痰唾稠粘,口角流涎,卧则喉中有声,人以为此痹症也,宜用控涎丹治之,而不知非也。

夫痹虽合风寒湿三气之邪以成,然而人之气血不虚,则风寒湿何从而入?风寒湿之入,乃乘气血之虚而侵之也。

乌可徒治其邪而不补其正乎。

控涎丹用甘遂、大戟以祛邪,而无补气补血之药,往往用之以治痹而不能收功,反致败绩者坐此弊也。

法宜补正而助以祛邪,则百战而百胜矣。


“人有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则缩入,遍身皮毛尽发红黑,人以为热痹也。

夫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未闻三者之中更添入热痹之谓。

此乃热极生风,似乎痹症,而实非痹症也。

治法解其阳明之热,而少散其风则得矣,不必更治其湿也。

至于寒邪,尤不必顾。

盖寒则不热,而热则不寒耳。


“人有脚膝疼痛,行步艰难,自按其皮肉直凉至骨,人以为是冷痹也。

夫痹而曰冷,正合风寒湿三者之旨也。

此等之病,虽三邪相合,而寒为甚。

盖挟北方寒水之势,侵入骨髓,乃至阴之寒,非至阳之热不能胜之也。

然而至阳之热,又虑过于炎威,恐至寒之邪未及祛,而至阴之水先已熬干。

真水涸而邪水必然泛滥,邪水盛而寒风助之,何以愈痹哉。


“人有肝气常逆,胸膈引痛,睡卧多惊,饮食不思,吞酸作呕,筋脉挛急,人以为此肝痹之症也。

夫肝痹是矣,而肝之所以成痹者,人知之乎?虽风寒湿三者成之,然亦气血之不足而成之也。

肝之血不足而湿邪乘之,肝之气不足而风邪乘之,肝之气血不足而寒邪乘之。

有此三邪,直入于肝经,而后肝之血益亏,肝之气益耗,于是肝之魂不能藏于肝之中,乃越出而作惊也。

肝经既病,何能生心,心无血养,安能生胃气哉。

胃气不生,自难消化饮食,不能消化饮食,而强饮强食焉,必至吞酸作呕矣。

夫饮食所以养脏腑者也,饮食既不消化,不能变精以分布于筋脉,则筋脉无所养,安得而不拘挛哉。

然则治法,乌可徒治风寒湿三者之邪,而罔顾肝经之气血耶。


“人有咳嗽不宁,心膈窒塞,吐痰不已,上气满胀,不能下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