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中玙姑与逸云的文化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残游记》中玙姑与逸云的文化解读
张爽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摘要:在晚清小说中,《老残游记》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后世对《老残游记》,尤其是《老残游记》中女性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本文适从文化角度来解读《老残游记》中玙姑与逸云的形象,揭示出别异于传统文化中女性的特征。
关键词:《老残游记》玙姑与逸云文化角度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vels of Yu Gu and Yi Yun"
Abstract: in late Qing fiction," the travels" is a far-reaching work. Later on" the travels", especially" the travels of female images in" undertook much angle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applie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travels of" Yu regardless and Yat cloud image, reveal the differenc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emale.
Key words:" the travels" Yugu and Yi Yun Cultural Perspective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立足于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其不朽的原因之一。
在塑造的女性中,以玙姑与逸云最为真实和丰满,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解读,她们身上有着与传统女性不同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玙姑追求情欲和表现真实的自我,逸云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她们的所为是对传统文化中女性角色定位的反抗。
这些形象的塑造与作者自身和当时的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缺席和声音的“失语”
传统的封建思想封锁了女性自由的围墙,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阻碍了她们自然人性的充分发展。
造成了传统女性压抑、悲惨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缺席和声音的“失语”。
最早的儒家经典《周易》中就涉及到男女关系与男女地位的论说。
《周易·下经》的《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彖传中说的就是女人以守于内为正道,男人以守于外为正道,男女应该遵循这样的天地之道,这就是大义。
《周易》中此说法成为此后几千年男女关系和地位的基石。
《礼记·郊牺牲》“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昏义》“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就是侵害妇女数千年的“三从四德”。
在“三从四德”制约下,女性更大程度地失去了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它用封建传统之礼来规范婚姻关系,要求女子从一而终,恪守妇道。
班昭的《女诫》也是这类作品,全文主张女子对男子要无条件地服从,认为女子从出生就注定了卑弱的地位,并对女子出嫁后的言行作了严格的要求。
儒家的学说发展至宋代,演变为理学。
宋明理学继承发展了男尊女卑之说,在前人的基础上论及了男女之间婚嫁关系的问题,认为没有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妇女,靠男人养活,就理应受男人的支配,顺服于他们。
妇女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只能由男子和她的父母决定,而且要从一而终,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得改嫁。
从此便有了这“饿死者极小,失节事极大”千古训言。
他们在无形中轻视、束缚着妇女,使她们不得翻身的境地。
明清之际对妇女的压抑更为明显,贞节观念在妇女们心中的位置达到了顶峰,统治者为了鼓励妇女们守节,为守节的妇女树起了
贞节牌坊,可知道这一块块贞节牌坊的背后,妇女的身心遭受了多么大的摧残!
二、玙姑与逸云的形象分析
姑与逸云却有着别样的性格和风采。
1、勇于抒发真性情的玙姑
玙姑是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塑造的一个新淑女形象。
她不是贵族府里的千金小姐,而是生活在深山中,一个有知识修养的大家闺秀。
她的思想和行为已有异于传统的闺秀。
她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刚出场时“穿了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后来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袄,青布大脚裤子”,最后又换了“一件花布小袄,小脚裤子,露出那六寸金莲,著一双灵芝头”。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玙姑的着装朴素得体,但又样式多变、不失自我的个性,每一套衣服都是自己精心挑选,都是自己喜欢的风格,裙、袄、裤搭配得既不失传统淑女风范,又有不同于传统闺秀的个性特征。
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玙姑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她不再是古板一成不变的,而是向往追求多变、流动、丰富的个性生活。
她没有因为客人的到来而改变自己言行和装束,在陌生人的面前,她的多变穿着依旧,她的沉着大方态度依旧。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懂得追求自由、保持自我。
《老残游记》对玙姑的家居也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在玙姑的房中,树根的坐具、古藤的几案、枯槎独睡榻子、黄竹箱子、草订的书,这些简单的摆设和最天然、古香古色的家具,无不透露着玙姑特别的追求。
她喜欢这些简单又不失品位的物品。
而且,坐具的不匀,几案的不方不圆、随势而成,也是她思想和精神的物化。
她喜欢那种最自然原始的状态:不经加工、不经装饰,不受约束,最本真自由的自我,她也在不停地追寻着……
在情与礼的碰撞中,玙姑则用情战胜了礼,她在情的海洋中自由畅游,尽情释放自己的真性情。
玙姑生活在桃花山中,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这样自由的土壤和开放的氛围,孕育了玙姑自由奔放的性格。
她的言语和行为都表明,她不再像薛宝钗一样压抑着自己的感情,过着麻木的生活,而是要做情感世界的主人。
玙姑在陌生男子申子平面前表现得落落大方,封建传统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成为束缚男女关系的准绳,玙姑却剪断了这个准绳。
文中描述玙姑主动请申子平这个陌生男子炕上坐,两个人坐在炕上,聊天、谈论道理,这样的情景在薛宝钗身上是不会发生的,而玙姑却很轻松自在地处理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摆脱了传统思想的牵绊。
在玙姑看来,男女之间的接触是自然而然的,与异性接触后的交流和沟通也是很正常的。
当子平向玙姑请教:“宋儒错会圣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
即如‘理’‘欲’二字,‘主敬’‘存诚’等字,虽皆是古圣之言,一经宋儒提出,后世受实惠不少,人心由此而正,风俗由此而醇。
”
玙姑嫣然一笑,向子平看了一眼,伸出一只白如玉、软如棉的手来,隔着炕桌子,握着子平的手。
握住了之后,说道:“请问先生:这个时候,比你少年在书房里,贵业师握住你的手‘扑作教刑’的时候何如?”又道:“凭良心说,你此刻爱我的心,比爱贵业师何如?圣人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孔子说:‘好德如好色。
’孟子说:‘食色,性也。
’子夏说:‘贤贤易色。
’这好色乃人之本性。
宋儒要说好德不好色,非自欺而何?自欺欺人,不诚极矣!他偏要说‘存诚’,岂不可恨?圣人言情言礼,不言理欲。
删《诗》以《关雎》为首,试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至于‘辗转反侧’,难道可以说这是天理,不是人欲吗?举此可见圣人决不欺人处。
《关雎》序上说道:‘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是不期然而然的境界。
即如今夕,嘉宾惠临,我不能不喜,发乎情也。
先生来时,甚为困惫,又历多时,宜更惫矣,乃精神焕发,可见是很喜欢,如此,亦发乎情也。
以少女中男,深夜对坐,不及乱言,止乎礼义矣。
此正合圣人之道。
若宋儒之种种欺人,口难罄述。
然宋儒固多不是,然尚有是处;若今之学宋儒者,直乡愿而已,孔孟所深恶而痛绝者也!’”
玙姑举孔孟尊重人之本性的例子与宋儒压抑人欲的主张进行对比。
玙姑巧妙地让子平面对自己的切身感受,面对真实的人生,让他从中悟到人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本性,玙姑首先肯定人的生命,肯定人的欲望,不回避人的真实的存在。
她尖锐地批判了宋儒的自欺欺人。
在传统的社会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训导使女子们怎敢主动地去握陌生男人的手?特别像玙姑这样的未婚女子,如果胆敢如此举动,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进而备受责罚。
玙姑不仅很自然地握住子平的手,而且还与他谈论《诗经》、孔孟、宋儒理学。
她认为,孔、孟曾说食色是人的本性,而宋儒却说人好德不好色,这是自欺欺人、约束自我感情的表现,是不合情理的。
她拿子平和自己举例来说明什么是圣人真正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之道。
玙姑还对子平道:“今日无端谈到道学先生,令我腐臭之气沾污牙齿,此后只许谈风月矣”,可见玙姑对宋儒理学的厌恶,对宋儒理学的反叛。
她之所以这样厌恶宋儒,是因为她向往的是自由自主的生活,而不是压抑自己情感的生活。
2、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逸云
在《老残游记》二集九回中,刘鹗描写了这样一个修道者逸云的形象。
她住在山上一座斗姥宫中,在所有的姑子里她是平凡的而时时刻刻又透着不平凡,总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在她身上激荡着。
她的装扮平凡,“穿着二蓝摹本段缎羊皮袍子,元色摹本皮坎肩,”她的长相平凡,“剃了一个小半个头,梳作一个大辫子,团团面孔,淡施脂粉,”1但气质
非凡,“却一脸的秀气,眼睛也还有神,肤如凝脂,领如蝤蛴,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她的身份平凡,她只是宫中一个普通的小姑子,但是她的思想、行为不平凡,特别对爱情的追求更为不平凡。
来过庙里的客人当中,她与任三爷一见就很投缘,渐渐地就喜欢上他了。
当这份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大胆自由地追求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真正追求之前,她有一个疯狂的心里追求过程,她想自己和任三爷怎样的恩爱,她想要的任三爷都给她买,在这个心里追求过程中,她满足了自己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
不管怎样,她敢这么想,她能这么想,都表明了时代赋予她这样自由的权利。
在爱情表达及追求的整个过程当中,逸云则有更多自由的空间。
她生活在真山脚下的一座庙宇里,生活在自然的山水中,空间的自由同时也象征着内心的自由。
所以她的表现也很开放、大胆和主动。
逸云对德夫人讲了她爱情追求的过程:“记得那年有个任三爷,一见他就投缘,两三面后别提多好。
那天晚上睡了觉,这可就胡思乱想开了。
初起想这个人跟我怎么这么好,就起了个感激他的心,不能不同他亲近,再想他那模样,越想越好看,再想他那言谈,越想越有味。
闭上眼就看见他,睁开眼还是想着他,这就着上了魔,这夜觉可就别想睡得好了!到了四五更的时候,脸上跟火烧的一样,飞热起来。
”
当任三爷再次来到庵里的时候,她主动把三爷扯到自己的小屋里,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表白了对任三爷的爱。
她对德夫人讲:“过了一天,任三爷又到庙里来了,我抽了个空儿,把三爷扯到一个小屋子里,我说‘咱俩说两句话。
’到了那屋子里,我同三爷并肩坐在炕沿上,我说:‘三爷,我对你说……’这句才吐出口,我想那有这么不害臊的人呢?人家没有露口气,咱们女孩儿家倒先开口了……”
任三爷明白了她的心思,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同样的感情。
当任三爷答应她回去和老太太商量此事的时候,逸云还嘱咐他越快越好,听他的信儿。
当任三爷对她说,如果老太太准许了,他就来和师父讲,然后给她置办东西。
逸云则说:“很好,很好,盼望着哩!”可见逸云的表达是很直接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她对爱的追求方式就是这样的大胆和激切。
《老残游记》详细描述了逸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许多人都会认为逸云和任三爷的幸福结合是水到渠成的了。
但事情的结局却恰恰相反。
逸云在等待任三爷答复的过程中,仔细地盘算了两夜:“起初想:任三爷这么好,管他有衣服没衣服,比要饭的叫花子总强点。
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后来又盘算着:“做了姨太太,十成里有三成是正太太把姨太太折磨死了的;十成里有两成是姨太太把正太太憋闷死了的;十成里有五成是唧唧咕咕的,不是斗口就是淘气:一百里也没有一个太太平平的。
我可不知道任奶奶怎么,听说也很厉害。
然则我去到他家,也是死多活少。
况且就算三奶奶人不厉害,人家结发夫妻过的太太平平和和气气的日子,要我去扰的人家六畜不安,末后连我也把个小命儿送掉了,图着什么呢?”逸云的想法很世俗化。
她想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结局。
想得很实际也很长远。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幸福生活,所以她最后决定放弃了,放弃了自己曾经热烈追求的爱情,很难被人理解;但如果站在逸云的角度去考虑,这种做法是可以接受的:爱情,不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她不但勇敢追求爱情,而且很理智地去面对爱情,没有让自己成为爱情的奴隶。
虽然她爱任三爷,但很小心地权衡了这场爱情带来的利与弊之后,她还是主动放弃了。
她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她不会为了爱情失去自我,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生活。
逸云是以带发尼姑身份出现的,庙里规定三十岁就得剃辫子。
但是逸云说自己今生不剃辫子,她说:“我这些年替庙里挣得功德钱虽不算多,也够赎身的分际了,无论何时都可以走。
我目下为的是自己从小以来,凡有在我身上花过钱的人,我都替她们念几卷消灾延寿经,稍尽我点报德的意思。
念完了我就走。
大约总在明年春夏天罢。
”
逸云有自己的打算和目标,当她念完了该念的经后,她就要开始她新的选择和生活。
虽然我们不知道她的未来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她不会被任何事物牵绊了自己,她会自由,潇洒、的活着。
三、玙姑与逸云形象创作缘由
1、作者自身创作背景
刘鹗处于新旧转型期,其思想的丰富性在于既接受了以太谷学派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又接受了西方新思想。
参加太谷学派的人不分贵贱和男女,所以他们在对待男女上持着平等的原则。
刘鹗能以博爱的情怀和人文关怀来对待女性是受太谷学派影响的结果。
在传入的西方新思想中,同样有人人平等,女性有其自由权利这样的观点,无论那一种思想都对刘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鹗一生感情丰富,对女子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一生有一妻和四妾,摆脱不了封建的传统陋习,此行为与他的思想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悖论,这是他自身局限和矛盾所在。
但他对接触到的女性已怀有一种新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不再以轻视玩弄的态度对待,而是同情、尊重和欣赏。
刘鹗一生写的诗篇中,有一些是关于他接触到的女子,例如写给他的继室郑安香夫人的诗,表达对她深深的爱和相思之情;同时也有写给妓女的诗,表现出对她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才华的赏识。
这些经历和感受,多影响了《老残游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玙姑与逸云等一些新女性,可以说是刘鹗在这个特定时代审美的对象化,寄托着他的审美理想。
当我们用心去感受刘鹗时,会发现刘鹗身上有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独立人格的精神,头脑中也有不断增长的现代意识。
所以他所塑造的女性,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每个女性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都是有血有肉、现实的人。
他生活在那样黑暗衰落的社会里,总期待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新的人。
于是,在他的小说里就展开了新女性的描绘,建立了一个现代新人物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演出的女性们已经有了新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新的时代体验。
2、时代文化语境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角色单一,女性意识被压抑得荡然无存。
在绝大多数女性的思想意识中,依附、从属于男子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认识。
大多数女子也认同了男人这样的主导地位。
这样主客观的原因,使女性处于畸形的发展当中。
当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传统,开始了一个新的征程时候,女性的命运也开始翻开了新的一页。
所以,在《老残游记》中呈现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责任的担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为这是个新旧转型时期提供给她们的一个充分释放自我的舞台。
“马斯洛曾提出人的基本需要理论和满足这些基本需要所必须的社会条件。
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在传统社会,女性基本的需要被压抑了,更不用说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更高层次上发展及自我满足的需要,到了近代,女性之所以实现自我需要意识逐渐提高,也应当归功于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社会大环境。
当时的“欧风美雨”已吹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进化论、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学说传入中国。
这一“欧风美雨”使中国出现了中外思想碰撞、新旧文化冲突的局面,当时中国随之掀起了启蒙思潮,其中对女性的启蒙、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龚自珍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他面对封建社会走向解体、内外矛盾日益激化的中国,内心充满了忧患爱国情怀,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启蒙救国的目的。
他意识到传统思想束缚人的觉醒和解放,所以他抨击封建腐朽的专制制度,强烈地批判现实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并赞扬勇于革命的精神。
龚自珍的启蒙思想给近代的启蒙思潮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
启蒙思潮发展到近代的维新派这里,已由“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变为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公理,实现了“理”的时代转型。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首发其端,把仁义礼智信的天理改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公理。
不仅有时代内容的转变,还标志着天人思维形式的转型。
”严复也提出了关于自由、民主的理论,谭嗣同、梁启超等其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也均对传统“理”进行了否定,把民主平等自由注入了理的内涵当中。
维新派的代表们特别提倡男女平等,把实现妇女解放作为变法的内容之一,康有为的理想是追求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独立的大同世界。
他在《大同书》中提到“……故全世界人欲去家界之累乎,在明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之权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私产之害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去种届之争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也;全世界人欲至大同之世、太平之境乎,在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始矣,此天予人之权
也……”康有为这样的阐述,在昭示着维新派及当时对待妇女新的观点和积极的态度,对传统压制女子的种种做法表示不满,认为那是有损人权、违背公理的行为。
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点彻底否定,提倡男女平等新的妇女观。
这样新思想和观点支撑着维新派,也是他们采取实际行动和措施的指导思想。
维新派人士努力地为妇女争取着权利和地位,特别是梁启超,他对妇女的教育问题倍加关注。
他写的《论女学》的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女性的重要性,“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还积极地提倡设女学堂。
在上海开办的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就是维新派努力的结果。
所教内容全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女性,突破了传统的礼教。
虽然历经时间短,但这是兴女学运动的起点,在此之后,提倡女学运动之声越来越高,全国涌现出一批女子学堂,同时女子也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维新派的种种举动对妇女的觉醒和解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时女性自身也在为妇女解放做着贡献。
先进的知识女性们为提倡男女平等,为争取妇女社会地位而创办了大量刊物。
《女学报》就是近代史上由女子主办的第一份报纸,后来一些报刊杂志纷纷而出,它们都宣扬着反缠足、倡女学、尊重女权、妇女解放的思想。
其中号称为“鉴湖女侠”的秋瑾,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充分证明了她是探索女性解放道路上勇敢的前驱者。
《老残游记》中的玙姑与逸云等女性形象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新时代为她们的身心提供了释放的平台,所以才使她们大胆地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属于自己的爱情,懂得为自己的自由和权力而战,充分自由地实现自己理想,发展自己个性。
参考文献:
[1]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40
[2] 杨天宇.礼记译注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58
[3] 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5-86;90;110;94-95
[4] 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1998(2)
[5] 刘鹗.老残游记·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30 ;241;243;244;250—255;268
[6] 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7
[7] 徐荪铭.《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81
[8] 康有为著、李似珍评注.《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03
[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3:38
作者简介:张爽,女,1982年6月12日,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写作方向和明清文学与文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