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葡萄种植关键技术比较与合作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台葡萄种植关键技术比较与合作思考
范丽华;郑铭西
【摘要】以2011年5月16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21世纪农业发展基金会在福建省福安市召开的海峡两岸葡萄科技合作恳谈会为契机,总结比较了闽台葡萄种植的五项关键性技术,并对闽台葡萄产业的合作发展提出建议。

%Based on the talkfest about the grape planting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Channel which was organized in Fu' an county by Grape Branch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and the 21st Centur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waiwan in May 16, 2011,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5 key technologies of grape planting used in Fujian with those used in Taiwan,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on cooperations of grape industr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期刊名称】《台湾农业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1
【总页数】3页(P5-7)
【关键词】闽台;葡萄;种植技术;技术交流
【作者】范丽华;郑铭西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3.1;F326.13
台湾地处北纬21°45′~25°51′,东经119°18′~124°34′,属亚热带气候。

至2001年,台湾葡萄种植面积达3200余hm2[1],大部分集中于台中一带,以
南投、彰化县为最多。

其气候与福建莆田以南相似,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湿暖,雨量充沛,但对葡萄并不有利。

台湾葡萄业发展较早,引进种植已有数百年,但最主要的发展是最近的40余年间[1]。

其葡萄种植技术和品种都引自日本。

由于气候与日本有所不同,开始以当地气候条件对葡萄栽培技术做大量研究,并进行了创新,因此具有先进性。

福建葡萄种植始于1984年,初次从日本引进,由于发展过快引起较多的失误,几经波折调整,至今发展比较稳健。

面积相对集中,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但与台湾对比,尚有差距。

2011年5月18日,在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牵头下和台湾21世
纪基金会,在福安签订海峡两岸葡萄技术合作协议,正式成立了民间组织的合作机构与平台,为闽台葡萄界合作奠定基础。

现总结比较闽台葡萄种植五项关键性技术的水平差异,并对合作研究进行展望。

1 选育优质品种
台湾葡萄品种的引进应用及发展,是以日本品种为基础。

最早引进的巨峰葡萄,其栽培方法也是借鉴日本。

在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从巨峰品种中发现芽变,加以定向培育,形成当地的良种。

如由芽变中培育出“一色”“英锦”两个早熟品种,具有优质、早熟的功能,现都已大面积种植成为当家种。

而后又陆续向日本引进巨峰系“高妻”“蜜红”两个品种。

其中“蜜红”为台湾优质精品,“高妻”也具有大粒美观,不易因气候条件不适而引起落花落果,是抗逆性较强的品种。

近期还通过芽变选育出无核巨峰。

欧亚品种引进较少,面积不超过10%。

目前台湾品种结构,巨峰及巨峰系占90%。

福建葡萄也种植20多年,但很少在巨峰系中发现与选育芽
变品种。

福建葡萄品种改良选育,偏重于向外引种,且多引进欧亚种(红提、黑提等),其原因是提子售价高于巨峰。

福建气候大部分与台湾相似,台湾新选育的品种绝大部分均适应福建种植,因此,福建和台湾合作:(1)可以引进台湾巨峰系品种,建立引种圃,经过观察定型后加以推广;(2)市、县一级可建立葡萄品种选育圃,以发现芽变,并采取定向培育,成为当地的良种;(3)福建有丰富的野生葡萄资源,可加以征集和利用,培育出优质良种。

2 培育无病毒苗
葡萄病毒病属世界性病害,已发现有20多种,其中为害普遍和分布最广的有扇叶病和卷叶病。

病毒病能引起种性退化,抗逆性下降,品质变劣,危害十分严重。

因为病毒病不能用药物防治,目前世界上农业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都制定法律,要推广无病毒苗。

目前,台湾现在已全部使用无病毒苗。

为了推广使用无病毒苗,台湾省、市一级农业改良场都建立病毒病脱毒育苗机构,采用热处理脱毒法,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获得无病毒株,经过指示植物和血清学检测,确定不带扇叶病和卷叶病毒的无病毒株加以栽培,成为无病毒母树株。

建立无病毒种质资源圃,再建立母树园,成为无病毒育苗基地。

“台湾农业部门执行局”规定,苗木推广都要经过脱毒,所以台湾葡萄种性没有退化,抗病性强,能长期保持稳产优质。

福建省农科院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帮助下,于1986年承担福建省科技厅“无病毒葡萄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项目,引进巨峰系6个品种进行脱毒,并培育出10000株无病毒苗,199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但由于经费和科技人员退休,没有把这一成果延续下去,所以福建省尚未应用无病毒苗。

福建省可在这个基础上和台湾进行合作,建立葡萄无病毒培育系统脱毒工程(图1)。

图1 葡萄无病毒培育系统脱毒工程框架
葡萄无病毒培育系统的建立,每年能培育无病毒苗10万株以上。

应用无病毒苗是
防治病毒病的唯一途径,是使葡萄保持优质稳产的主要方法,也是促进福建葡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

3 调节葡萄产期
产期调节技术是台湾葡萄栽培的傲人成就之一,发展和应用都比较成熟。

台湾和福建东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特点是春季多雨,夏季多台风,秋冬强光高温。

传统栽培一年一收,成熟期在6~7月间。

葡萄自开花至成熟均处于雨季,成熟又遇台风,当开花遇低温阴雨,授粉受阻,造成落花落果,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

在此情况下,采用产期调节技术将夏果产期延后,在9~10月成熟,即为秋果。

再利用设施栽培,于10~11修剪,果实于3月间成熟,即为春果。

另一种产期调节技术是一年双收,即葡萄在夏果收成后,经过施肥修整树体,至8月下旬修剪催芽,再生产
一季葡萄,至12月中旬成熟,即为冬果。

按此生产模式即是一年四季均有葡萄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又能避过不利气候。

福建省福州以南地区年活动积温6505℃,夏果成熟于7月间。

巨峰葡萄自萌芽至成熟需要活动积温2500~2900℃,全年尚有3000~3500℃积温可以利用,完全可以增加一个生产周期。

福建葡萄产期调节技术早在1990年邀请台湾葡萄专家林家兴(已故)来闽指导,1998年二次试验成功。

2002年完成福州市科技局研究
项目。

目前全省已推广一年双季葡萄33.33hm2以上,但一年四季葡萄产期调节
技术尚未进行。

该技术是根据本地亚热带气候资源和气候逆境频发的特点,改革传统的生产方式,避害趋利,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用于葡萄生产。

该项目利用台湾长期研究成功的基础,合作研究适用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区。

葡萄产期调节技术将促进福建葡萄的创新,使葡萄栽培成为高效农业。

合作展望:(1)按片试验,区划出福建一年双季葡萄和四季葡萄适应区,避免盲目发展;(2)制定不同地区生产双季葡萄的模式,如应用副梢结果(即为两代同堂法),或要采用两个生产周期(夏果收成后再生产一季冬果);(3)研究延后和促前的生产技术。

该技术在提
高设施栽培的功能保证条件下进行,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4 研制生物有机肥
葡萄使用生物有机肥能调节葡萄内源激素,克服因气候逆境引起的生理障碍,避免施用化肥而引起环境污染。

该技术在台湾早就引起关注,也已经全面应用。

近年来开始在大陆推广,但尚未普及。

2009年台湾南投市久安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农学会葡萄分会合作,在福州、南平等地进行试验,取得了效果:(1)2009年8月,福州琅岐葡萄园受台风袭击,叶片损伤严重。

用包果良500倍喷施叶面2次,叶片恢复良好,促进新叶生长,
防止花叶老化,加强花芽分化。

2010年春,萌芽率较未喷的对照植株提高20%,花序大而且多。

(2)2010年福建省葡萄普受低温冷害,新梢花序受冻害,但在
萌芽长叶期用包果良500倍喷施的葡萄园受害较轻,或没有发生冻害。

(3)葡萄在幼果期和转色期用包果良喷施2次(相隔7~10天),果实糖分增加显著。


福州琅岐葡萄园试验,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达18%~20%,比未喷的增加2%~3%,最高增加5%。

(4)葡萄在萌芽期前用果实美10万倍液灌地,比未用的对
照能提早萌芽3天,又能促进萌芽整齐。

到开花后再用果实美灌地,能提高坐果
率10%左右。

硬核期用果实美灌地,能提高根功能,防止落花落叶,提高果实品质。

根据以上单项观察,台湾久安公司包果良系列生物农肥确有效果,但必须在整个生长过程应用,以便探讨全面、正确、有效的使用方法,以便推广。

为了推广台湾的生物有机肥,可进行如下合作:(1)通过农业科研部门或葡萄协会进行试验对比,并设立示范地,便于葡萄生产者观察、学习、正确使用。

(2)在保持专利的条件下,台湾公司和福建果农、协会联合研制,开发有机肥项目。

(3)减少成本,降低售价,全面推广使用。

5 推广免耕生草园
欧美和日本的果园基本都采用免耕生草法,叫做生草园。

台湾的葡萄园有80%都
用生草园,其优点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使果园生态平衡,减少病菌寄生,有利于推广生物防治,同时又省工。

福建的果园、葡萄园几乎全部采用清根法,经常锄土除草。

清根法不但费工还会破坏土壤结构,而使土壤板结,葡萄根部发育不良。

所以将清耕锄草的耕作法改为免耕生草园是福建葡萄栽培的一大改革。

生草园的推广必须按科学管理办法才能获得效果:(1)清除园中的杂草,特别对顽强生长的杂草必须彻底清除。

(2)引进适用生草园栽培的草种,播种繁殖:草种应选择浅根、耐阴,不与葡萄争肥的,草种可向台湾引进。

(3)免耕生草园中,当园草生长到一定程度,要用割草机铲平,以增加土壤腐殖质。

(4)要经常拔除其他杂草,特别要注意顽强型的杂草生长。

6 小结
台湾葡萄产业发展较早,还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2011年5月16日,中国
农学会葡萄分会和台湾21世纪农业发展基金会在福建福安市召开海峡两岸葡萄科技合作恳谈会,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平台。

福建省葡萄产业可利用闽台合作的平台,抓住机遇,共同开展葡萄技术交流与合作,使葡萄产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忠勇,张致盛 .葡萄产业现况与辅导策略[C]//张致盛,张林仁 .葡萄栽培技术研讨会专集 .彰化: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台中区农业改良场,2004: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