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往事:⼀段激情燃烧的岁⽉
让我们⼀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的历史……
五⼗多年前,1968年我来到四⼦王旗红格尔公社阿⽇点⼒素⼤队插队。

种地、放⽺、接⽣、当⽼师,⼲过各种营⽣。

七年后病退回到天津,后来当了⼯⼈。

从⼩就认为上⼤学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毁灭了⼀切正常理念。

插队时推荐的⼯农兵学员⼜与我这“可教育好的⼦⼥”⽆缘。

然⽽,得益于家庭的影响,⾻⼦⾥对知识的渴求在“⽂⾰”⼗年中没有被毁灭。

我们读了很多中外名著。

插队时还带了很多书籍,在同队的同学之间,队与队的知青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我们学习着,思索着,甚⾄为了某个问题⽽争吵着。

那是⽆意识的⾃学,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命运。

1977年冬,当改⾰开放、恢复⾼考的春风吹到我⼯作的⼯⼚时,我那不安于现状的⼼跳动了起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报的医科,因为我在草原上做过⾚脚医⽣,还接过⽣,对医学⾮常感兴趣。

但兴趣与实际存在着差距。

我只上过初中,理科本来就学的不好,在短短的⼏个⽉内把初中的数理化恢复起来并学习⾼中的,对我简直是难上加难。

77年的考试仅获得220分,让我败退下来。

1978年2⽉,看到周围的亲朋好友上了⼤学,⼼中⾮常羡慕。

不久得知7⽉份要⾸次恢复全国统⼀⾼考,我赶快⼜拿起了课本。

吭哧学到4⽉份,⼀些好友劝导我转⽂科,毕竟⽂⽐理好学,⽽且由于年龄的原因,这次考不上就可能再⽆机会。

权衡了⾃⼰的⽔平后,我决定转考⽂科。

只剩下三个⽉的时间了,我按照考试复习⼤纲分配了学习进程,开始了新的征程。

那时我在⼯⼚是三班倒,这反倒让我有⽐较集中的时间来学习。

早班和中班还好些,我可利⽤下班后和上班前学习,夜班后就苦些了。

早晨6点下班,回到家后已头昏脑涨,洗把脸就赶紧拿起课本。

睏了就睡⼀两个⼩时,睡也不踏实,觉得是罪恶。

我学习的重点是历史和地理,初中学过中国的,⾼中的外国历史、地理全靠⾃⼰去学。

当年读过的世界名著在这时显现了作⽤,使我很容易地理解那些理性的阐述。

对语⽂我就没怎么温习,也不知道如何弄,全凭现场发挥了,这要感谢我的母校--天津第⼗六中学(现恢复了百年⽼校的名字:耀华中学),当年严谨的教学和训练有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语在那年考试只算参考分,但在中学时就很喜欢英语,插队后⼀直作为业余爱好,还跟着电台学习,因此也没有怎么看。

数学课我没有放弃,凭着考过⼀次的经验,我每天做练习题,不懂的就找⼈问。

政治课全靠背了。

我还找到个窍门,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主要内容的每句话的第⼀⼆个字词记住,后⾯的就跟着背出来了。

那时候,没有任何辅导班,全靠⾃学。

这⽆穷的动⼒和激情就因为有着⼀个明确的⽬标——我要上学!
在苦苦奋⽃的那些⽇⼦⾥,我还要感谢我的⽗亲——娄凝先,他⾮常理解⽀持我。

那时,他还在等待⼯作,闲赋在家。

每天他默默地操劳着家务,出去买菜,帮助我做饭洗⾐,我们配合默契⽽⽆需任何⾔语。

我知道他对我的期望。

考试的⽇⼦终于到了。

⽗亲送给我⼀枝英雄牌钢笔,望着他深情的眼睛,我向他发誓:我⼀定要考上⼤学。

那年7⽉考试的三天,烈⽇炎炎。

我带着清凉油,独⾃骑车去考试。

最害怕的数学有⼀多半是⾼中的内容,⼏乎不会。

我把能做的都做了。

有⼀道平⾯⼏何题,看着很熟,就是解不出来。

眼看着别⼈都交了卷,我⼼⾥很着急,默念着:⼀定要做出来,镇静。

我时不时地往太阳⽳上抹着清凉油,最后还真解出来了。

数学没有交⽩卷,还给我的总分增添了不少份量。

语⽂的作⽂本来我还有点担⼼,没想到考的是压缩⼀篇议论⽂章。

这种形式没遇到过,我想了想,就是把每段的主题集中起来就⾏了。

历史记得考了⼀道有关周总理的综合性质的题,看似摸不着头脑,其实是分散在考试⼤纲的各章⾥,想清楚了就全答了出来。

地理最后⼀道⼤题考的是有关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各种知识,我都答出来了,惟有把关键的南北地球⽓候正相反这⼀点忽略了。

这道题让我永远记住了布宜诺斯艾利斯。

英语考试是在下午,开始没多久考场就⾛了⼀⼤半⼈,既然是参考分,有的⼈⼲脆就没来。

让我难忘的是,那天中午我⽆意背了⼀下“⽔
库”reservoir的拼写,结果考题⾥就有这个词,真让我暗⾃偷着乐,⾃信⼼倍增。

三天考试过去了,我的太阳⽳竟因为每天N次地涂抹清凉油⽽脱了⽪。

得知考分的那天下了暴⾬,我是淌着街上的“河”去问的考分。

五门共373.7分的成绩让我出乎预料。

我⼤叫着跑回家,喊着“我考上了”进了家门。

⽗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后来我才知道我竟然是河西区⽂科考⽣第三名。

1978年10⽉,我终于踏进了仰慕已久的南开⼤学校门,成为中⽂系78级70名学员之⼀。

同学中,年龄最⼤的已32岁,最⼩的才16岁。

同班还有我⼩学、中学的同学。

报到的那⼀刻,我才真切证实⾃⼰曾被断送了12年“我要上⼤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是改变我命运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插队、⼯⼚之后,我⼜坐进了既熟悉⼜陌⽣的教室。

那时的学习⽣活就是教室—图书馆—⾷堂—宿舍,晚⾃习都要事先占座位。

每个⼈都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的内⼼都被激情燃烧着。

⼏⼗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激情岁⽉,我们⽆怨⽆悔。

每当遇到困境时,就想到了插队,想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