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f580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显示)(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
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ee875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0.png)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主题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严肃”、“兴旺”等词语造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周恩来这个名字吗?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他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 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经历了哪些事情,让他产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念头?3. 全班交流,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4.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信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誓言,以及他为实现誓言而努力学习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和信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77573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少年周恩来》。
文章主要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全文语言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事迹典型,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会认“崛、砸”等6个生字,会写“晰、境”等11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光耀、崛起”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印象最深的片段进行交流;学会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学生的交流、想象等形式,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树立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2.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3. 交流展示:学生分享自读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的志向的远大。
5. 深入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体会。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全文,强调为国家繁荣和富强而学习的远大抱负。
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20e94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c.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文本分析、情感共鸣方面还需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录音,帮助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课文录音、展示相关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b5a75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3.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f36bc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7.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帮助学生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道理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思考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目标与国家的发展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版课本。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3.其他:备有案头、扩音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故事,找出主题和相关词语。
第二节:学习新课1.分段逐句解读文章,解释生僻词。
2.请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
3.小组讨论,交流对于文章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节:展开活动1.分组讨论,展开“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活动。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做心理调查或采访调查,记录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和看法。
3.结合班级实际,展开“阅读共享”活动,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四节:课堂总结1.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并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2.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分享对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3.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五、课堂作业1.画一幅描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漫画或图片。
2.撰写感想,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的经验和未来的学习计划。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认识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进行总结分析,并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c3639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d.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过讲述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课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学习立志报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联系起来。
2. 培养学生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
2. 学具:学习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总理的图片和相关事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深入讲解- 教师结合课文,深入讲解周恩来总理的立志过程和爱国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5. 互动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巩固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可包括以下内容:-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词汇:崛起、立志、读书- 周恩来总理的立志故事- 爱国情怀与个人学习的关系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我的读书梦”的短文,联系个人实际,表达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理想。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e839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7.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作者胡适,了解文章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掌握关键词汉字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关键词的意义。
2.难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相关图片资料,以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材料: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其他:准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辅助教学材料,如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文章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与理解(15分钟)•讲解作者胡适,分析文章内容,解释关键词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情感。
3. 深化与运用(20分钟)•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总结(5分钟)•综合学生的讨论和理解,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课堂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重要段落或词句。
六、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作者的观点不够理解,下节课需要加强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以上为本次课程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42a2c45ef7ba0d4a733bf9.png)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崛、范”等生字,规范书写“肃、晰”等生字,正确理解“热闹非凡、疑惑不解、训斥、屈辱、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通过朗读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与价值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层层推进。
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思考,深刻感悟,以读、思、悟、说为主,让学生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明白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使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读,入境入情地读文,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文中感情,然后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畅谈读书的目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激发学生报国之情,使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不足之处]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
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我感觉还有欠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f8fef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2.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第1篇】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了解我们的先辈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准备:1、让学生收集我们先辈努力学习,顽强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物。
并在活动时讨论。
2、在黑板上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
三、活动过程:1、由主持人读一段话,引入班会的主题。
女主持: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国家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60年前,我国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之下,民不聊生,在经过许多先辈不惜抛头颅,撒热血,艰苦抗战,才终于结束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男主持:经过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多年奋战,才使我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齐读:我们需要继承先辈遗志,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七(二)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首先请听这个有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吧。
(张沁同学)2、分组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男主持: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正是在众多的先辈共同努力下,才把祖国有如今的成就,现在,请同学们举出前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事迹。
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都举出两个例子来。
给表现好的组加分。
3、歌唱《大刀进行曲》4、诗朗诵(两位男生:顾豪君刘泽轩)——《灵魂》女主持: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豪情到国歌声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悲壮男主持: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不挠到王昭君“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民族团结,都凝结着这些伟人的苦苦追求。
下面请听诗朗诵《灵魂》。
5、小品《阿q外传》〉表演者:朱海晓徐佳艺女主持:的确,人常常为着理想去苦苦追寻。
可就在我们的周围却还有少数同学仍没有醒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也在生活和学习中闹出不好的笑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68e4b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e.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篇以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为主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读书动力的文章。
文章通过讲述周恩来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崛、振、.equalsIgnoreCase、训斥”等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并懂得个人要树立远大目标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并从中受到激励。
教学难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立下“忧国忧民”志向的表现,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词语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教师出示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学生交流对读书的认识和体会,引出本文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理解词句的意思。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指导。
3. 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觉得很奇怪,不懂为什么要这样?2. 小组交流,讨论上述问题,共同释疑。
3. 指名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 出示句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齐读。
2.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3. 小组讨论:从周恩来立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指导朗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ad72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3.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崛、范、魏”等9 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 个生字,正确理解“严肃、疑惑不解、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1、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请说一说你的志向是什么?(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也有伟大的志向,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习生字。
(2)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崛、范、魏、晰、效、淮、惑、惩、斥”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淮,读(huái)不要读成(zhǔn),“斥”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3)书写“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
字形难点:“怀”的偏旁是竖心旁,“晰”“训”的左半部窄,右半部宽。
“赞”“辱”上下大小一样。
(4)读生词租界麻烦胸怀屈辱热闹非凡左顾右盼疑惑不解清晰而坚定(5)出示图片,了解背景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
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
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
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
比如“欺凌”,谁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欺负,欺压,侮辱……)师: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生读。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2d51aa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3.png)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主题,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题,能够复述课文内容,并能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远大志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主题,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
2. 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会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树立远大志向。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周恩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思考课文主题。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学生用周恩来的事迹激励自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主题,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主题: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精神3. 重点词语:崛起、志向、奋斗、终身4. 叙述顺序:少年时代立下宏愿,为之奋斗终身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学会用这些词语造句。
2. 摘录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朗读并背诵。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树立远大志向的短文。
4. 收集关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3743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a.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他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奋斗的经历。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有志青年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表述和词语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如“崛起”、“励志”等词语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崛起”、“励志”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激励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分组讨论的标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课文?作者是谁?”然后引入本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大家翻到课文。
”呈现(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崛起”、“励志”,并解释其含义。
操练(10分钟)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案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2188a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a.png)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主题,展现了周恩来热爱祖国、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但学生在理解“中华之崛起”这一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周恩来这位伟人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理解“中华之崛起”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3.感悟课文中所展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周恩来少年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简要介绍周恩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呈现(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适时提示并讲解生字词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周恩来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如:“中华之崛起”的含义是什么?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理念。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4dbe3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2.png)
统编人教四年级上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听到先生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后,他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文通过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展现了他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决心。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但学生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还需引导和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感悟周恩来爱国主义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提前准备好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a4f69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f.png)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情景,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文章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落后,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他们对周恩来总理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更多停留在表面形象上,对于少年周恩来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了解较少。
在情感体验方面,学生虽然有爱国的意识,但这种情感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深入学习课文来进一步强化和升华。
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如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听到的话语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等。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远大抱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拓展思维,深入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培养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指导学生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如周恩来在不同场景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ef173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c.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是关于少年周恩来在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时,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后,立志为祖国的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课文通过周恩来在学堂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插图、课文录音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读书目的,然后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画出关键词语。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交流展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目的的短文。
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立志报国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读书目的。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09674b10a6f524cdbf8533.png)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2课时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 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 12 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 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 二、资料简介 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 年秋至 1913 年 7 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 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 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初步感知 1.课题解析。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 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 3.学生各自再读 1~2 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 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 4.交流字词。 四、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 自然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疑惑——由来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 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12 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 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 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 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 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重点 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 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 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读书 同学:升官发财——满足自己
{ ) 为中 目标 恩来: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博大
华之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胸怀
崛起 而读
{ { } } 书
租界 查看
热闹非凡 妇人喊冤 围观者敢怒不敢言Leabharlann 深刻 体会远大 抱负
立下宏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 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 16 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 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 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 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 11 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 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 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 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四、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 “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 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 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 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 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 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 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 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 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
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打印。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
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本作品由无名收集整理,精心排版。可以直接套用或引用。如果喜欢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同时欢迎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 远大理想。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 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 原因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 自然段)。 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明确:疑惑不解。 (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 自然段)。 (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 自然段)。 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 怀和远大抱负。 五、布置作业 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