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灾害地理学
论 文 题 目瑞安市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探讨
学院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2012年12月23日
成绩
评阅日期


浙江师范大学制
瑞安市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探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瑞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加之复杂的地质环境,滑坡、崩塌、泥石泥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并且存在很多隐患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瑞安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

地质灾害的防治已成为了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主要探讨瑞安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就瑞安市现已采取的防灾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瑞安;地质灾害;特征;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1引言
1.1地质灾害简介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1]。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本文所提到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

1.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一系列的条件控制着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严重程度、危险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岩土组合等地质背景,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其中,区域地质构造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育方向和发展趋势,地层岩性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内在条件,地形地貌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1]。

据调查结果初步分析,瑞安市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主要受降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为活动等条件和因素的控制。

[2]
随着瑞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地加强,也伴随着各种工程建设活动的大量增加,各种易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人为活动也大量出现。

因此,正确分析瑞安市地质灾害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于瑞安市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瑞安市的概况
2.1地理位置
瑞安市为中国浙江省下辖的县级市,由地级温州市代管,其地理坐标的范围在东经120°10′——121°15′,北纬27°40′——28°。

瑞安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位居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温州大都市区的南大门,浙南闽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3]
2.2地形地貌
瑞安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如图1所示,西北部为山区丘陵,海拔一般在600m以上;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丘陵与河谷冲积平原,东部为飞云江冲积和沿海淤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

飞云江在上游地区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影响,河谷多呈北东及北西向发育,在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形成山间小盆地。

图1 瑞安市地形地貌图[4]
2.3 地质和岩性条件
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形成和发生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其中以断层、节理、层面的作用最为明显。

据初步统计,瑞安市64.5%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断层带上或断层二侧300m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断层带沿线岩体破碎,整体性差,结构面发育,易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地质史上的燕山晚期,地壳活动逐渐减弱,第四纪火山活动趋向宁静,瑞安境内的花岗岩地貌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造成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总体来说地质相对较稳定。

瑞安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断层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瑞安市境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基岩区几乎是上侏罗纪的火山屑岩,局部地区,尤其是山坳及山麓处,风化较强,形成蒙脱石、高岭土等粘土矿物,具有强吸水性、高膨胀性的特点,在降雨诱发下易发生崩塌、滑坡现象。

2.4 气候特征
瑞安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多东南偏东风,冬季多西北偏西风。

年平均气温17.9℃,年内各月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年平均降水量1610mm,一般6月和8月有2个降水高峰期,前者为梅雨,后者为台风雨。

月降水量多达554.9mm。

日降水量>25mm的日数平均为18d,最大日降水量为448mm。

2.5 经济发展状况
瑞安市经济发达,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温州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重点工程的建设。

据材料显示,瑞安市今年安排重点工程112个,数量之大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而今年1至10月,瑞安市完成重点工程投资47.6亿元,同比增长2.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工程活动也对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瑞安市的主要地质灾害分析
3.1 瑞安市地质灾害的现状
瑞安市地质灾害具有点多、规模小、分布集中、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截止目前,瑞安市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185处。

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以滑坡地质灾害为主,达134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1%;次为崩塌18处,占10%;泥石流35处,占19%。

从规模来看以小型为主,共15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7.5%,中型4处占2.5%。

3.2瑞安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3.2.1滑坡
滑坡是瑞安市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在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的数量占到灾害点总数的78.8%。

滑坡主要分布于瑞安市中西、西北山地丘陵地区。

其主要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工陡坡处。

这些地段常是人类居住、生活、生产集中的地方,滑坡的发生均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滑坡是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其内部的一个滑动面,突然向下滑动的现象。

能够触发滑坡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是地震的影响,但是资料记载中地震灾害在瑞安鲜少发生[4],也就排除了这个原因。

第二是水的作用,瑞安市的降雨全年有2个高峰期,期间连续降雨,使土壤饱和,导致滑动层面润滑,也能造成滑坡。

第三是人为的不合理的开挖,可能破坏包括山体物质在内的山地系统的力学平衡,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山坡坡脚遭人为切割,坡体自然平衡状态破坏,山坡表面风化残坡积土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下伏基岩面下滑。

随着经济的发展,重点工程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必要的人为活动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人为条件。

3.2.2崩塌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倾落作用而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其次,地震、融雪和降雨、地表冲刷、浸泡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瑞安市的崩塌(隐患)一般以岩质为主,崩塌体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百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山区公路沿线陡坡、露天矿山陡崖等地段。

崩塌大多由修路切坡、采矿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

瑞安市崩塌灾害的发生具有较大的突发性,而崩塌隐患点特别是采石场和民房后的崩塌隐患点所处地段人口密集,危害程度较大。

3.2.3泥石流
瑞安市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西部一般超过60%,全市平均为47%),再加上西部地区基岩裸露普遍,地表松散堆积物质较少,所以泥石流不太发育。

[2]
3.3瑞安市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3.3.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降雨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特别是暴雨或持续强降雨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瑞安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几乎都与降雨有关,从时间上来看,瑞安市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太均匀。

一般10月~翌年2月为“秋冬少雨期”,雨量较少;3~4月为“春雨期”,境内经常阴雨连绵;5~6月为“梅雨期”,这时期暖湿气流加强,雨量增多,降雨强度增大;7~9月为“台风雷雨期”,以晴热天气为主,多局部性雷阵雨,但有些年份因受台风影响,多发暴雨和短历时强降雨。

在“台风雷雨期”,由于雨量过分集中,降雨强度大,常出现大雨和暴雨,而与此相对应,瑞安市的地质灾害也大都发生在每年的7~9月,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地质灾害点数占总数的比例高达94.0%。

3.3.2人为因素
全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为工程活动的关系密切,与人为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点约占全部地质灾害点的96.3%。

人为工程活动如切坡建房、公路开挖、矿山开采,是改变或破坏斜坡稳定的最直接、最迅速、最剧烈的因素,而且还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为工程活动更趋强烈,人为工程活动通过改变斜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而直接影响斜坡稳定。

另外,植被破坏、灌溉渗漏、水库建设、爆破振动等也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

4 瑞安市的地质灾害防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和广泛的工作,瑞安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也一直很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其建立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主,搬迁工程、治理工程为辅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4.1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群测群防的对象就是人民群众,这需要责任人持有一种责任意识。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在加强业务指导,指导、培训当地监测人员,掌握相关监测要求,及时收集、汇总和上报相关监测信息。

而乡镇要根据灾害点动态变化、发展态势及险情,调整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将灾害诱发因素、潜在危险、预警信号、撤离路线、报警电话等告知群众,让群众心中有数,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4.2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来说都是突然性的,因此在突发情况下的处理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瑞安市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开展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科学技术研究,初步确定主要泥石流隐患沟谷的临界降雨量,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

借助更为精准的先进技术,逐步实现在汛期,特别是遭遇严重灾害性天气时,能根据雨情变化,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快速评价、及时预警,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3避让搬迁
对那些稳定性差、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理、治理费用大大高于搬迁费用,且自然环境条件差,不适宜人居的灾害点,则实施避让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

避让搬迁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几种方式,一是化整为零,动员条件成熟的搬迁户通过投亲靠友或进城购房入户,为其提供政策上优惠便利;二是化零为整,就是以乡镇或片区为单位,在生产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的地方建设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移民村,把本片区或本乡镇分散在各村搬迁户安置到移民村:三是整体搬迁,对规模大的可以按点或按村整体进行,瑞安市已经成功的进行了桐溪乡小岭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整体搬迁工作,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二已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4.4治理工程
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工程治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瑞安市桐浦乡桐溪村滑坡、马屿镇龟山滑坡、桂峰乡政府屋后滑坡都得到了规范有效的治理。

对隐患点规模小、稳定性差、治理工程量小和治理措施简单隐患点,可以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简易治理。

瑞安市较早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治理工作, 2004年以来成功进行了70多处地质灾害的应急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的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性。

5 结论
虽然地质灾害并不是瑞安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但是其严重后果却不容小觑,因此,应实行“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方针”,争取降低其发生率,并且极大地减小其发生后的损害程度。

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合理地控制人为活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瑞安属于沿海丘陵山地型城市[5], 应当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 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 避免或减轻由此造成的损失, 在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石磊,段玉贵.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15):143-144.
[2]周娟萍,王一剑.瑞安市地质灾害研究.中国矿业,2010,19
[3]吴雨霏.瑞安市海洋地质灾害预防.中国矿业,2012,21
[4]潘玉龙.瑞安气象灾害分析和防御对策探讨.浙江气象,2004,27(2)
[5]刘玉海.21世纪中国沿海城市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
报.1998,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