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可以永恒吗》
教学设计案例
纳溪区棉花坡初级郭崇文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在教学中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既具有强大的社会思想文化功能,又具有重要的个体享用功能。
〔二〕理论依据
学生成长中的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建构的根底。
学生生活的综合性,反映为课程的综合性。
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从学生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形成、开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应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生命的相关知识,学会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
1、生命有时尽。
〔生命的特征〕
2、生命有接续。
〔个体生命是人类生命的接续;人类生命的接续包括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个体生命在实现人类生命的接续中要担当使命。
〕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时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开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的心理开展还处于一半幼稚、一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
在学习本课前,对生命的认识涉
及不多,加上现实生活有一些人不珍惜生命的事实,教材中的观点“人是向死而生的〞,学生更不能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感谢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2、能力目标:培养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3、知识目标: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开展的自然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了解生命开展的自然规律这是重点,教学难点是培养感谢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六、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