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 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周王室的衰落和宗法制的破坏
• 周郑交质、周郑交恶、射王中肩
材料: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 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 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 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这段材料的中心是:春秋初期,周王室国力已经衰微。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拜、贡奉大大减少,王室 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依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 后派人向鲁国“求赙(求葬费)”、“告饥”、“求车”、“求 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国的摆 布。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 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 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社会进入了一个 动乱的时代,各种矛盾都在急剧发展,而且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 起。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 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的异同点
• •
•
•
•
相同点是都加强了皇权。 不同点: 三公九卿制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为奉常、 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 别掌管不同事务。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 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这在一 定程度上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 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 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 果。 三公九卿制影响着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中国古代官制也一直是 皇权与相权的争夺,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废三省,六部直接受皇帝 领导,才达到皇权的高度统一。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 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 小大轻 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 九鼎!楚国折钩之喙(huì 足 以为九鼎。”王孙 ), 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 方皆至,贡金 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 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 jiá rǔ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鼎之轻重, 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史记》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 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 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 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 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 治到集权。(3分)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 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认识:①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 ②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2)
思考:
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秦 朝还会成为二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其速亡与其政治 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 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 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 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 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 非郡邑之制失也”。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 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 制不好。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诸侯国君在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 “王”意味着什么?
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 诸侯 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 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点 点 点
①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③建立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 ①制定选官制度; ②修建长城、驰道、直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④颁布严苛的秦律。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 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 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 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 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 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 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 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 (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 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 孔子很是感叹! “礼崩乐坏”生动地表明宗法 分封制度的原则已经遭到破坏,周王的权威地 位已经不复存在。 •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 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 礼(《论语· 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 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 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 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因为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 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 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 成奢华腐败之风。 3)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在场者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事无大小皇帝独裁,也反映了秦政严苛、残暴。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宗法分封 ——天下共主
春秋
春秋五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宗法分封制崩溃 ——诸侯代替周王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大夫代替诸侯
你能为这个时期设计一个时代主题吗? 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分封制瓦解; (1)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在诸侯国内展开变法运动,统一的 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 (2)经济上: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 扩大,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 确立,社会经济因而得到发展。
一、皇帝制度的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 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中央集权: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整体与部分、中
央与地方的关系。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 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 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其特点一是中央严 格控制地方,二是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 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
专制主义:一种君臣关系,中央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 独断性和随意性。其特点一是君主个人专断独 裁;二是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 制统治。
③ 建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立 地 郡 郡守、郡丞、郡尉 方 机 构 县 县令、县丞、县尉 : 置 乡 三老、啬夫、游徼 郡 县
皇帝
里
里典
分封制
郡县制
以血缘关系为基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础,诸侯、王位 官员由皇帝任命、 派遣,不得世袭 封土世袭 享有高度自治 只有行政管理权 有较大独立性 直接对皇帝负责 间接管理,容易 直接控制,加强了 出现地方割据 中央集权
②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御史 大仆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三公之间,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 终军国大权完全操控在皇帝一人手中,确保了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治 粟 内 史
情景创设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 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 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请思考: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告密?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 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 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 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 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 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 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 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 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 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秦国统一的背景或原因
仍,人民渴望安宁,统一成为历史潮流;
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战乱频
2、各国竞争,纷纷变法图强,秦国的有效变法(商 鞅变法)极大地提升了秦国实力(历经100多年); 3、韩非子法家学说影响到秦王嬴政的大政方针;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如远交近攻战略等)。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 成及其影响。
【自主复习】
1、秦国统一的背景或原因 2、概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3、概念: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5、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2、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
点 点 点 点
了解中国古代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 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提示:(1)积极: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 积极作用是主流。 表现在:①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 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 ②经济上,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 ③文化上,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防止,加强民族交流 等方面。 ②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尤其 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 表现在:①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 败现象的出现; ②经济上,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 些特征?
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 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 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 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 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 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 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 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 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 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 系逐渐疏远。(4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