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以初中生小h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学生厌学问题始终困扰着众多学生、家长,也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有别于现有研究,在理论假设和制度改革层面提出解决对策,本研究着重从微观入手,运用个案工作专业方法和理论,介入中学生厌学,帮助中学生有效解决厌学问题。

笔者以中学生厌学为主题,以一名遭受厌学困扰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背景、原因及相关干预方法。

研究结果发现,案主对初中学习生活适应不良,导致一连串的考试失利,造成情感受挫,形成了较低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家长和老师对案主的外在负面评价。

在这两因素交织作用下,案主形成了较低的自我概念和对学校产生认知偏差,逐渐滋生厌学情绪及厌学行为。

基于中学生厌学这一现状,笔者以增能理论、优势视角理论渗透个案工作实施中,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个案介入计划和实施方案。

运用理论、个案工作实务技巧,对案主行为上和情绪上的厌学问题进行干预,帮案主及其家庭走出困境,同时针对具体问题,笔者采用行为治疗模式中的小步渐进法强化案主的行为;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法,改善案主对学校的认知偏差;运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营造氛围,提高案主的自我概念,增强案主自信心。

三种个案治疗模式综合运用,缓解案主的厌学情绪,矫正案主厌学行为,巩固研究成果。

整个个案实施近三个月,研究成果发现,结案时,案主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厌学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案主的考试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案主对学习充满自信,改变了对学校教育的非理性认知。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个案工作介入;个案治疗模式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has been a problem which confuses many stud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a long tim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researches of bringing out solutions in the aspect of theory hypothesis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ocial case work interven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effectively by applying the social work method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student weariness in mood and behavior in the microscopic way.
In this study, I took student H as an example, who typically suffered from weariness. The research chose the case work method as the basic method to explore why the student is weary of learning. The background, causes and relevant method of student’s tired of learning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stud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s of weariness are the lower self-evaluation because of failures in lots of exams in a new environment, and all the negative evaluations from teachers, classmates and even parents. Thus the factors make the student in face of lower self-concept and the false cognition on school study, and thus produce bo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weariness on study. Based on student weariness the status quo, the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have been pervaded in implement of the case work. This study designed available plans with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o ease the emotional and behavior weariness to help the student and his family to get out of trouble. While in order to solve the specific problems effectively, the three kinds of case work models have all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study to ease the student’s emotion, adjust his behavior, and consolidat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Behavior Therapy of small incremental method is used to consolidate the good behavior, the Rational-emotive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false cognition on school study, and the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s used to build student’s confidence of study.
It took three months to accomplish the whole goals of the cas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hen the case come to an end, the student’s weariness in emotion and behavior has been eased to some extents, the examination anxiety have been released a lot ,and the student have developed a great confidence on study, and changed his irrational cognition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social case work; case work model
目 录
1导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选题目的 (1)
1.3研究意义 (2)
1.4研究方法 (2)
1.5研究思路 (3)
2 文献综述 (4)
2.1厌学概念界定 (4)
2.2相关理论基础 (4)
2.3国外相关研究 (6)
2.3.1厌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6)
2.3.2厌学的危害研究 (7)
2.3.3厌学策略研究 (8)
2.4国内相关研究 (8)
2.4.1厌学问题原因研究 (8)
2.4.2厌学问题对策研究 (10)
2.5国内外研究述评 (10)
3 中学生厌学问题个案分析 (12)
3.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12)
3.1.1案主基本情况 (12)
3.1.2案主家庭环境 (12)
3.1.3 案主的人际网络 (14)
3.1.4案主对厌学问题的界定 (15)
3.1.5案主需求评估 (15)
3.2个案存在问题的预估 (16)
4 中学生厌学问题个案介入与评估 (19)
4.1个案服务计划 (19)
4.1.1个案介入服务目标 (19)
4.1.2个案介入行动计划书 (20)
4.2 服务计划实施 (21)
4.2.1 第一阶段: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21)
4.2.2第二阶段:制定计划与服务提供 (26)
4.2.3 第三阶段:成果巩固与结案、评估 (29)
4.3个案评估与小结 (33)
4.3.1个案介入成效评估 (33)
4.3.2 个案介入社工角色评估 (34)
4.3.3个案治疗模式介入厌学问题的评估 (35)
4.3.4专业方法介入厌学问题评估 (36)
5总结与展望 (38)
5.1个案介入厌学问题的优势与不足 (38)
5.1.1个案介入厌学问题的优势 (38)
5.1.2个案介入厌学问题的不足 (38)
5.2个案介入厌学问题的展望 (39)
结 语 (40)
参考文献 (41)
致 谢 (44)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1.1 Background of the Subject (1)
1.2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2)
1.4 Research Methods (2)
1.5 Research Thoughts and Main Contents (3)
2 Literature Review (4)
2.1 Related Concepts (4)
2.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4)
2.3 Research Situation Abroad (6)
2.3.1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eariness (6)
2.3.2 Harmfulness of Weariness (7)
2.3.3 Countermeasures of Weariness (8)
2.4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8)
2.4.1 Influencing Factors in Weariness (8)
2.4.2 Countermeasures of Weariness (10)
2.5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10)
3 Analysis of the Case Work of Weariness (12)
3.1 Background of the Case Work (12)
3.1.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Case Work (12)
3.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Case Work (12)
3.1.3 Social Network of the Case Work (14)
3.1.4 Problem Estimation of the Client (15)
3.1.5 Needs Evaluation of the Client (15)
3.2 Problem Analysis of the Case Work (16)
4 Intervention of Case Work and Evaluation (19)
4.1 Service Plan of the Case Work (19)
4.1.1 Service Goals of the Case Work (19)
4.1.2 Proposal of the Case Work (20)
4.2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Work (21)
4.2.1 Stage of Date Collection and Establishing ProfessionalRelationship 21
4.2.2 Stage of Making Plans and Providing Service (26)
4.2.3 Stage of Goals Consolidation and Termination (29)
4.3 Evalu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Case Work (33)
4.3.1 Achievements of Goal of the CaseWork (33)
4.3.2 Evaluation of Role of the Social Worker (34)
4.3.3 Evaluation of Three Case Work Models (35)
4.3.4 Evaluation of Professional Methods (36)
5 Discussion and Prospect (38)
5.1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 of Case Work Intervention (38)
5.1.1 Disadvantages of Case Work Intervent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38)
5.1.2 Advantages of Case Work Intervent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38)
5.2 Prospect of Case Work Intervent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39 Conclusion (40)
Bibliography (41)
Acknowledgements (44)
1导言1导言
1.1研究背景
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的期望,充分肯定了基础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然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蔓延,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基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北师大及青少年研究中心就中小学学习情况,在国内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而中学生厌学问题尤为突出。

①由此可见,中学生厌学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厌学造成的危害涉及多方面。

从长远来看,厌学给社会、家庭、学校带来困扰和诸多不和谐因素。

青春期阶段的厌学不仅不利于学业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恶劣影响。

中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品德等都需要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基础,中学时期正值青少年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如果没能良好地度过这一敏感期,将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因此,研究中学生厌学,找出良好的介入方法,缓解厌学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学生厌学问题早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经查阅文献发现,其中,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对厌学进行研究的成果居多。

大部分研究从厌学问题的现状、背景着手,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综其研究,厌学原因大致分为内因和外因方面,解决措施,一般从宏观教育体制的变革等宏观方面和中学生个体内在的微观方面进行干预等。

实际上,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漫长的时间。

微观上对厌学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又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鉴于学校师资力量、专业背景和心理干预范围受限等原因,到目前为止仍未提出专业的、具有普及价值的微观干预模式。

因此,在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微观着手,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改善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中学生在不可逆转的外部环境中,学会适应环境和化解厌学问题的能力,成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1.2选题目的
中学阶段是个体学习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学生存在严重的
①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北京:中国新闻社,2000年第2期,第17-18页。

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厌学问题。

学生步入初中后,学习压力增大,同时处于青春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着变化。

因此,帮助中学生良好地度过该阶段,研究厌学难题,解决学生厌学已刻不容缓。

本文针对中学生厌学问题,采用个案工作方法,结合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进行干预,探究个案工作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优缺点,探究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与路径,形成一套能够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方法,为社会工作提供素材。

1.3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本研究运用增能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相关社会工作理论,探究中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

根据案主的具体厌学问题,制定方案并实施计划,采用沟通、观察、访视、同理心等个案介入技巧和三种个案治疗模式,解决案主厌学问题,并分析三种个案治疗模式及相关理论在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中的不同作用和效果,以充实个案社会工作干预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经验,为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从实践方面来看,社会工作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把中学生面临的厌学问题,引入到个案社会工作新的视角中,本文主要通过个案工作实务方法,分析案主厌学的背景、原因及干预措施。

通过个案工作实务研究,运用个案实务技巧,有效地解决一直困扰学生、老师、家长的厌学问题。

从而总结出个案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上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为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办法,缓解学生、老师、家长的压力,使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发展,中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成功地度过青春期。

1.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方法,分析中学生厌学问题现状、原因及干预策略。

(1)文献分析法
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书籍、论文和期刊,了解了现有文献中,关于学生厌学现状、原因及应对措施。

同时对我国个案工作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地探索,深入了解了社会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本土化发展及其相关研究。

综合国内外厌学矫正的研究成果和个案工作介入方法,结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背景,探索个案工作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有效路径。

(2)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对其日常社会活动做出全面、深入地观察。

本研究,对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个案介入,通过实际参与案
1导言
主的生活,对案主的家庭、学校、社区等深入地收集研究资料,并进行专业地分析,对案主厌学问题的背景、成因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研究,对研究的主题和过程深入细致地呈现,对案例过程翔实、客观地记录,从而解决厌学问题及并进行经验反思。

(3)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Personal Interview)又可以称为深层访谈法,是指围绕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自由、直接地探讨,以揭示被访问者内在动机、态度和信念。

本文的案主是一个遭受厌学问题折磨的初中生,因其对自己的问题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社工需要与案主进行自由、直接、面对面地沟通,围绕案主的经历及问题进行探讨,以此了解案主的生活经历,揭示案主最为真实的想法、情感、态度和信念。

1.5研究思路
笔者通过查找并阅览,学生厌学问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

学生厌学已成普遍、蔓延之势,然而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更为严重,这给社会、家庭、学校、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

本文分析以往文献发现,研究中学生的厌学问题,分别从现状、原因及解决策略等方面着手,然而大多文献从宏观层面研究中学生厌学问题,提出较多的理论性的对策,很少从微观层面,利用社会工作实务来探讨研究中生厌学问题。

因此,在教育改革大背景难以扭转的前提下,如何从学生自身方面着手,解决厌学问题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从学生自身微观层面出发,以个案工作为主要介入方法,运用增能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等社会工作理论,采用个案工作深度访谈、观察、沟通等技巧,深入分析中学生厌学的背景、原因和介入措施,运用行为主义治疗、理性情绪治疗、人本治疗三种个案模式干预中学生厌学具体问题,分析其适用性和有效性,探究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厌学的理论与路径,为解决中学生厌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法,为社会工作提供素材。

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2 文献综述
2.1厌学概念界定
至今为止,在我国,厌学还未形成一致的定义。

经综合分析,国内文献中具有典型性的观点:傅安球等认为,厌学是学生情绪、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反对学习的倾向。

①高兵利指出,厌学具有普遍性,是所有学生都可能共同存在的问题。

厌学是指,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活动缺乏兴趣,产生厌倦、冷漠等不良心理及在学习上的不良行为体现。

②杨平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行为反应模式。


基于前人对厌学概念研究,本研究将从厌学情绪和行为两个角度对厌学定义进行具体操作化:
(1)厌学情绪指,学生情绪上对学习有非理性认知,缺乏信心,对学习感到充满倦怠感。

(2)厌学行为包括:①智力发育正常,但学校适应能力差,有旷课、逃课倾向,常常故意抵触、对立老师;②上课不认真听讲,故意讲话捣乱,扰乱课堂秩序;③消极应付家长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作业抄袭、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

2.2相关理论基础
(1)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又名赋权理论,早在1960年就形成了,以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具有开创性的实务倾向理论。

④20世纪70年代,增能理论有记载,在当时的经济自由社会里,最早被用来解决政府面临的事务中。

此后,增能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学、教育学的重要实务理论,运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弱势群体中。

增能理论分为个人、人际和环境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是指个人有能力去影响和解决问题,获得所需要东西;人际层次是指个体有能力去影响其他人思考、感受、行动和信念,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环境层次是指有能力去改变组织、社区或社会资源分配,实现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和规则。

鉴于此,个体和人际层次方面,社会工作采用微观工作方法介入,而环境层次应采取宏观方法介入。


对于中学生厌学问题而言,在个人层面,中学生有走出困境的需求,但是自
①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1期,第22-23和3-125页。

②高兵利:《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于矫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7期,第53-55页。

③杨平:《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第15-16页。

④Simon, B.L.1990.Rethinking empowerment. Journal of Progressive Human Service.Vol.1(1)27-39.
⑤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社会工作》,2012年第10期,第24-27页。

2文献综述
身能力受限,无法解决自身困难和改变周围环境。

因此,社工需要帮助案主进行自我调适,使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人际层面,在厌学学生中,他们会受到老师、家长甚至是同学的歧视和偏见,给他们心理造成伤害,心理情感不易宣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需要社工帮助其获得社会支持;环境层面,目前针对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社会政策及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为厌学者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并为厌学者自我调适和转变提供基础。

(2)生态系统理论。

由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有关系,个体的发展是受个体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个体因所处的环境而变得有意义。

因此,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对个人问题的判断和理解,需要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来进行。

本研究,从案主的个人生态系统中寻找切入点,深层次挖掘案主所处的系统环境,将案主置于所处的家庭、学校及朋辈系统等对案主影响比较大的环境中,诊断和理解案主的厌学问题。

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找出造成案主厌学的原因,并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案主调整所处的环境来解决厌学问题。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最早是由美国塞勒伯(Dennis Saleebey)提出,他强调每个个体、团体和社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

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他们都有渴望被关注的内心需求,这一视角正好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社工若能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更加关注案主内在优势和能力,将有利于解决案主现有问题和增强自信心。

本研究中,社工应积极协助案主发现自身资源和内在潜能,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案主。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应该把这一视角贯穿于整个个案中,协助案主摒弃以问题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案主积极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增强案主的自信心,帮助案主解决显现或隐匿的问题。

(4)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者阿尔伯特·埃利斯(A.Ellis)创立“ABC”理论模式。

该理论认为,A(Activating event)是诱发性事件;B(Belief)是指在经历诱发事件后,个体产生的信念,即个体对事件的想法和理解等;C (Consequence)是指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导致人们采取行动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他的信念。

如果人们信念是合理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正常;反之如果信念不合理,则他的情绪和行为可能是错误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信念在解决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外在环境和内在认知的交互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个体
①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7页。

中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
行为矫正上。

基于ABC理论,考试失败等诱发事件并不是影响案主厌学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案主对学习结果的非理性信念,产生厌学问题。

这一理论旨在,帮助社工改变中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非理性信念,来改善中学生的厌学情况。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从案主考试成绩不理性这一事件着手,帮助案主理性分析,矫治案主的不合理信念,协助案主理性地分析问题,将考试不理想归因于欠缺努力等可控因素。

这样不仅能帮案主缓解考试失败的压抑情绪,而且有助于激发案主的学习动力,发现案主的内在潜力,树立自信心。

2.3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文献中很少涉及到厌学问题,多围绕“辍学”(dropout)以及“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等与学习相关的概念来研究。

国外多围绕“逃学”这种行为展开研究,探究其背后的学校、社会、经济等原因及矫正“逃学”这种行为的策略。


各国教育中,学生的厌学问题日益普遍。

厌学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在发达的国家也广泛存在,成为了普遍现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大量学生辍学与厌学对美国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

在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高中生的辍学率均值为4.28%,每年辍学学生大约有34.8万~54.4万。

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森田洋司教授的“不登校”(学生没有正当理由缺席、早退或迟到的现象)问卷调查显示,在校生中有60.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

②厌学成为德国教育中的一大问题。

心理学家教授罗斯特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二分之一的初中生在课堂上,无法跟上学校的课程进度,注意力难以集中。

③在法国,一家调查机构受法国城市学生联合会的委托,对法国700名中小学生展开了一项关于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长期处于厌学状态,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对上学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④2.3.1厌学的影响因素研究
国外文献多从学生个性偏差角度探究厌学的成因。

日本教育学家依田新认为,厌学是个体对自己的力不从心和倦怠感到沮丧,造成自我失望和厌恶情绪,进而对学校相关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跟中国一样,传统的注重学历的思想严重干扰了日本的常规教育。

学校常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思路、方法落后,死记硬背,忽
①高利兵:《中学生厌学的归因于矫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7期,第53-55页。

②闫万龙:《初中生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符号互动理论》,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③罗斯特:《德国中学生厌学现象严重》[EB/OL].德国网,2008年。

④尚挧:《调查显示:法国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厌学》[EB/OL].新华网,2008年。

2文献综述
略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压抑的学习氛围和过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大量学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造成校园欺凌、自杀、犯罪等问题时常发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很多贫困国家,贫困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原因。

在巴西里奥的贫困区,4万名儿童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小学未毕业就离开学校;五分之一的孩子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

由于政府减少了教育资金的投入,南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地区的班级人数越来越多,造成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②但在发达国家,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校管理不善等。

在德国,部分社工认为,学校常常对学生的厌学行为采取消极态度,对学生的厌学行为,如旷课、逃学等视而不见。

慕尼黑青少年研究中心Hanna Permien说,“学校不但没有对学生的逃学行为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反而很高兴,他们觉得那些学生是“害群之马”。

在国外,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厌学原因。

Weinner认为,积极情绪与个体把学习归因为个体内部努力程度有关。

③Atkinson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与个体的情绪有着相关联系,行为动机的不同会导致情绪的不同。

若个体想要获得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相反,个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④Daniels等对个体成就目标的研究,他指出该目标可划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

前者将学习目标定位为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后者的学习目标是获得好成绩和好名次。

结果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情绪模式,而那些同时追求两个目标的学生,产生了较多的积极情绪和较少厌倦情绪。

⑤2.3.2厌学的危害研究
厌学的危害,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世界各地,厌学、逃学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全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在法国,每年辍学人数高达6万多人,厌学现象十分严重,而初中生最为普遍。

在汉堡,逃学、辍学的学生逐渐走上犯罪道路,已成为国家的“政治性问题”,该行为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⑥日本文部科学省就“不去上学的经历对毕业后生活有何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70%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去上学的经历”会使他们非常担忧以后的人际关系问题。

①王英斌:《日本中学生厌学数理》,《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4期,第18页。

②(英)泰晤士报教育副刊,1998年11月。

③Weiner, B.1995, Judgments of Responsibility: A Foundation For a Theory of Social Conduct. New York: Guilford.
④Atkinson, J.W., Raynor, J.O.1974, Personality,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⑤Daniels, L.M., Hayres, T.L., Stupnisky, R.H., Peny, R.P., Newsall, N.E. and Pekrum, R. 200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Goals:A Lorgitudinal Study of Cognitive,Emotional and Achievement Outcom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⑥黄晓红:《世界义务教育遭逢挑战》,《当今辍学现象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第42-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