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碑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碑文化
国学社国学理论小组
碑学
碑学,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 真伪和考证识别刻石中古结体的一门学问,也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 书法流派.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 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
碑的起源历史
碑文的概念顾名思义,凡是为制各种碑上写的都叫碑文.我国制碑 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当时的碑,如宫 馆中的测影碑,宗庙中的系牲碑,墓旁的下棺碑,都不刻,后来有人 刻上相应的,就逐渐形成各种碑文. 碑和碑文的种类我国从汉朝以 后,刻碑的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有山川之碑,城 池之碑,宫室之碑,桥道之碑,坛井之碑,家庙之碑,风土之碑,灾祥 之碑,功德之碑,墓道之碑,寺观之碑,托物之碑等.前人实行,后人 效法,中国的名胜古迹,竟形成独特的碑石林立的民族特色.因此, 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神策军碑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 崔铉撰文,柳公权书.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 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碑由 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 书写,更增添了此碑的艺术价值.柳公权书写的碑 文,其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 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 真迹无异,故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神策军碑为楷 书
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些碑名,
泰山刻石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 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 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斯所书. 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 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 极高的艺术价值.
回鹘是兴起于阿尔泰山、活跃在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原称回 纥.北魏时受突厥政权统治,唐初逐渐强盛,贞观二十年646首领吐 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天宝三年744,首领骨力裴罗自立 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设王庭于鄂尔浑河流域,德宗时改称回鹘. 一直和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友好来往.每位回鹘可汗均 接受唐朝册封,唐朝先后有四位公主嫁给回鹘可汗.回鹘曾助唐平 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840年前后,因与吐蕃争夺北 庭治新疆今吉木萨尔失利,加之蒙古高原发生重大灾荒,回鹘汗国
断石明代出土,残存篆书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毁于火, 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碧霞元君祠西墙外的玉女池得残石2块,仅 存10字.相传为斯手笔,书法流动婉通,是秦篆正宗,所见拓本较乏 古厚峻拔的风致,疑为重刻本.----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斯与泰山刻石
斯所留下的书法遗存,当是随同始皇出巡,所至之处的纪功刻石作 品.这些纪功刻石作品虽然均无署名,但历来史料都确信必出斯之 手,这里权从旧说.见于史料的刻石一共有七处,它们分别是:泰山、 琅玡台、峄山、碣石、会稽、芝罘、东观刻石.七处刻石中,碣石 一刻早已没入海中,历代都无著录.芝罘、东观二刻石也早已散佚. 峄山刻石原石早已毁于兵火.宋元两代都也曾作过翻刻,至今尚存. 琅玡台刻石,为琅琅玡山的摩崖,是斯小篆的杰作之一.惜其磨泐太 甚,几无完字,作为范本,会给临习者带来较大困难.会稽山刻石,为 始皇最后一刻.此石在南宋时尚在会稽山顶,但其字迹几乎全部损 泐,后经辗转翻刻,书法已板滞无神,失去原刻风貌.要之,能全面反 映斯小篆风貌者,惟泰山刻石而无他选了.尽管有学者考证出泰山 刻石非原石拓本,但与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相较,要近于秦篆原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重金购归,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现有 谭敬影印本、艺苑真赏社翻印本以及北京文物出版社珂锣版影印本等,均是 学习柳字的好范本.
此本从皇帝巡幸左神策军起至来朝上京嘉其诚止约七百余字,但已有二百多 字漫漶不清.仅就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来看,此碑不愧为柳氏传世的最佳书迹.
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 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 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 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 楷 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此 碑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 刊石.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 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西安 碑林.
颜真卿 简介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 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 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 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希烈部晓谕,后为缢杀.
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宝塔碑
多宝塔碑 的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是唐代的书法家 颜真卿在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 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 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拓本原为宗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碑中凿井见泥之凿字笔划完 好,宋拓.白纸挖镶剪裱册.这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的作品,在现存 作品中年代较早.结构平稳谨严,一丝不苟,刚劲秀丽,与其后期书 法面貌很有不同.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 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 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 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 典范.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 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 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碑额篆字排 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 玄秘 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 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神策军碑,全名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功碑.宰相崔铉撰文,柳公 权楷书,会昌三年843刻石.会昌元年841,唐武宗炎即位,为压制宦 官权力,支持他所任用的宰相德裕,亲自巡幸由宦官指挥的担任宫 城守卫职责的左神策军,并建碑记录此事.碑文记录了武宗即位后 祭祀天地、告祭祖先宗庙及巡幸左神策军军营等事,尤其是记录安 辑南归唐朝的回鹘首领嗢没斯的部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隶书
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 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 快速.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 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 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 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 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碑文 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也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 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民郭家 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 料.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 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 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 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 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 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今天藏于西安碑林的玄秘塔碑文,其用意就是将大达法师的 事迹告示后人,让其精神永存.玄秘塔碑于唐会昌元年841年刻 立.颂功德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著名大书法家柳公权写从 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宋代人著的高僧传,对天水高僧 端甫骨灰塔玄秘塔碑文也有记述.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内 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 并序,又称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共1200余言.玄秘塔碑除它的 精神作用外,它的艺术价值也很高,它是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书法顶峰之作.玄秘塔碑因其体势劲眉,被历代拓印,在 国内外传世100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是临习和研究中国书法 必备的碑帖.玄秘塔碑文内容是: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 也……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 运慈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背此以为达道也,和尚其出 家之雄乎.从抄录的碑文内容看:大达法师,无论在家还是出 家,都是身体力行儒教和弘扬佛教,辅天子扶世导俗,阐教利生, 真是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 贫 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 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 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 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 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 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 求别适判公诸 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 作用.
春秋时就出现碑这个名称,但它当时是宗庙里拴供祭祀用的牲畜的 石桩子,同时,人们也根据它在阳光下投出的影子的方位来推算时 间.到了战国时期,大贵族殡葬时,由于墓穴很深,棺木要用轳辘系 绳缓缓放下,碑,就是那时装轳辘的支架.殡仪结束,往往把这个支 架留在墓地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逝者,就在这块现成的大石头上 面刻字,追述前人的功德,于是就出现了纪念性的碑.直到西汉墓地 石碑的上部仍凿有一个圆孔叫穿,这是来供悬棺下葬用时留下的痕 迹.我国现存最早的墓碑就是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的鹿孝禹碑. 到了东汉,树立墓碑的习俗已广为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碑的制作 越来越精.唐代是我国碑刻最发达的时期,不仅内容丰富,书法上也 有极高价值.
时年,柳公权66岁.左神策军是唐天子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由拥立武宗有功的 宦官仇士良指挥.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时,仇士良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 武宗应允.因柳公权当时为左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故皇上命其书写. 因是奉旨书写,故柳公权的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 早两年书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 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据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载:原拓本分装 成上下两册,惜下册已佚.上册最早归属南宋权相贾似道,上有秋壑图书章,末 页有封印.贾似道被籍没之后,此本回归内务府,元时归翰林国史院,明又入内 务府,明亡后归清人孙承泽、梁清标、安仪周、张蓉舫等人递藏.上世纪中叶 此本流于香港.
北宋跂是历史上最早对泰山刻石进行详细考察的人,他两次登临泰山,弄清了 刻石的石材、形制情况,最大发现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辞, 还有二世刻辞.他亲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谱序中作了详尽的记载,为 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宝贵资料.
泰山刻石传世最早的是宋人摹刻于丛帖之中的残本.拓本最早、最为著名的 是明代锡山安国所藏北宋泰山刻石165字和53字本,上世纪三十年代流入日本. 再有拓本就是辑入秦金石刻辞的29字本了.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年,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 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 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 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 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 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