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也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
课堂学习到现在的网络学习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
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特性,了解学生的认知理
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现代课堂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称为教学发展的趋势,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自主合作;微课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08-
01
一、前言
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并不是现在出现的。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学
实践中就进行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并且在他的教育论著《未来教育的方法》中队小
组合作学习进行系统化的阐述:“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以学生个体的对象,有规律地将不同的个体整合在一起,为同一个学习目标而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1]。
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们要对学生有基本的了解,尤其是要认识到学
生道德发展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
要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这也是
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信息技术小组合作教学的要点
1、知识与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要摒弃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也要改变教学目标缺乏
层次性的问题。
在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我们要制定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教
学实践中努力实现多层次的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置顶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包
括知识与能力目标,即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内存、存储、CPU、数据库等基础性的
知识点,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提升性目标,即掌握计算
机基本操作方式,学习基本的office软件编辑技术。
思想情感价值观目标,这是发展型目标,即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行为计算机信息思维能力,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
通过
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学习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并且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计算机应用中的基本问题。
2、自主学习与微课设计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微课教学语境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对话模式。
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整合到微课中,然后运用多
媒体技术,制作一堂完整的课程。
学生可以运用计算机或者网络学习软件观看教学视频。
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不用局限于教室内,教师和学生也不必面对面教学。
微课教学的另
一大优势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2]。
这个自主权怎么理解呢?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学主要在教室里或者
微机房里进行。
有了微课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在家里学习,也可以在学校学习,他们有根
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学习场所。
此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观看教学制
作的任何一个微课视频,进行针对性学习。
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自主查询资料,对
课堂学习中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补充。
这对扩展学生的知识有很大的意义。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
1、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教师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
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学
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信息技术能力也有区别。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小组教学时,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有机结合。
例如,在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Word、Excel、Power Point
等办公软件一无所知。
对这些office办公软件的功能也不了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教学
要顾及到大部分同学。
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也应该有所引导。
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将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层次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
组都要安排3到4个对office软件比较熟练的学生,构建互助学习的形式,以优生带后进生
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设计“微课”,形成课内课外的联动机制
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
视频。
在教学中,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还可以设计“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让学
生在课外进行学习[3]。
同时,也可以利用“微课”,设置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进行
信息技术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教学软件,制作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
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网页制作技术”的学习时,教
师可以在“微课”中指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如下图。
通过分层目标,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完成
相应的学习目标。
这是从学生的个体发展层次考虑的。
对于高中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学习难
度并不大,也不需要深层次学习。
但是,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能够运用常见的编辑软
件完成进行文件制作和编辑。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技术对我们
的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认知层面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
有奠基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
是多样的,但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四、小结
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也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尽量让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宽信息技术课堂的范畴,利用
多媒体技术,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借鉴网络课程的形式,制作信息技术微课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探究,并且启发学生进的
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简单的设计,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知识应用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红.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5(36)
[2]闫文茹.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6(08)
[3]翁宗琮.云存储软件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