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作者:赵序
来源:《商情》2008年第46期
【摘要】本文根据党的十七大“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精神,阐述了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性、现状和途径的认识。
【关键词】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个体价值观
在社会发展中,个体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对此赛缪尔•亨廷顿有着以下精彩的描述: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水平何其相似,它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1/14。
发展快慢相差如此悬殊,能作何解释呢?无疑,这当中有多种要素,然而在我看来,文化应是一重要因素。
韩国人珍视节价、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
加纳人的价值观则有所不同。
简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
文化通过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强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个体的塑造上,文化的力量强大而稳定,人力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文化事实上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
2.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主体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式
在东西方的不同文化中,思维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的思维基点在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
东方思维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在近代的经济发展史上,日本和德国等具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思维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的国家迅速崛起,而盲目学习西方无视自身文化基础的拉美却陷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停滞期。
在这方面,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西方学者在对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中,也发现文化对经济的不同作用,中国的儒学文化着眼于集体和国家,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体现于对自己的责任的履行,包括对家庭、集体、国家的责任,力求在现世中取得成就。
而印度教文化由于其自身的信仰而着眼于来世的幸福,对现世重点在于修福,对现世的境遇的改变的欲望并不强烈。
这两种文化性格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内驱力的强弱。
3.文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
文化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而另一要素——教育则决定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水平。
文化价值决定了社会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当今世界各国,有一个普遍的结论:社会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基于对此的认识,各国纷纷加大对科教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求在经济竞争上占得先机。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既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文化自身的各方面,甚至影响了社会的思维方式。
信息化时代与帆船时代的人类思维是极不相同的。
4.文化生产力决定社会的和谐程度
文化是社会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
文化通过道德、规范、法律等体现了文化自身的理念,同时也确保了社会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东方儒学文明强调中和,注重社会个体的集体层面要素的体现;西方基督教文明强调友爱和忏悔。
这些对社会的和谐都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个体对幸福的体悟和自身的存在方式的选择。
文化在社会个体利益的冲突中起着规范调节作用,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二、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1.国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有待于增强
人们的文化生产力意识还比较淡薄,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
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科教兴国作为第一任务的观念还不巩固。
物质资源的开发远远超过人才资源的开发。
2.科技竞争力还不能适应综合国力发展的需要
从科技创新能力上看,我们现在基本上还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技术模仿国,还算不上技术创新国。
我国的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文化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偏低。
3.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文化生产能力增长乏力
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和劳动力培训相关的投资,已占其GDP的25%;美国企业在职培训的投资从1991年占职工工资总额的0.5%增加到目前的20%。
而在我国,不少省份(如江苏) 要求对教育的投入不低于GDP的5%,但不少地方不但未达标,反而出现较为普遍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
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公开承诺,在不少地方至今难以实现。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1.强化全民的“文化生产力”意识,在观念上有突破“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
今天,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
如果没有科学的转让,就无法获得扩大的发展。
我们要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首先必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逐步纠正重物质资源开发、轻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
要在本世纪中叶使我国成为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主要靠什么?主要靠文化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有调查资料表明,在一些经济部门、一些生产企业甚至科研单位,对“文化生产力”的提法感到陌生,说不出子丑寅卯。
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在重视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把工作重心真正移到“科教兴国”的轨道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浓烈氛围。
2.建立起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
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要靠政策来鼓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证。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单靠依赖技术引进、设备引进,或是单纯地模仿和复制是没有多少出路的,必须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培养自己的高精尖人才,有自己的高新科技专利。
一旦本国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获取或吸收他人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竞争能力也越强。
但是我国目前的人事劳动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用人机制远远不适应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这些年我们培养的人才也不算少,为什么会出现“在国内开花到国外结果”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该在用人机制和创新体制上好好反思吗?如果不向用人制度上的顽疾开刀、不打破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思维定势,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就难以形成,优秀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成了空话。
3.加大教育、科技的投入,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
妨碍穷国赶上富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人力资本,即教育不发达,人才和知识不足。
这已是国际社会的一条公论。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所以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已成为政府第一位的任务。
我们再不能走过度开发物质资源的老路,从现在起就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全力开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新的发展道路。
加快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就必须重视对知识的投入,使知识在财富增长中所占比重大幅度增加。
要尽快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不能只满足于兴师动众的大兵团的“人海战术”,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的高效能作用,严格防止不计劳动成本、不计劳动生产率、不算经济账、重复投资、劳民伤财的现象。
我国目前经济资源使用率和投资收益率都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呈现出我国在用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投入上所
具有的极大潜力。
为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教育、科技事业,应成为我国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10.
[2]唐任伍.文化是直接的生产力[N].今日信息报,2007-09-03.
[3]李青岭.“文化生产力”再解读[J].商场现代化,2007.
(作者系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