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苏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苏教版必修3

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
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媲 美( . 自戕 ( . 钳 制( .
) ) )
蜕 除( ) . 攻讦 ( ) . 褒 贬不一( .
ɡòu
)
刮垢 ( ) . 昙 花一现( . 束缚 ( ) .
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
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 ,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 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时代和科技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
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
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的重量,一个国家的分量,一个社会的体温。文 化是文明形成的过程,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态。当文明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遗 传因子、建设中的精神构件被重视,文化的天梯便沿着云蒸霞蔚的峰峦攀缘 上升,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将是一个民族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luò yí wèi jī qǐ xiān xiǎn yìnɡ yīnɡ
2.字形辨认
) 崇( (1) ) 祟( ) 分( (3) ) 份( ) 决( (5) ) 诀(
) 慑 (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摄( ) 辩( (4) ) 辨( ) 俱( (6) ) 具(
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自主学习
庞朴(1928-2015),江苏淮阴人。195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 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
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
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曾为“国际 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等。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优质课件 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优质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 息,欣欣向荣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师也, 匹夫不可夺态也”是我们民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 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 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勤于探索、勇于实 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 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审视传统,审 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
《拿来主义》 多半是旧中国机体“健康”状况不良的缘故,在摄食汲 取滋养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毛病。之于外来文化,不是“闭关 自守”,就是“全盘西化”;对待本民族遗产也是如此,要 么“全盘继承”,否则“彻底扫荡”。忽左忽右,摇摆不 定,几无准则。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和借鉴外来文化,鲁迅 先生的答案十分明确,结论斩钉截铁:必须“拿来”,实行“拿来主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东方人喜欢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西 方人习惯定量分析,东方人喜欢定性分析。如果有一 根小针掉在地上,中国人是低下头,弯着腰,身子转 过来转过去地找,而德国人在地上用粉笔画圈,把找 过的地方画一个圈,直到找到为止。由此可知东西方 人思考问题的理念不同。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 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 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 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谢谢ATCHING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序列写作3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序列写作3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

单元序列写作 3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说,证明观点的材料也就是论据要真实、典型、充分。

在真实、典型、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注意论据的新颖,则更能启人深思,增强说理的效果。

此外要注意论据的表达,一般来说,要力求概括,言简意明。

论据的叙述,要突出重点,在叙述时必须突出材料中与观点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体现论据的价值,更能有力地支撑论点。

《美美与共》中,作者用唐朝时日本派人来唐学习好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化的例子,强调了学习借鉴的意义。

作者还选用先贤的话和流行格言作为理论论据,上升到中国哲学的高度去说理,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呢?[名师支招]选用论据“三原则”1.真实,也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

材料的真实性是议论文的生命,例如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片段: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

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藏独”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口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作者在证明“有爱,就有力量”时,把2008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时事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又具有时代性。

2.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中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用笔极简的例子: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美美与共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本无所谓真伪,真伪是科学家所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分别出来以标准人类生活的。

同理,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欣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

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举个例子来说,比方我们说某人的鼻子生得美,它大概应该像什么样子呢?太大的、太小的、太高的、太低的、太肥的、太瘦的鼻子都不能算得美。

美的鼻子一定大小肥瘦上下件件都合式。

我们说它不太高,说它件件都合式,这就是成认鼻子的大小上下等等原来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如何定出来的呢?你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它是取决多数,像选举投票一样。

如果一百人之中有过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了鼻高的标准。

不及一寸高的鼻子就使人嫌它太低,超过一寸高的鼻子就使人嫌它太高。

鼻子通常都是从上面逐渐高到下面来,所以称赞生得美的鼻子,我们往往说它“如悬胆〞。

如果鼻子上下都是一样粗细,像腊肠一样,或是鼻孔朝天露出,那就太稀奇乖僻了,稀奇乖僻便是变态。

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乖僻。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

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颈肿、背驼、足跛,都不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

一般生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

所以就自然美而论,猪不如狗,龟不如蛇,老年人不如少年人。

非生物也是如此。

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出水的美。

【新获奖学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含解析)苏教必修3

【新获奖学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含解析)苏教必修3

【新获奖学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含解析)苏教必修3【新获奖学案】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专题写作指导(含解析)苏教必修3议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训练目标1。

进一步了解议分析论证的结构方式,学会运用多种类型的论证结构。

2。

理解议结构为分析说理服务的道理,结构的安排必须以有力地说明观点为目标。

3. 灵活运用论证结构,避免机械生硬或徒有空壳的弊病。

范文展示我需要一面镜子天津考生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洗掉脸上的粉饰,摘下我们的墨镜,去真正端详一下镜中的你。

“粉饰〞“墨镜〞,不是在改变自己、完善自我,而分明是在逃避自己,不敢正视镜中的自己。

富兰克林说:“在做每一件事前,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

〞这句话是多么的深刻啊!找一面镜子,认识自我,这是非常重要的。

说一个孔圣人的故事,也许会对这面镜子的重要性记忆犹新。

孔子生逢春秋战乱,各路诸侯混战不息。

孔子和弟子颜回逃到荒野,三日不进米水的孔子已无力行走,躺在荒天野地里.幸好弟子颜回讨得一些米,颜回生火煮饭,孔子闭目养神.当孔子闻到饭香,馋目圆瞪时,却发现弟子偷吃。

事后孔子对颜回说:“刚才我梦到亡父,想用这米饭来祭奠他老人家,不知这饭干净否?〞颜回答道:“不干净,刚才有烟灰落入饭中,怕丢掉可惜,就吃了.〞孔子懊悔莫及,感叹道:“知人固不易矣!〞从颜回这里,孔子找到了认识自我的那一面镜子。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他从魏徵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统治时出现的全盛局面,正好成了唐太宗找到了自己的最好证据。

相反,有些人的举止却未免太令人可笑,楚国的灭亡,是因为丢掉了屈原这面镜子,而宋王朝丢掉了岳飞这面镜子,其结局可想而知.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教训,而这教训是深刻的.做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总之,一句话——勿让后人复悲今人.以人为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以人为镜,这是人生交给我们的使命。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序列写作3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2019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序列写作3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单元序列写作3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说,证明观点的材料也就是论据要真实、典型、充分。

在真实、典型、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注意论据的新颖,则更能启人深思,增强说理的效果。

此外要注意论据的表达,一般来说,要力求概括,言简意明。

论据的叙述,要突出重点,在叙述时必须突出材料中与观点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体现论据的价值,更能有力地支撑论点。

《美美与共》中,作者用唐朝时日本派人来唐学习好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化的例子,强调了学习借鉴的意义。

作者还选用先贤的话和流行格言作为理论论据,上升到中国哲学的高度去说理,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呢?[名师支招]选用论据“三原则”1.真实,也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

材料的真实性是议论文的生命,例如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片段: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

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藏独”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国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口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作者在证明“有爱,就有力量”时,把2008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时事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又具有时代性。

2.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中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用笔极简的例子: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编者注:“以降”意为“在某一时期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根底稳固(15分,每题3分)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51362071】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B[①“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使用正确。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③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⑤“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开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就承诺而言,____①___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___②___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___③____“信〞在外化表达方面,____④___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拿来主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拿来主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拿来主义[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自诩.( ) 冠冕.( ) 吝.啬( ) 脑髓.( ) 蹩.进( ) 徘徊..( )( ) 【答案】 xǔ miǎn lìn suǐ bié pái huái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冠⎩⎪⎨⎪⎧ 冠.冕 夺冠.(2)倘⎩⎪⎨⎪⎧ 倘.使 倘.佯 (3)给⎩⎪⎨⎪⎧ 给与 给.力 (4)孱⎩⎪⎨⎪⎧ 孱.头 孱.弱【答案】 (1)ɡuān ɡuàn (2)tǎnɡ chánɡ (3)jǐ ɡěi (4)càn chán2.语境辨析法(5)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中了商家恐吓.( )营销的圈套,但这种吓.( )唬可能会带来产品销量的飙升,但也可能败坏品牌声誉。

(6)与器量小的人交往,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的心最难忖度.( ),而豁达、包容、大度.( )是这个世间最让人欣赏和仰望的气质。

【答案】 (5)hè xià (6)duó dù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 kē 头唠kē kē 睡 (2)⎩⎪⎨⎪⎧ 国cuì 荟cuì 憔cuì (3)⎩⎪⎨⎪⎧ jiǎnɡ 赏ji ānɡ 液船jiǎnɡ (4)⎩⎪⎨⎪⎧ 冷zhì 针jiǔ【答案】 (1)磕 嗑 瞌 (2)粹 萃 悴 (3)奖 浆 桨 (4)炙 灸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弄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导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课设计【课前导学】1、累积字词:媲美情随事迁固步自封明天黄花褒贬稍纵即逝藏形匿影自命不凡威慑一挥而就改头换面班驳陆离积淀挑选攻讦咀嚼时兴蜕除2、课前研究1)、让学生查阅资料认识中国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

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虑教材中的“问题商讨”。

【讲堂讲学】教课目的:1.学生能够经过文本的学习,认识传统的内涵、实质意义,进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敬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联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情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觉。

3.学生能够认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升谈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课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观点的掌握以及这些观点之间的互相联系。

教课课时: 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 世纪 80 年月,跟着外国特别是港台新儒学的盛行,再加上改革开放此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盛行了一股文化热。

学术界广泛对马上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省,试图总结中国长久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关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剖析。

在文化研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中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俗。

在这类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类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剖析。

二、:庞朴,江苏淮安人。

1954 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

1974 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写工作,此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

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深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等。

【精选】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序列写作3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练习

【精选】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序列写作3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练习

【精选】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序列写作3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3练习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说,证明观点的材料也就是论据要真实、典型、充分。

在真实、典型、充分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注意论据的新颖,则更能启人深思,增强说理的效果。

此外要注意论据的表达,一般来说,要力求概括,言简意明。

论据的叙述,要突出重点,在叙述时必须突出材料中与观点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体现论据的价值,更能有力地支撑论点。

《美美与共》中,作者用唐朝时日本派人来唐学习好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文化的例子,强调了学习借鉴的意义。

作者还选用先贤的话和流行格言作为理论论据,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说理,分析透彻,说理深刻。

那么,怎样才能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呢?[名师支招]选用论据“三原则”1.真实,也就是合乎事实,准确无误。

材料的真实性是议论文的生命,例如高考作文《爱不曾远走》片段: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个喜庆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个多难的年份。

一月困扰千千万万归乡者的冰冻雪灾,三月伤及亿万人的“藏独”事件,五月震痛全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气,冷冷地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它无语,只是静静地、静静地……然而,中华民族没有倒下,凭借着十几亿人口的力量,我们不断努力,汗水、泪水带走的只是悲痛和绝望,而爱却送来了我们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钟声敲响,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有爱,就有力量。

”作者在证明“有爱,就有力量”时,把2008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时事串联起来,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又具有时代性。

2.典型,也就是在逻辑上能够充分证明观点,并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如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中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用笔极简的例子: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的景象……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教课设计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一、审察传统内容目标1.认识传统的内涵、实质意义,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差别和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双重属性。

2.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

3.认识模范的谈论文对于论点、论据、论证的基本知识。

学习要求1.能经过找寻中心句的方法迅速找出文章的看法和有关的资料,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证构造和行文思路。

2.能够依据自己的知识累积和生活体验形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评论。

3.认识学术论文严实性的特色,领会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下既有文采又平常的语言表述风格。

4.能够认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升谈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5.累积整理以下词语:媲美固步自封明天黄花事过境迁稍纵即逝褒贬威慑藏形匿影不可思议攻讦钳制污垢蜕除得逞有史可稽教课建议本板块是论说有关文明对话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其内容统摄整个专题。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是比较模范的谈论文。

为了防止谈论文学习的单一,教课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商讨问题的情境。

在学习文本从前,能够先让学生谈谈对于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看法的理解,用简要的文字记下来,与学习此后的认识进行比较。

在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后再进行商讨,画出每一部分以致每一段的重要句子,找出要点的看法,从而商讨它们的详细内涵。

本文波及的问题比许多,教课时要简化眉目,突出要点,本文的中心论题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能够联合“问题商讨”的第2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商讨。

教课中不单要指引学生注意文本论说了什么,还要注意它是怎么论说的,为何这样论说拥有征服人的逻辑力量。

结合文本的研习,让学生渐渐掌握谈论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

二、碰撞与交融内容目标1.认识华夏文明的地位以及其在促使世界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文明对话的作用、必定性,认识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的方法和门路。

精选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文明的对话苏教版必修3

精选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文明的对话苏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1362071】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B[①“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使用正确。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③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⑤“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承诺而言,____①___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___②___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___③____“信”在外化体现方面,____④___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

中国的印章,____⑤____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

高中语文第3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导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3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单元导读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单元导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单元课文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针对本单元课文,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提示,建议采用以下学法:1.宏观把握,比对探究,全面深刻地认识“文明的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为素养;3.练就慧眼,提升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4.博采众长,丰富自我,学会对文本表现手法、文章风格、语言特点进行分类归纳。

《拿来主义》多半是旧中国机体“健康”状况不良的缘故,在摄食汲取滋养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毛病。

对于外来文化,不是“闭关自守”,就是“全盘西化”;对待本民族遗产也是如此,要么“全盘继承”,否则“彻底扫荡”。

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几无准则。

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和借鉴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答案十分明确,结论斩钉截铁:必须“拿来”,实行“拿来主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在人类五千年的科技发展中,科学的创造和技术的发明不胜枚举,科学史的园地里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当前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

东方与西方,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源头,它们相互碰撞又彼此交流,共同推动世界在理性与光明的道路上飞速发展。

我们应如何对待东方和西方的科学?让我们来听一听西方学者的心声吧!《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

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天下大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
《拿来主义》
多半是旧中国机体“健康”状况不良的缘故,在摄食汲取滋养方
面也出现了诸多毛病。

之于外来文化,不是“闭关自守”,就是“全
盘西化”;对待本民族遗产也是如此,要么“全盘继承”,否则“彻
底扫荡”。

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几无准则。

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和
借鉴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答案十分明确,结论斩钉截铁:必须“拿
来”,实行“拿来主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东方人喜欢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西方人习惯定量
分析,东方人喜欢定性分析。

如果有一根小针掉在地上,中国人是
低下头,弯着腰,身子转过来转过去地找,而德国人在地上用粉笔
画圈,把找过的地方画一个圈,直到找到为止。

由此可知东西方人
思考问题的理念不同。

《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
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
言。

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
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态也”是我们民
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

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
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

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

审视传统,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