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二单元 4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袁⽼从年轻的时候就操⼼⼈们的吃饭问题,六⼗年的时光⼀直在和⽔稻打交道,研究怎样增产,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有⼈岁⽉静好,就有⼈在负重前⾏。

盛世⽆饥馑,全赖袁⽼稼穑谋。

⼀⽣浸在稻⽥⾥,功勋写在⼤地上。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原⽂ 曾记否,到中流击⽔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百亩⼤的试验⽥,然后跨过⽔渠,迈步⾛进⽥间。

他蹲下⾝⼦翻看着⼟壤。

我跟随在他⾝后不禁产⽣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签署、颁发的国家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专家”“泥腿⼦院⼠”的称谓。

挽起裤腿⾛下稻⽥,是⼈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们常提出的⼀个疑问是:中国的稻⽥⾥如何⾛出了袁隆平这样⼀位的农业科学家?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都将是⼀个农业⼤国,“民以⾷为天”的说法⾃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的⽑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吃饭的事情。

20世纪五六⼗年代我国普遍发⽣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铭⼼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所偏僻⼭村农校──湘西雪峰⼭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拼尽毕⽣精⼒⽤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的经典事例。

那是1961年7⽉的⼀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

采⽤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埂上,⾛下稻⽥⼀⾏⾏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光停留在⼀蔸形态特异、鹤⽴鸡群的⽔稻植株上。

他屏⽓静神地伸出双⼿,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乎要喊出声来! 这是⼀株奇特的稻⽲,株形优异,穗⼤粒多,⾜有⼗余穗,每穗有壮⾕⼀百六七⼗粒。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培养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2)体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正确评价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袁隆平及其事迹和贡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科学知识和人生哲理。

5. 课后作业:(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课件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课件
“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 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 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一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如: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3. 写人物通讯,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 选材精,不庞杂。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① 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 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形式灵动。
配套新教材-语文-RJ-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4.文中写道:“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他 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勇敢地向‘无优势论’ 这一传统观念挑战”。如何理解袁隆平的这种做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体常识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 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 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 新闻体裁。
解读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 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以此为正标题, 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国家最高科技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 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 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 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 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鉴赏语言
小组讨论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①通俗易懂。如,“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 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 增产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 的追随者。
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特殊时期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 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 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 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 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野生败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 锋。“野败”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从此杂交水稻登上了 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运之稻,已经演化为 覆盖全国农田近60%的后代。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 4 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沈英甲。

本文通过记叙袁隆平的事迹,展示了他为科研事业、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表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和句式,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人物的精神风貌。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作者如何将袁隆平的事迹娓娓道来,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习袁隆平的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培养他们为科学事业、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精神。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学会辩证思考、创新思维。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以记叙为主,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袁隆平的高尚品质。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本文,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文字。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袁隆平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记叙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如何分析和理解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热爱劳动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热爱劳动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 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教育平台、搜索引擎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 纸质资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劳动主题的报纸杂志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劳动观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劳动者和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读作者对劳动的赞美之情。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难点、观点和劳动的意义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选择劳动模范的案例,分析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贡献,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 社会应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
5. 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解析
- “稻菽”:稻谷和豆类的总称,象征农作物和丰收。
- “千重浪”:形容稻菽随风起伏的壮观景象,寓意劳动的伟大。
- “心有一团火”:比喻内心充满热情和干劲,致力于劳动。
- 其他重点词汇、短语:如“耕耘”、“收获”、“挥汗如雨”等,形象地描绘了劳动的场景。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劳动的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本质和价值。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第4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的特点,提升媒介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通讯。

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文章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同时,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

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问 题 探 究
【思考8】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 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 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 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 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 →发现真理(收获)。
问 题 探 究
【思考2】 文章第5段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 发生饥馑,上一段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的话,有什么意义? 明确 一是说明提高粮食产量、开发超产稻米在当时是 关系民生的大事,交代了研究杂交稻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二是交代了袁隆平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不改初衷,终于 研究出优质杂交水稻动力的原因。因为祖国的普遍饥馑, 让青年袁隆平下定决心,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人民最 需要的农业科技事业中去,这表现了袁隆平高度的责任 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导入
当“杂交水稻”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 有支持,有质疑,有不屑。当“杂交水稻”真正解 决了中国人的温饱,有了“超级水稻”的称号时, 世界为之震惊。温饱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民生的根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杂交水稻发现的科学之旅— 《喜看稻菽千重浪》。
解题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 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 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 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 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问 题 探 究
【思考9】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新教材】4《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4《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杰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文体介绍在学习人物通讯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热爱劳动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热爱劳动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人物通讯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优 秀人物的精神美;赏析劳动场景,感受劳动的伟大与崇高。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经》和其他古诗词中关于劳 动的内容,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发扬工匠精神。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文本初读感知
1.识字辨形 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 (niè) 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 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 2.辨清词义 (1)敏锐 敏捷 [辨析] 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 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
(3)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辨析] 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 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不谋而合” 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 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 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1.《喜看稻菽千重浪》:文章用小标题把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介绍科学家 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 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展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介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 的先进事迹。建国初期,张秉贵被北京百货大楼破格招聘为营业 员,他服务热情,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 慢过任何一个人。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还注意研究顾客的 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用自己心中的“一团 火”温暖着每一位顾客的心,也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 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

2020版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素养目标 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2.审美目标: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

任务情境:(1)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

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就是袁隆平。

(2)他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他的塑像却矗立在北京百货大楼前。

他以“为人民效劳〞的热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技艺和“一团火〞的效劳精神。

他,就是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张秉贵。

(3)他用一生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他有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为每个少数民族至少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他留给父母、妻子以及双胞胎儿子的时间,远不及他留给学生和大山的时间长……他,就是植物学家钟扬。

喜看稻菽千重浪任务活动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表达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具体事件精神品质答案具体事件精神品质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奉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奉献任务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一)把握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1.第二局部中,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权威论断的否认:杂交无优势。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课稿01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课稿01

必修上册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课稿01《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设计:教材分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是关于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的单元,本课选取了三则人物通讯,主人公分别是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都是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写出他们的典型事迹,赞颂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课通过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语言简炼、优美;层次清晰、用词准确;描写生动、细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多层次采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风采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情分析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非常重要。

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读懂课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上仍有以下特点与挑战:一是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由初中的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二是高中语文知识难度增大,阅读任务加重,三是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语文由死记硬背更多走向思考积累、融会贯通。

核心素养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本文特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结合单元引言与单元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核心素养目标:学习三篇通讯,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优秀事迹,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

了解通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通讯的能力。

分析三位劳动者的人物形象并且学会人物通讯写作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会人物忠于祖国、奉献人民、在劳动中坚持不懈,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及生命价值、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1.深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优秀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1.识字辨形淤.泥(yū) 籼.稻(xiān) 分蘖.(niè)稻菽.(shū) 饥馑.(jǐn) 一蔸.(dōu)拟南芥.(jiè) 戛.然而止(jiá)2.辨清词义(1)敏锐敏捷[辨析]二者都是形容词,但是“敏捷”多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矫健,或者思维灵活等,如“才思敏捷”;而“敏锐”一般形容感官,比如“敏锐的嗅觉”、“敏锐的洞察力”等。

[运用]①奥运会的赛场上,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员舞步轻盈,展现了________的身姿。

②他的目光十分________,一下子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2)捍卫保卫[辨析]都有“保护、保卫”之意,但“保卫”适用范围广,“捍卫”只用于主权、领土、真理、尊严等方面。

[运用]①为了________国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诉诸武力。

②青年是革命果实的________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

(3)不约而同不谋而合[辨析]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多指具体行动相同;“不谋而合”多指观点和见解相同。

“不谋而合”在句子中作定语、宾语和补语,“不约而同”一般在句中作状语。

[运用]①新老师刚走进教室,同学们便________地鼓起掌来。

②两个同学个性不同,但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却________。

[答案](1)①敏捷②敏锐(2)①捍卫②保卫(3)①不约而同②不谋而合3.积累词语(1)稻菽:稻和菽。

菽:豆类的总称。

(2)饥馑: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

(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

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9)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10)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1.走近作者(1)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2)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

父亲去世后,林为民和母亲依然遭受监视、迫害,穷困潦倒,在台湾无法生活,几经辗转,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最终来到北京,开始了新的人生。

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3)叶雨婷:中青在线记者,活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

2019年首次参与两会报道,一件冲锋衣、一个双肩包、一套摄像设备,用眼睛记录瞬间,用镜头讲述故事。

两会让她的思维和见识得到了拓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获得大家关注。

2.探寻背景(1)《喜看稻菽千重浪》: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即将开业的北京百货大楼招聘营业员,尽管规定只招25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已经36岁的张秉贵因有“多年的经商经验”而被破格录取。

他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的时间接待顾客近400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1977年是中国结束十年文革动乱后的第一年,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工作不积极,党的权威被削弱,物资供应匮乏又致怨声载道。

1977年12月,《北京日报》发表这篇文章,宣传张秉贵的先进事迹,号召人们向张秉贵学习。

(3)《“探界者”钟扬》: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已经去世的钟扬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立心天地厚——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3.积累常识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的五大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1.《喜看稻菽千重浪》:文章用小标题把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介绍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展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光辉形象。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介绍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先进事迹。

建国初期,张秉贵被北京百货大楼破格招聘为营业员,他服务热情,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嘴,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他苦练售货技术和心算法,还注意研究顾客的不同爱好和购买动机,揣摩他们的心理,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位顾客的心,也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探界者”钟扬》: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从“少年英雄”、“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到“生命延续”,按照时间顺序,记述钟扬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他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

钟扬教授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喜看稻菽千重浪》喜看稻菽千重浪⎩⎪⎪⎨⎪⎪⎧⎭⎪⎪⎬⎪⎪⎫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饥荒年代发现杂交稻菽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开创水稻研究新纪元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杂交水稻高产又优质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引领世界绿色革命热爱科研勇于探索尊重事实志向高远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热心服务顾客⎩⎪⎨⎪⎧⎭⎪⎬⎪⎫帮女顾客哄孩子让赶车的人先买耐心对发火的人细心帮人选糕点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刻苦钻研业务⎩⎪⎨⎪⎧ 熟悉商品知识工作全力以赴受到众人尊敬赞扬3.《“探界者”钟扬》“探界者”钟扬⎩⎪⎨⎪⎧ “英雄”少年——聪明智慧、雷厉风行种子达人——冒险收集、造福苍生科学队长——传播科学、乐于育人“接盘”导师——责任担当、关爱学生生命延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标题是文章的精华和灵魂所在,“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对于文章成功的重要性。

结合全文内容,请分析三篇文章标题的妙处。

[答案] (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正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比喻,以“一团火”比喻张秉贵对待顾客和工作的态度,他热情服务顾客、努力钻研业务,他发出的光和热让大家感到温暖。

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

(3)《“探界者”钟扬》:“探界者”本来是一种新型汽车的名字,用在这里喻钟扬努力探索自己生命的边界,追求生命的高度和广度,赞扬钟扬在青藏高原艰难跋涉16年,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2.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阅读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答案]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有大量的数字,请找出来,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

[答案]文章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大量运用数字,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这几组数字记录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亩产量、增产情况等,并与一般水稻做对比,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也体现了通讯报道的真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