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高校红色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赣南师范大学红色班级“伯坚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第17期总第569期
No.17,2022
Sum
No.569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赣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之一,如何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传承红色文化血脉,发挥其育人功能,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将红色资源运用于红色班级的建设实践,探索出一系列较为有效的高校红色班级建设举措,这对塑造优良的班风班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功能。
1红色资源在高校红色班级建设中的应用功能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百年艰苦奋斗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赣南这片神圣而沧桑的红土地上,孕育出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创建“红色班级”,使红色资源成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赣南师范大学“红色班级”的命名与建设活动,是实施和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
将红色资源及其丰富内涵融入班级建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文化、中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等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红色班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红色班级”开展“红色文化有形化”建设和“红色内涵”建设,将红色资源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红色班级”价值体系,不断
红色资源在高校红色班级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赣南师范大学红色班级“伯坚班”为例
李坊贞叶东鼐钟海山吴玲琴
(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遗留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资源。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红色班级建设,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使大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
本课题组多年来将
红色资源积极运用于红色班级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育教育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
成效。
关键词:红色资源;精神财富;红色班级建设;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2022.17.006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视角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作者简介:李坊贞(1966—),女,赣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育人与高校院系党建工作;叶东鼐(1989—),男,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钟海山(1965—),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吴玲琴(1993—),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18
教育管理
促进“红色班级”育人特色的打造和形成。
2“伯坚班”的由来及其建设宗旨
2.1“伯坚班”的由来
赣南师范大学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先后命名了一批“红色班级”,以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工作。
在第三批红色班级命名建设中,化学化工学院申请了以刘伯坚烈士命名的“红色班级”——“伯坚班”。
刘伯坚是在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苏区开展游击战争、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的革命烈士。
2009年,刘伯坚同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双百”优秀共产党员。
毛泽东主席高度评价刘伯坚烈士,1938年在其碑文题词:“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
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1]“伯坚班”自成
立以来,化学化工学院不断将刘伯坚同志的革命事迹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到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刘伯坚的革命事迹宣传教育已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和载体。
2.2“伯坚班”的建设宗旨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基层单位,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强大的集体教育力量。
在制订“伯坚班”教育方案时,明确“伯坚班”作为“红色班级”的建设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理论素养、道德品行、意志品格、责任担当”5个核心要素。
通过不断强化“红色班级”的红色文化体验、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养成、革命精神励志、社会实践锻炼等建设,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造学院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引导学院各专业各班级在正确的道路上建设与发展。
3红色资源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的举措
3.1建立红色资源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的领导机制
围绕“推进红色基因传承”重要要求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立足学院学科实际,制订《化学化工学院“伯坚班”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具有学院和专业特色、符合学生思想及专业成长的“伯坚班”建设机制。
(1)成立“伯坚班”建设领导小组,推动“伯坚
班”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学院学工办、团委、学生会等人员组成,配备辅导员和班主任,统筹“伯坚班”的日常教育及管理。
成立“伯坚班”党支部和团支部,公开竞聘成立红色班级班委会、团支部,配齐配强班干部队伍,实行“轮值管理”。
(2)打造“伯坚班”文化阵地,营造红色育人氛围。
创设条件,设立“伯坚班”专用教室,用于展示刘伯坚的革命事迹。
打造苏区精神文化墙和班级活动园地,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每年拨出一定活动经费用于“伯坚班”建设及实践活动;在每年“伯坚班”的“开班”专题上介绍刘伯坚的革命事迹,朗诵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下的《带镣行》和狱中家书等;清明前后,组织学生到江西大余祭奠刘伯坚烈士。
庄重的开班仪式及祭奠活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刘伯坚烈士“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共产党人深厚家国情怀,获得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
(3)以红色资源引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搭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
“三全育人”工作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育人工作的总抓手。
“三全育人”工作的关键在“育”,重点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红色文化育人[2]。
学院将刘伯坚烈士的革命事迹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融入学院师德师风建设、融入高素质青年教师培养,打造学院红色育人工作体系。
学院教师党支部与“伯坚班”同学一起参加祭奠刘伯坚烈士的活动,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共同朗诵刘伯坚烈士的狱中家书等,将刘伯坚烈士深厚的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科研创新指导、融入专业班级建设,在学院营造了全体教师参与红色文化育人的工作机制。
学院有一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和一批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志愿服务,涌现出“江西省最美老师”“江西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优秀教师,学院教风、学风、班风优良,在学校各项管理考核中名列前茅。
3.2营造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红色资源的文化氛围
不断强化“红色班级”的红色文化体验、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养成、革命精神励志、社会实践锻炼等建设实践探索,营造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红色资源的氛围。
19
“伯坚班”作为赣南师范大学第三批“红色班级”之一,不仅要传承刘伯坚的光荣事迹,更要秉承赣南苏区精神和学校“精气神”文化[3]。
“伯坚班”通过抓红色文化引领、红色文化熏陶、红色文化锤炼等,强化学生的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养成和革命精神励志,提升政治引领力。
(1)开展红色思想引领。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政治学习等,围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积极开展“诵读红色家书”“传先烈遗志”“树坚定信念”等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团日活动,“重温百年党史,牢记初心使命”主题党史知识竞赛,以及“党史百年天天读”等红色文化活动,激励学生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不断增强红色思想的主导力,努力使学习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弘扬苏区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政治建设成效。
(2)感受红色文化熏陶。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伯坚班”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开展以慰问老党员、聆听红色故事、参观革命旧居旧址为主要内容的“筑梦”红色足迹寻访活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
如到于都长征第一渡、大余南方三年游击战纪念馆、兴国模范县等地体验学习,让学生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辛,领悟苏区优良革命传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和理想信念教育。
(3)实践红色品格锤炼。
将“三下乡”与红色文化活动相结合,收集刘伯坚烈士故事,收集中央苏区时期与化学类学科相关的故事等,进一步强化对“伯坚班”学生的红色熏陶,使学生了解学科在艰苦革命岁月里的重大发展和贡献,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其学习动力,引导带动学院其他学生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具有苏区精神特质的合格人才。
3.3加强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红色资源的服务和管理
(1)加强活动管理,发扬红色传统。
按照“伯坚班”建设方案要求,学生每年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少于60小时。
“伯坚班”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用科普传递知识,用热情温暖童心”天使儿童村科普活动、“温暖冬月行,情系敬老院”志愿活动、“情系雷锋活动,爱洒三月明湖”学雷锋活动等。
特别是“伯坚班”长期坚持为赣州市湖边镇涌泉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受敬老院老人的欢迎,先后被评为“全省学习雷锋
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省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赣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伯坚班”成员积极投身家乡疫情防控第一线,协助村委会、社区做好疫情排查防控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的“急难险重新”工作中争先创优,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一批优秀同学,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表扬。
志愿服务活动塑造了学生优秀的品格和奉献精神,也塑造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
(2)拓展过程管理,赓续红色基因。
“伯坚班”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班级考核相结合,通过集中理论培训、网络自主学习、理论交流与研讨、行为养成考核、红色体验、学习竞赛、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通过定性和学分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完成红色班级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建设、革命精神励志、红色文化体验、社会实践锻炼等学习内容,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具有思想性、文化性、群众性的活动,使学生全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实现红色文化全程育人。
3.4优化在“红色班级”建设中应用红色资源的激励考核机制
(1)强化班级目标建设,塑造班级与专业的红色底蕴。
每年开班初,“伯坚班”围绕思想政治引领、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班级建设目标突破、班级发展等问题开展研讨,拟定班级建设年度发展目标;学期结束时,围绕“伯坚班”的红色文化体验、理论专题教育、思想道德养成、革命精神励志、社会实践锻炼”等建设,总结日常工作,评价班级的发展,分享班级红色建设成果等。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在“伯坚班”中发展了大批党员,“伯坚班”学生在学习、生活、各项班级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化学化工学院各项学生工作走在学校前列。
(2)强化班级自主管理,培养“红色传人”。
“伯坚班”在各专业中吸引优秀学生进入班级,以制度规范学风、以考核促进学风,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伯坚班”班风考核办法,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信念坚定、作风扎实、专业过硬、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等精神特质的优秀“红色传人”。
(3)强化班级特色发展,引领学生专业创新。
以特色文化促进班级建设,
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
教育管理20
教育管理
展需求,注重理论实践活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活动,例如环保志愿活动、中小学科普志愿活动;注重红色班级建设基本要求和学科专业同步要求建设目标,打造有特色的“书香班级”,开展化学科技周活动和实验创新活动,要求相关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升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伯坚班”学生报考研究生比例高、录取率高,涌现出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4结语
将红色资源融入“伯坚班”建设的实践探索,已将刘伯坚烈士的家国情怀及苏区精神传承逐渐内化为每位学生的自觉意识,外显为追随革命先辈、勇担时代使命的行动自觉,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伯坚班”已成长为红色特质鲜明、优良学风凸显、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强烈组织纪律性、思想凝聚力、专业竞争力的优秀班集体,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带动的引领作用。
“伯坚班”建设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赣南师范大学文明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
学院将秉承红色资源育人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加强“红色班级”的内涵建设,提炼“伯坚班”特有的做示范、勇争先、敢于和善于担负时代使命的精神文化特质。
同时,进一步完善红色资源育人的考核选拔机制,使“伯坚班”真正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要求,帮助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的磁力场功能。
参考文献
[1]江瑞晋.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刘伯坚给妻子王叔振的最后一封家书[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2-15
(7).
[2]蒋昌忠.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N].人民日报,2021-03-23(9).[3]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解读赣南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的“红色密码”[N].江西日报,2020-05-26(7).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
sities:
Taking the Red Class “Bojian Class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Fangzhen,YE Dongnai,ZHONG Haishan,WU Lingqin
Abstract:Red resources are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left by the revolutionary ancestors,and are impor⁃t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and values,and aspire to become new talents for the era with ideals,beliefs,responsibilities,and achievements.Over the years,the research group has actively used red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lasses,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explorations for talent cultivation,having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red resources;spiritual wealth;construction of red classes;new talents for the era
编辑:李前锋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