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20070401
二绛州大鼓的制作
我们既然研究乐器就不得不涉及乐器的制作,鼓乐团在绛州鼓堆村有自己专门的鼓厂,并雇佣了五六个制鼓的师傅,长期负责团里对鼓的需求和鼓的维修,以及一些专业团体的需求。
鼓厂大院
绛州大鼓选用椿木制作,每立方的椿木市场价为一千多元。
具体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制鼓:
首先是要打一个骨架,将选好的木料拉成木板,再刨成带一定弧度的坯料,坯料要放在烤箱里烤七八天,然后拿出来放置两天后再继续烤七八天才能烤干。
制鼓用的椿木
刚拉好的木板
刨坯料
烘烤坯料的烤箱
将烤干的坯料装在骨架上,最后一块坯料是制鼓的关键,它决定了鼓的定型。
鼓身必须密实,不能漏气,这对鼓的音色有着极大的影响。
拼装完鼓身后要用铁丝固定,然后刨光,最后再装上鼓环,这样鼓腔就做好了。
准备上架的最后一块坯料
用铁圈固定鼓腔
(2)皮作:
①选皮:牛皮的选择是非常苛刻的,所选的牛皮必须是完好无损的,哪怕是
牛皮上有一丁点几的刮伤或划痕也将不能再用作鼓皮,因此从选皮到皮作的整个过程,这一点都是要非常注意的。
剥下的牛皮要先刮毛、去脂肪,收拾干净以便接下来的操作。
②泡皮:在南方,如邵家渡制鼓时是将选好的牛皮泡在河里,在山西新绛,
因为缺水,牛皮是闷在大水锅里的。
牛皮一定要充分浸泡,使其反潮、有弹性,才可以继续下面的步骤。
在牛皮浸泡充分之后,将湿皮直接拎出放在鼓腔上,进行刨皮。
闷牛皮的大水锅
⑧刨皮:刨皮要从磨刀开始,刀口要锋利且程度均匀,因为刨皮后的牛皮必
须是薄且均匀的,因此在整个刨皮过程中需十分地小心。
牛皮要刨到4-_5哪的薄度,因为无法用工具衡量,所以厚薄程度只能用眼观察,这也是见制鼓
人功力的地方.刨皮要刨无毛的那一面,有毛的那面只需脱毛即可.鼓面必须由一整张牛皮制成,牛皮有多大,鼓就作多大,因此大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制作过程中也是要先选定皮再根据皮的大小做鼓腔。
刨好的牛皮
④拉皮:皮刨好后就要拉牛皮了。
在牛皮的四周打眼,然后以S型的方式将粗绳穿入其中,穿完之后将牛皮蒙在鼓身身上,以前四周用木棍和租绳固定,将皮拉紧,这时需注意的是四周用力的力度必须相同。
现在一般用千斤顶来做这个步骤,以保证四周力度的统一。
制鼓人用木棒或棍敲打鼓皮,有时甚至站在鼓上来观察皮是否拉紧。
用千斤顶拉鼓皮
(3)调音:
从鼓边到鼓心的音高是不同的,又因为鼓面和牛皮的不同,所以每个鼓的音色也都不同.此时,制鼓人又成了调音师,他们不断地敲打着鼓,集中注意地仔细听辨每一个声音。
争取把最好的声音留下来。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声音、音高、音色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每个都有自己的音响特点,因此就有“一人一鼓,千人千鼓”的说法。
调音结束之后,还要用铜钉固定牛皮,现在为了节省开支,团里就用铁钉来代替,铜钉的价格是每只三元,而铁钉每个只要两三毛即可。
这里的铜钉在鼓上除了起到固定牛皮的作用之外,还有装饰的作用。
打完铜钉,将剩余的牛皮割去,再装上一些如鼓环之类的装饰物,最后刷漆,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代替铜钉的铁钉
在绛州鼓乐团的制鼓史上有几件令他们自豪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自豪的事,一个就是他们制作的中华第一鼓,也就是他们演出中常用到的。
帅鼓”,它的直径达到二点六米、高一点八米、重一千公斤。
另一个则是在1997年8月与马来西亚工匠联手打造的世界最大鼓,它打破了“健力士世界记录大全”中世界第一大鼓的记录,创造了鼓身长3.975公尺、鼓皮直径长3.1公尺、身高2.1公尺的新记录o。
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鼓1
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鼓2
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鼓3
2007年大年初九的清晨.大气中的粉尘象下了大霉.即使天气情嚣兔好.也只麓见到阳光.却I不见太阳。
(照片束经建理)
3遗忘的过去流失的鼓乐
石鼓神泓毁了,泉水干涸了,人们为了感谢上苍赐予的水所举行的祭祀活动也已不再,庙会除了祭祀功能外的集会、购物功能也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新绛县,沿街都是一字排开的商店、饭馆、发廊、修车铺、旅馆和小摊贩,有些饭馆的门前人们还排起了等候的队伍,龙兴寺前的广场上也是各种各样的游艺摊位,有打枪射击的、套圈圈的、还有鲜榨甘蔗汁的……俨然一副市井膜样。
新绎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庙会对于人们的休闲、购物、娱乐已经不象从前那样重要了。
至于那个让人怀念的传说如今也只是老人讲给年轻人听的故事,当一些中年人还能向笔者转述这个传说的时候,镇上和村里的孩子被问及石鼓神泓、鼓水和庙会时,回答你的大多是“听说过”、。
不太清楚”或者干脆就是“不知道”。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文化的丢失,随之而来的是其相关文化的萎缩。
现在,我们只能在《新绛文史资料》中获悉庙会鼓乐的情况。
在一个叫王吉祥20老人的口述记录里有这样一段话:
娘娘庙每年四欠庙会,惟有清明庙会接送娘娘特别热闹,农具、杂货、京货,应有尽有,叫卖之声,远闻数里,引鼓水灌溉收益的有东八庄十三村、西七庄、南五庄二十五村,东八庄轮换接神,白村接娘娘时最为热闹,神架之前有穿箱锣鼓队,青年踩高跷,幼童摇杆子,笄女骑竹马扮演社火,抬阁更为精彩,由四个壮大汉子扛着抬着,约有一丈多高,扮演各种戏剧节目,危悬空际。
真是车鼓花鼓叮叮咚咚,摇摇闪阀,队伍足有三里之长.……我十七岁对看过白村接娘娘的
亚、韩国和香港澳门等地。
这使得这些农村的女孩子们着实大开了眼界,无庸质疑,她们的出访是被人羡慕的。
老鼓手史红星说她觉得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都很漂亮,但最喜欢的还是丹麦,“观众特别热情,看完演出,都是连拍手带跺脚的。
”
在演出的过程中她们也与各国的民间文化表演者相互交流,不仅宏扬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了解了自己身边以外的不同文化。
我们可以想象这对她们的影响会有多深远,而且她们的成功出访对鼓乐团以后的招生工作来说无疑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在上海的打鼓生活
打鼓毕竟不同于其他,除了有和其他艺术一样的技术技巧外,打鼓还是个体力活,需要长期的技能和体能的训练,那么这些农村姑娘能行吗?要说体能,她们虽然在农村长大,比城市里的孩子们能吃苦,但是她们能否象农村小伙子一样去驾御那些硕大的鼓,这着实令人担忧。
要说技能.面对长期枯燥的训练,这些年轻好动的心又如何能够安于乏味?她们演出访问了那么多的地方,引来了那么多乡亲的羡慕和嫉妒,现在她们又移民到了上海,在舞台上拥有光辉形象的她们,作为胜利街里的外来妹,她们在上海的打鼓生活却是十分的艰辛。
(1)严格的作息、良好的学风
鼓乐团有比较严格的作息时间:早晨6点起床,6点30分练功,7点30分早餐,早餐过后上午下午都排满了训练,到了晚上又是理论课,主要是乐理、视唱练耳、器乐演奏等非鼓乐课程,这些理论课程和业务课都由老团员教授。
学员班的学生还有语文课和英语课,由聘请来的南翔镇上的中学老师教授,毕业后成绩合格可获得中专文凭。
所有课程上完后,大约到晚上十点,鼓乐团的灯才熄灭。
团员们都十分自觉地遵守制度,从每天清晨的晨练到晚上的理论课、文化课,从无缺席和迟到的。
敲裂的树干,层层外翻的树皮,她们“把杆训练”用的树杆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种严格的作息制度和风气从建团延续至今,现在又从新绎被带到了上海。
说到这里,王团长感到有些遗憾,由于近来招的几批学员的生源来源就不太好,因此这些学员的求知欲不太强,不象以前的老团员对于这学鼓的机会都很珍惜,学习训练都很刻苦.
虽然王团长对现在的小学员不是很满意,认为她们没有老学员能吃苦。
不过当天色已近黄昏时,我们还是看到了一名小学员在昏暗的排练教室里独自练习。
(2)较少的外界接触
个素碍竟二
2007年大年初八,刚坐完月子的许变红回到了娘家。
许变红刚满月的女儿,躺在姥姥家的火炕上。
女鼓手:史红星
老鼓手史红星是团里招来的第一批女鼓手,三十多岁的她早己为人妻母,同大多数女鼓手一样,婚姻最终还是成了她打鼓生涯的终结点,虽然在刚生了儿子之后,丈夫和家里人都支持她的打鼓事业,婆婆还帮着她带孩子,但后来随着鼓乐团移民上海后,夫妻间的长期分居引来了亲戚、朋友包括邻里间的很多闲话。
是继续两地分居生活,还是回家乡,回去又去做什么,接着做主妇吗?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鼓不是白费了?这些问题史红星已经想过无数次了,与此同时,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又每天折磨着她,毕竟漂泊的打鼓生活不能过一辈子。
后来,丈夫来到上海打工,在嘉定的南翔镇上租了房,史红星也随即离开了鼓乐团,结束了她的打鼓生涯,象其他女人一样,在家里操持家务、带孩子,成为了许多外
来务工人员家庭的一分子。
张阿娜和她的新婚丈夫史新刚
采访中的娜子
自从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它就被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生活。
与城市里人相比,这些女鼓手是较为封闭的,而与那些仍然呆在农村还未曾出过家门的女孩子相比,她们的眼界要开阔得多。
虽然在上海一直过着“漂浮”的生活,但走南闯北的经历已经使她们头脑中的某些东西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也使她们产生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想法。
从满足现状到感觉自己的文化水平较低,从渴望接受进一步教育,到逐步达成自己的愿望。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的打鼓生活对女鼓手们产生的不同影响,她们的人生或因打鼓而改变,或因打鼓而丰富多彩。
@绛州女子鼓乐团与西方女子乐团30的比较
正如一位音乐理论家所说,每一个学科都具有比较性,其实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比较的一种形式,就好象当我们提起蔚蓝色的天空时,实际上我们是在拿它与灰色、紫色的天空相比较。
同样,当我开始关注绛州女子鼓乐团的时候,也不免要拿它与同类乐团作比较。
从比较中进一步了街绛州女子鼓乐团在上海的生存
一本节有关西方女子乐团的资料均参照SearchingforDatashoutEUml瑚nLadUe·sO州k蛐骶坩70.19绷MargaretMyetrs,关于欧洲女子乐团研究的资料,1870-1950文章刊MUS/CANDGENDER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URBANAANDCHICAG02000何弦译
30
更好地表现绎州鼓乐原本的气势,她们所要花的气力就更大了.日常的排练也极其枯燥,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早晨6点30分的晨练到晚上的乐理课,她们的时间被填得满满的。
不演出的时候,她们的排练也从来没有懈怠过,日复一日的排练很少有休息日。
至于女鼓手们的日常生活较之与西方女乐手来说就不那么稳定了,因为打鼓生活,她们终年漂泊在外,与亲人相聚的时日甚少,尽管再怎么喜欢上海,思乡情节在她们中还是是普遍存在的。
可见,绎州女子鼓乐团与西方女子乐团,不论从乐团的兴起与衰败、乐队形式、乐手来源、教育背景、教育形式、音乐地位及女子乐团的社会地位等种种方面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相同与不同。
但是,值得关注的还是绎州女鼓手通过打鼓走出了村子,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这是任何一支西方女子乐团所不可比拟的,虽然同是为生存要自负盈亏的乐团,不同于西方女子乐团的自生自灭,绛州女子鼓乐团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为绛州鼓乐这一拥有深厚文化积淀,极富地方特色和代表民族精神的乐种的发展和宏扬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与我国政府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同,当西方女子乐团早已销声匿迹的时候,中国山西的绛州女子鼓乐团将作为绛州鼓乐的全新承载者而蓬勃发展。
⑩演出实录及媒体反响
一绛州鼓乐在山西
2006年9月20日,绎州鼓乐团参加了在晋城举行的山西省第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
艺术节展现了山西多姿多彩的鼓乐文化,参加演出的有上党八音会擂台开幕、晋南的威风锣鼓、新绛的绎州鼓乐、翼城花鼓、稷山高台花鼓、浮山架子鼓等等。
大气磅礴,威震四海的绛州鼓乐以其独特的鼓风再一次博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有些情不自禁的观众更是站起来鼓掌。
在艺术节上,有关领导还宣布了此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的获奖名单,由王秦安编导、运城市文化局选送的《黄河船夫》榜上有名。
绎州鼓乐团的鼓手们正在表演获奖曲目‘黄河船夫》
∞演出节目单祥见附录四
因为同前面一样,这次演出也是广场演出,所以演出前的准备工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节目的演出顺序和参演人员如下:
杨门女将:来林林、管香云等八个女鼓手
黄河船夫:全体男团员等八个女鼓手
滚核桃:卫朝华等八个女鼓手
秋风赋:八个女鼓手
老鼠娶亲:张国宏、赵稳平、史俊胜、曹英杰等七人
服装方面男鼓手在《老鼠娶亲》这个节目时需要更换民国时期的黑色高帽、褂子、戴上黑色框架的眼镜,胸前还要绑上一个红缎做的大红花。
其他节目的装束同前。
女鼓手的服装除了‘杨门女将》中要穿戴上京剧中的全套行头外,其他节目的服装也同前面在山西表演时的一样,穿蓝色印花布袄,梳两个高高的麻花牛角辫。
此次参演的一共是十六名女鼓手和全体男团员。
八名女鼓手专演《杨门女将》,其余八名表演令两首曲目。
不需更换服装(因为场地不便)。
部分表演《老鼠娶亲》的男鼓手在节目中需要更换服装,因此鼓乐团特地在其间安排了两档女鼓手的节目,给男演员换服装以充分的时间。
在编排的节目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女鼓手的节目明显较多。
这也反映了上海观众的审美情趣。
在每一个节目演出结束后,上海观众的掌声一次比一次热烈,演出后,很多游客表示,只有在真正观看了绛州鼓乐的表演才知道什么是“天下第一鼓”,才感受到了真正的黄土地的博大胸襟和浑厚底蕴。
一个中学生在采访中非常简洁的回答道“很喜庆,但也很震撼。
”
三媒体反响
自绛州鼓乐团移民上海之后,随着其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见报率和媒体报道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2006年到现在每一次重大演出之后,各大媒体都会争相报道,下面是笔者对绛州鼓乐团在2006年间在各地的见报及报刊种类的归纳和分类。
∞常演曲目的音乐本体分析‘滚核桃》
‘滚核桃》是绎州鼓乐中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部代表作品,该曲是山西绛州鼓乐团建团初期创作的,在综合了各个村的一些鼓乐特点之后,经过团里的集体讨论,再由王宝灿、郝世勋34执笔完成。
虽然鼓乐团移民上海后使用的还是这个乐谱,并且在音乐本体方面,如。
节奏、速度、声部等的编捧和技法上都没有发
34王宝灿蕞山西省歌舞刷院。
打击乐专家。
现已退休lmlttab愿绛朋鼓乐团团员.瑰为新绛县文化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