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间壁翻转座椅技术方案强度计算
座椅简单介绍
![座椅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3fd14c05fbfc77da269b11e.png)
带杯托中间扶手
40/60分体靠背
• •
折叠式靠背 管板靠背骨架
•
• •
40%靠背骨架 50%靠背骨架
高位锁扣
中间扶手 钢丝座垫骨架
60%靠背骨架
座垫钢丝骨架.
带DVD显示屏头枕
电动头枕
座椅骨架技术要求
(1)、焊缝应平整、光滑,不允许有漏焊、偏焊、脱焊、 虚焊、烧穿、气孔、裂纹、夹杂等缺陷,飞溅应清除。 (2)、焊缝的数量、位置和尺寸,应符合产品图样和工 艺文件的规定。 (3)、焊透深度及熔池质量,钢板(或钢管管壁)厚度 大于2.5mm时,焊透深度应大于或等于1mm。钢板(或 钢管管壁)厚度小于或等于2.5mm时,焊透深度应大于 或等于1/3钢板(或钢管管壁)厚度。不允许有气孔、 夹渣、裂纹。 (4)、表面保护:漆膜表面应平整、光滑、均匀,无流 挂、花斑、白斑、小孔、裂纹、磕碰伤等缺陷。
加热垫
电动两向滑 道
4、功能与误用要求 4. 1 座椅总成靠背调节功能,在靠背旋转角度设计范围内, 调角器手轮上的调节力矩为(0.55-2.4)N· m。 4. 2 高度调节功能,75kg载荷时手柄操作力(作用点位于 手柄中心)不大于70N。 4..3 纵向调节功能,手柄操作力不大于70N,60kg载荷时 纵向调节力不大于260N。 4. 4 头枕上下调节功能,操作力为(50-90)N。 4. 5 头枕旋转调节功能,扭矩为(5-8)N· m。 4. 6 高度调节手柄误用要求 当高度调节手柄上沿操作方向加载±400N的试验力以后, 不允许有仍然存在着的裂纹和变形发生。 4. 7 后靠解锁力不大于50N。 4. 8 后座抬起力不大于100N。
6、 疲劳与耐久性 6.1 靠背调节疲劳试验 试验后靠背调节必须轻便灵活和均匀的,并满足操作力矩要求。 6.2 纵向调节疲劳试验 试验后应满足功能要求,座椅可以均匀地进行调节,而没有明显可觉察到的不平 整情况。 6.3 高度调节疲劳试验 试验后应满足功能要求;座椅可以均匀地进行调节,而没有明显可觉察到的不平 整情况;高度调节手柄应无明显的偏转(移)发生。 6.4 靠背骨架总成耐久性 试验后调角器与靠背骨架应无损坏。 6.5 前座垫骨架疲劳试验 前座垫骨架按试验规定在200000次循环周期内无裂纹。 6.6 后座椅耐久性能要求 耐久性试验后,不允许有任何断裂和组成元件的脱离。 6.7 骨架结构——20000次循环耐久性试验 6.8 中间扶手固定点耐久性 此试验目的是检验操作使用时扶手骨架组成件及固定件的可靠性。 ——在300N和250N试验后,弹性变形不应超过15毫米,永久变形不应超过5毫米。 ——在400N和300N试验后,不应出现断裂。
家用座椅旋转改装方案
![家用座椅旋转改装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aa80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2.png)
家用座椅旋转改装方案1. 引言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舒适和便捷性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家居生活中,家用座椅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家具之一。
然而,由于传统家用座椅的设计限制,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需要改变自己的姿势或者移动整个座椅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因此,本文将讨论一种家用座椅旋转改装方案,旨在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座椅使用体验。
2. 方案介绍本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固定座椅改装为可旋转的座椅。
通过座椅的旋转功能,使用者可以轻松地改变自己的面向,无需移动整个座椅,从而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2.1 原理本方案的改装原理是在座椅的底部安装旋转装置。
该旋转装置由轴承、操纵杆和连接板组成。
使用者可以通过操纵杆控制轴承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座椅的旋转。
2.2 实施步骤以下是实施本方案的具体步骤:1.将座椅固定在工作台上,确保座椅稳定。
2.使用工具将座椅底部覆盖物拆除,暴露出底座。
3.根据座椅底座的形状和尺寸,制作连接板。
连接板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4.在连接板上安装轴承,确保轴承能够顺畅地旋转。
5.将连接板安装在座椅底座上,使用螺丝紧固连接板和底座。
6.安装操纵杆,确保操纵杆与轴承连接紧密,能够准确地控制旋转角度。
7.对底座进行测试,确保旋转装置的正常运行。
3. 实施材料为了实施本方案,以下是所需的材料清单:•座椅•旋转装置(包括轴承、操纵杆和连接板)•工具(如螺丝刀、钳子等)•螺丝和螺母4. 实施注意事项在实施本方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座椅底部结构可能会因不同品牌和型号而有所差异,实施前要先了解座椅的结构。
•制作连接板时,要确保其形状和尺寸与座椅底座相匹配,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
•座椅旋转后可能会对使用者的平衡感产生影响,使用者要适应并注意安全。
•在实施过程中,要小心操作工具,以避免意外受伤。
5. 结论通过对家用座椅的旋转改装,使用者可以更加方便地改变自己的面向,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座椅强度仿真报告
![座椅强度仿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9d07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d.png)
座椅强度仿真报告引言座椅在汽车、飞机和办公场所等各个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
座椅的强度是保证舒适和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验证座椅的强度,可以使用仿真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本报告将介绍座椅强度仿真的过程和结果。
仿真流程1. 建立座椅模型首先,根据座椅的设计图纸和尺寸要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中建立座椅的三维模型。
模型应包括座椅的主要组件,如座椅座面、靠背、扶手等。
2. 材料属性设定根据材料的力学性质,为座椅模型中的各个部件设定合适的材料属性。
常用的材料属性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等。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模拟座椅的各个部件。
3. 加载和约束条件设定根据座椅的使用条件和工作环境,设定仿真中的加载和约束条件。
加载条件可以是座椅上的荷载或者外部施加的力。
约束条件可以是座椅与地面的接触、座椅的固定等。
这些条件对于座椅的强度分析至关重要。
4. 网格划分在进行仿真之前,需要对座椅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通过将座椅模型划分为小块的单元,可以将复杂的座椅结构转化为有限元分析中的简单网格结构。
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量并提高仿真的计算效率。
5. 强度分析根据加载和约束条件,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座椅的强度分析。
有限元方法是一种常用的仿真技术,通过离散化和逼近的方式得出座椅结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观察不同部位的应力和变形情况,以评估座椅的强度和可靠性。
6. 结果评估通过分析结果,评估座椅的强度性能。
根据预设的设计指标和标准,判断座椅结构是否满足强度要求。
如果结果显示座椅的强度不足,可以进行优化设计或调整材料属性等方式改善座椅的强度性能。
仿真结果根据以上仿真流程,进行了座椅强度仿真。
以下是仿真结果的主要内容:1. 应力分布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座椅各个部件的应力分布情况。
例如,座椅座面和靠背的应力分布图可以显示出座椅在不同部位的应力水平。
根据应力分布图,可以判断哪些地方可能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
座椅设计规范3-3.
![座椅设计规范3-3.](https://img.taocdn.com/s3/m/48ec7a2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7.png)
座椅设计规范3-3.汽车座椅设计规范⼀、范围本标准按国家标准、⾏业标准及⽣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3.1 座椅 seat供⼀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个座位。
3.2 固定装置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上受影响的部件。
3.3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位置的装置。
3.5 头枕 head restraint⽤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后移,以减轻在发⽣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的通过三维⼈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机⼯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的分析报告。
2)⼈体乘坐时,最⼤布置⼈体与⾻架(硬物)间距≥30mm。
3)选⽤⾼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3.4要求。
4)选⽤优质复合⾯料,⾯料与泡沫采⽤⽕焰复合⽅式,提⾼⾯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机⼯程相关法规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的尖⾓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部分。
城轨车辆中翻转式座椅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城轨车辆中翻转式座椅的力学性能试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9154f704a1b0717fd5dd83.png)
加强软硬件建设 。此外 , 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 , 在
室 业务 ,0 1 1) 2 1 , . (o
・
今后还会遇到更多 的新 情况 、 问题 , 新 需要我们直 面 问题 , 努力学习 、 断探索 , 不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地适应 现代科研 单位 快速 发展对 科技 档案 的需
[] 5刘新喻. 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J. 青海师范大学学
说 明座椅面适用的材 料及 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 耐
翻转机构 的疲劳 寿命 要求承受 l 5万次循环 沙袋冲击试验前后座椅面表面无裂纹 、 变形 , 符合
测 试后 功 能不 丧失 。为 此 , 作 专用 疲劳 试验 装置 试 验 要求 ;静 载试 验 试 验前 后 各 测试 点 相差 不 大 制 如 图 6所示 。该 装 置 由气 泵 、 缸 、 气 连杆机 构 、 计数 于 l m, m 满足强度要 求 ; 经过 l 5万次 翻转疲劳试
广西民族 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j 09(1. , 0, ) 2 s
使档案管理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 ( 上接第 2 页 ) 4 资源共享 的基础上 , 未来 的档案信 求 , 息资源服务将为科研生产提供更加快捷 、 方便 、 准
确 的信息服务。
[ 考文献 ] 参
三、 结
语
[] 1 王传 宇. 科技档 案管理 学[ . 京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 M] 北
报( 自然科 学版 ) 00() , 1, . 2 3
社 .0 9 20 .
总之 , 抓好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工作 , 切实管好 [] . 2宋敏 加强科技档案管理 的几点认识 [ . J 电动工具,01 ] 21,
用好科技档案 ,不仅仅是档案管理人员 的重要责
倾翻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等效台车试验方法
![倾翻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等效台车试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a9529f952ea551811a68787.png)
∗ 收稿日期:2019-10-12
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ꎬ又对该车型的上部结构强
强度的优化设计 [2-3] 、生存空间的评价方法 [4-5] 以及
倾翻时车内乘员损伤 [6-7] ꎬ对于车内的座椅及其车辆
固定件强度考核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ꎮ 笔者基于
LS - DYNA [8] 对某型客车倾翻试验进行仿真分析ꎬ通
过对比座椅与车身连接处网格应力分布的相似度ꎬ设
在座椅横向倾斜状态下进行台车试验时其倾斜角度对于其侧挂应力分布的影响ꎬ并利用相关系数找出了最接近客车
倾翻试验应力分布的倾斜角度ꎮ 最终总结出了能够有效反映客车倾翻时其上的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等效台车
试验方法ꎮ
关键词:客车ꎻ客车座椅ꎻ客车倾翻ꎻ固定件ꎻ强度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414(2020)01-0033-04
椅与车辆固定件不应失效的要求ꎮ 大量的试验数据
因此ꎬ需要设计一种低成本的等效试验方法对倾翻时
表明ꎬ在倾翻过程中有关座椅与车辆固定件的失效方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进行考核ꎮ 此前对
式主要是倾翻外侧座椅的车辆固定件失效ꎬ座椅本身
于客车倾翻ꎬ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车上部结构
以及倾翻内侧座椅不会失效ꎬ如图 1 所示ꎮ 所以此文
Research on an Equivalent Sled Test Method for Strength of Seats and Their
Anchorages of Bus Under Rollover Test
XU Hai -lan 1 ꎬ ZHANG Guo -qing 1 ꎬ PENG Shuang -lian 2
bus under the rollover testꎬ the FEA simulation method is used to create the FEA model of a bus rollover test in this article. In ̄
一种汽车座椅翻转测试装置[发明专利]
![一种汽车座椅翻转测试装置[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ed721ee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9.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828205.4(22)申请日 2020.08.18(71)申请人 盐城同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凤凰居委会1幢(72)发明人 刘丽丽 (74)专利代理机构 盐城盈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28代理人 朱海燕(51)Int.Cl.G01M 17/007(2006.01)G01M 99/00(2011.01)(54)发明名称一种汽车座椅翻转测试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的属于汽车座椅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座椅翻转测试装置,包括基座、测试装置、支撑座与固定板,液压装置左侧连接有压力检测传感器,压力检测传感器左侧连接有支架,支架底部通过轴承一与固定座二连接,支架顶部连接有固定杆,固定杆的正壁与背壁均安装有转辊,基座内中部安装有电机,电机右侧的输出轴穿过滑动槽与螺杆一左侧连接,支撑板顶部中间安装有测试装置,通过液压装置带动支架相对于支撑座进行转动,从而对靠背进行施加压力,使得靠背进行前倾翻转,同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液压装置工作产生的压力,对其运动状态及压力数据反馈到接收端,结构简单,不需要人工进行测试,提高了生产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111912629 A 2020.11.10C N 111912629A1.一种汽车座椅翻转测试装置,包括基座(1)、测试装置(2)、支撑座(17)与固定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7)左侧壁上方与下方分别安装有固定座一与固定座二,所述固定座一与液压装置(18)连接,所述液压装置(18)左侧连接有压力检测传感器(19),所述压力检测传感器(19)左侧连接有支架(20),所述支架(20)底部通过轴承一与固定座二连接,所述支架(20)顶部连接有固定杆(23),所述固定杆(23)的正壁与背壁均安装有转辊(21),所述基座(1)内中部安装有电机(9),所述基座(1)内右侧横向开设有滑动槽(8),所述滑动槽(8)内横向设有螺杆一(10),所述螺杆一(10)外壁左右两侧均螺接有移动座(11),所述电机(9)右侧的输出轴穿过滑动槽(8)与螺杆一(10)左侧连接,所述螺杆一(10)右侧通过轴承二与滑动槽(8)内右侧壁连接,所述基座(1)顶部右侧纵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滑动槽(8)连通,所述滑槽内纵向插设有连接柱(12),所述连接柱(12)顶部连接有支撑板(13),所述连接柱(12)底部与移动座(11)顶部连接,所述支撑板(13)顶部中间安装有测试装置(2)。
汽车座椅通用强度要求
![汽车座椅通用强度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cdc24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c.png)
汽车座椅通用强度要求汽车座椅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乘客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汽车座椅的通用强度要求十分重要。
下面将从结构强度、座椅背角度和背角耐腾挤性等多个方面对汽车座椅的通用强度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结构强度是衡量汽车座椅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汽车座椅的结构强度要求应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标准,在车辆碰撞或侧面撞击等意外情况下能够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
座椅支撑结构在受力情况下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可靠性,能够承受正常的使用和不可预测的外力。
同时,座椅的连接件和固定装置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工程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可靠性和耐用性。
其次,座椅背角度是影响乘客乘坐舒适度的重要因素。
座椅背角度的通用强度要求主要包括调节范围和均匀性。
座椅背角度调节范围应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型的乘客,使其能够调节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使乘坐更加舒适。
座椅背角度的调节机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可靠性,能够经受常规操作的使用。
此外,座椅背角度的均匀性也十分重要,即在座椅背部任何一个部位的角度调节力应相同,防止出现异常或不稳定的调节情况。
最后,背角耐腾挤性是衡量座椅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背角耐腾挤性是指座椅在发生碰撞或车辆受到冲击时,能够有效防止乘客以背部撞击前面的座椅。
背角耐腾挤性要求座椅背角度能够在碰撞或冲击力作用下保持稳定,不会倒向前面的座椅,从而使乘客避免或减少二次碰撞的伤害。
座椅背角度调节机构和固定装置在撞击力作用下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座椅不发生异常变形或破坏。
综上所述,汽车座椅的通用强度要求在结构强度、座椅背角度和背角耐腾挤性等方面都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只有在这些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座椅才能为乘客提供舒适和安全的乘坐体验。
因此,在设计和制造汽车座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满足通用的强度要求,并能够在日常使用和碰撞等意外情况下保护乘客的人身安全。
座椅各功能操作部件的操作力取值要求
![座椅各功能操作部件的操作力取值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c64e921f18583d049645986.png)
汽车座椅设计技术专业知识经验分享座椅各功能操作部件的操作力一般的取值范围相信很多座椅行业的设计师都知道,座椅总成上的各种机能件的人体感知操作力值在座椅设计时怎么定义呢?因为GB或者QC/T标准中也未进行准确的定义,所以往往座椅行业初学者会拿捏不准力值造成设计的座椅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接下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下一般座椅行业对各部件操作力矩的取值范围:前排座椅:前排座椅前后调节(这个一般只滑轨总成)需要带滑轨的座椅:前排座椅前后调节操作力(负载75kg)这个指的是负载状态下,不是空载,≤160 N。
滑轨解锁拉杆操作力≤65 N。
前排座椅靠背,这个主要的是调角器的操作力矩在影响,座椅靠背调节手柄操作力(手柄式)的取值范围为(20~70)N。
前排坐垫的坐垫高度调节操作力(手柄式),当然这个最主要的是指带升降功能的座椅,既有棘轮部件的高端座椅。
这个力值一般为≤70 N。
座椅头枕头枕杆解锁力(单边)≤25 N,因为现在的座椅一般设计为单边解锁,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者操作。
头枕升降操作力≤50 N,这个就与头枕杆的滑动阻力有很多的关系,当然也有镀锌层的厚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镀锌层的厚度为0.2PU。
头枕锁止后拔出力F≥300N,这个说的就是锁止强度,即头枕杆的拔脱力。
电动按钮电动按钮一般只针对电动座椅做规定力值,电动按钮操作力(推、提式)≤50 N。
后排靠背向后推力,即座椅靠背的翻转力,当然靠背的设计重量也有一定的关系,重量越重调角器承受的力矩就越大,使用者在操作时操作力矩就会越大。
后排靠背向前放倒推力一般的取值≤50 N。
以上数据均是平时总结出的经验数据,满足现行各大主机厂的力值要求,需要对刚刚踏入座椅行业的工程师、设计师们有所帮助。
科2019年3月28日。
座椅技术方案
![座椅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111be6f111f18582d05a7c.png)
三人椅总成
73000300-D01-000 73000300-D02-000 无 普通织物面料
73000300-D03-000 有(调整量待定) 普通绒布面料
地板上
可折叠翻转
73000300-D04-000 皮质面料(PVC)
※ 规格一元化 →节省投资费用
- 单人
编号 头枕 面套材质 座椅安全带锁扣 座椅折叠翻转
第二,三排座椅总成– 弹跳座椅
靠背骨架总成
坐垫泡沫总成 坐垫骨架总成
靠背面套总成 弹跳机械总成
5.第二,三排座椅规格技术建议
5.4座椅总成详细结构– 靠背骨架 &调节器总成 :钢管及钢丝零部件可以适用现有的产品
7 6
3
5 4 1
2 8
编 好
名称
1 靠背钢管
2 靠背侧板(左)
3 铰链支架总成
4 头枕支架(左)
功能 头枕 上/下调节 ○ ○ ○
※ 第二,三排的 扶手配置 ( 待定) : 可以适用现有的产品
弹跳座椅
座椅折叠翻 转
备注
○
※ 参考规格建议
○
4.前排座椅规格技术建议
4.1. 座椅总结构
前排座椅
坐垫泡沫总成
头枕总成
靠背骨架总成
头枕塑料导管
款式 A 款式 B
锁扣总成 坐垫板
滑轨总成
外侧边板
靠背泡沫总成 调角器手柄
内侧护板 坐垫骨架总成
前排支架总成
后排支架总成
则爹下沉机械 外侧护板
靠背面套总成 调节器手柄
6. 第四排座椅规格技术建议
6.2.座椅总成详细结构(3P)
坐垫泡沫总成
第四排座椅总成– 3P
墙壁升降椅的设计
![墙壁升降椅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b0b1255901020207409c7e.png)
墙壁升降椅的设计第一章丶概述墙壁升降椅分为折叠椅和升降机两部分,随着变频技术和PLC控制技术的发展,工厂中的自动化生产线也越来越多,由于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的要求或是由于生产车间和场地的特殊情况,要求一些生产线需要配置相应的物件提升装置。
以前在工厂中经常看见一些升降机械,这些升降机械很多由工频电机直接带动运行,电气控制部分一般都很简单,多数采用人工手动控制或采用继电器控制方式。
这些升降机械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启动停止和运行不平稳,升降运动过程动作不可靠,自动化程度不高,故障率较高,设备能耗高,无法应急运行,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基于这些问题使得这些升降机械很难在工厂生产中发挥高效率的作用,同时也使得国内这些生产的升降机械无法与进口的自动化生产线配套使用,也无法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转换和调整升降机械的动作方式和工作顺序。
应用西门子S7-200 PLC和西门子MM420变频器组成的升降椅控制和驱动系统,可以完成对升降椅自动运行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可以根据生产线的实际生产需要和具体工艺要求自动调整升降方向和速度快慢。
也可以在变频器发生故障时自动将发生故障的电机切换到工频状态应急工作,系统设有西门子TP170A触摸屏,可以向工作人员提示设备的状态和故障信息。
整个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可以在多个行业与国内外各型生产线配套使用。
1.1丶组成及其功能墙壁升降椅主要由曳引机,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设置(如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信号操纵系统,可折叠式座椅等组成。
这些部分分别装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机房中。
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平衡重,电动机驱使曳引轮使之下降。
墙壁升降椅要求安全可靠,传送效率高,平面准确和乘坐舒适等。
(1)拽引系统墙壁升降机拽引系统的功能是输出东西和传输动力,驱动墙壁升降机运行。
主要由拽引机,拽引钢丝绳,导向轮和反绳轮组成。
拽引机为墙壁升降机的运行提供动力,有电动机,拽引轮,连轴器,减速箱和电磁制动器组成。
工程车辆旋转座椅设计方案
![工程车辆旋转座椅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8cec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9.png)
工程车辆旋转座椅设计方案背景简述在工程车辆中,驾驶员需要长时间坐在座椅上操作车辆,而车辆的操作需要频繁转动方向盘和观察屏幕,缺乏良好的座椅支撑和旋转设计容易引起身体疲劳和不适,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因此,设计一款高质量的工程车辆旋转座椅,可以有效提升驾驶员的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
设计目标本设计方案的目标是设计一款工程车辆旋转座椅,其具体要求如下:1.提供良好的座椅支撑和舒适度,防止久坐引起的身体疲劳和不适;2.座椅可旋转,方便驾驶员转动方向盘和观察屏幕,提高工作效率;3.设计简洁美观,易于安装和维护;4.座椅材料具有耐用性和易清洁性,满足工程车辆的实际使用需求。
设计方案基于以上设计目标,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工程车辆旋转座椅设计方案:座椅材料座椅采用优质的人造革材料,其具有耐用性和易清洁性的特点,方便在工程车辆使用中进行维护和清洁。
同时,座椅顶部采用了海绵材料进行填充,提供舒适的座椅体验,防止长时间驾驶引起的身体疲劳和不适。
座椅结构座椅采用了坐垫和靠背分离的设计,坐垫由弹簧和海绵等组成,对身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座椅靠背由金属框架和腰靠板等组成,对驾驶员的腰部提供良好的支撑。
此外,座椅底部还设计了折叠式的悬挂结构,方便进行座椅高度的调整。
座椅旋转座椅的旋转设计采用了手动和电动两种方式:1.手动旋转:座椅底部设计了旋转底盘,通过旋转底盘,驾驶员可以手动将座椅旋转360度,方便进行方向盘的转动和屏幕观察;2.电动旋转:在手动旋转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电动旋转方案,通过操纵手柄,驾驶员可以方便地实现座椅的快速旋转。
安装和维护座椅的安装和维护非常方便,驾驶员只需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拆装和维护即可。
座椅的所有零件均采用标准化设计,方便替换和维修,同时所有的材料都是高品质的,耐用性和易清洁性都得到了保证。
总结本设计方案是基于工程车辆驾驶员长时间工作的需求和座椅支撑体验的考虑,通过人造革材料、弹簧和海绵等优质材料制造而成,旋转座椅方案的设计可以方便驾驶员的操作,同时电动旋转方案也可以帮助工作更加高效,非常适合在工程车辆中使用。
康复座椅产品设计方案
![康复座椅产品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6b7e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2.png)
康复座椅产品设计方案康复座椅是一种能提供人体脊椎支撑、减轻脊椎压力、促进血液循环的座椅,适用于坐姿工作人员、长时间久坐人群和脊椎疾病患者。
为了设计一款符合人体工学和康复特点的康复座椅,我提出以下设计方案:1. 脊椎支撑系统:座椅背部设计为人体脊椎的曲线形状,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在背部中间和腰部位置分别加入可调节的脊柱支撑,实现对脊椎的局部支撑。
2. 座椅坐垫设计:坐垫采用高弹力海绵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透气性。
在坐垫前部加入凹凸不平的设计,使臀部和大腿得到更好的支撑。
同时,在坐垫后部加入凹槽,以减轻尾椎骨的压力。
3. 可调节功能:座椅背部和坐垫高度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人群。
脊椎支撑部分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微调,以提供个性化的支撑效果。
4. 按摩功能:在座椅背部和坐垫上加入按摩功能,采用振动按摩和热敷技术,可以缓解肌肉酸痛、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功能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具有多种按摩模式和强度可选。
5. 智能控制系统:座椅配备智能控制面板,可实现对座椅各项功能的调控。
用户可以通过面板调整脊椎支撑、坐垫高度、按摩模式和强度等。
6. 材质选择:座椅主要采用呼吸透气的布料,坐垫采用防滑、抗菌功能材料。
同时,座椅骨架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确保座椅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7. 安全性和稳定性:座椅设计稳定的支撑结构,座椅和地面之间采用防滑底垫,以防止座椅滑动。
座椅背部和坐垫材料也要考虑防火和防静电性能。
通过上述方案,设计出一款符合人体工学和康复特点的康复座椅,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脊椎支撑、减轻脊椎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座椅具有可调节功能、按摩功能和智能控制系统,同时考虑了材质的舒适性、耐用性和安全性。
这款设计的康复座椅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帮助人们改善坐姿、缓解脊椎疾病,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间壁翻转座椅技术方案强度计算
关于间壁翻转座椅技术方案强度计算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111)
【摘要】本文介绍了间壁翻转座椅安装技术方案,并根据间壁翻转座椅安装方案中的CAD几何模型和载荷工况描述,用有限元法对间壁结构进行了变形和接触压强的计算分析,以评估该结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翻转座椅;有限元法;变形;接触压强
0.概述
根据间壁翻转座椅安装方案中的几何模型和载荷工况描述,用有限元法对间壁结构进行了变形和接触压强的计算分析,以评估该结构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有限元分析时,使用Hypermesh对结构的几何模型进行几何处理和划分网格[1],利用Ansys进行了非线性求解计算[2]。
1.设计方案介绍
1.1加装原因及原则
根据用户要求,在通过台位置增设乘务员专用翻转座椅。
乘务员专用翻转座椅加装原则:
(1)减少现车拆装工作量。
(2)不进行现车焊接骨架。
(3)避免废件,节约成本。
1.2加装方案
结合现车状态,现制定如下加装方案:
在现有通过台间壁背面增加翻转座椅安装补强座,补强座与间壁既有型材框架连接。
补强座采用铝板4-5083-H112,补强座附带钢丝螺套,供乘务员座椅安装螺钉紧固。
如附图1所示。
附图1 乘务员翻转座椅安装方案
2.强度计算
2.1材料参数与几何模型
间壁结构为铝面铝蜂窝芯三明治复合结构,在有限元分析时,对间壁结构采用了等效板理论以提高效率。
此方法将整个蜂窝复合板等效为厚度与原蜂窝板厚度不同的各向同性板。
该方法的特点是参数较少,只需建立等效板(壳)单元。
参数计算方法为:
t■=■)■,E■=■
其中d为蜂窝复合板表层厚度,H为蜂窝夹层板总厚度,E为蜂窝夹层板的弹性模量,t■和E■分别为等效板的厚度和弹性模量。
根据该方法计算得到等效板的厚度,确定材料性能参数见表1。
材料性能参数
翻转座椅的初始安装方案的各零件及组装后的CAD模型如附图2所示。
附图2 翻转座椅组成结构CAD模型
2.2有限元模型
2.2.1单元设置及网格划分
选用Ansys的二阶实体单元Solid186对上述CAD模型离散,为保证求解精度和考虑计算经济性,最小单元尺寸设定为8mm,最大单元尺寸设定为16mm,同时考虑到间壁与补强板和支撑座之间存在接触约束关系,因此,将间壁与补强板和支撑座的接触面设定表面接触单元Conta174和Targe170,整个模型单元总数为91361个,节点总数为156527个。
2.2.2载荷及约束
翻转座椅承受的设计载荷工况为80kg重量(800N)作用于翻转座椅板上,考虑1.4倍的动载系数和工况的恶劣性,将1120N的载荷施加在翻转座椅板边缘线上。
同时,由于间壁四周表面与骨架粘接在一起,并且补强板通过螺钉固定到骨架上,因此对间壁四周表面和补强板伸出部分的正面施加固定约束条件。
施加载荷与约束的有限元模型如附图3所示。
附图3 施加载荷与约束的有限元模型
2.2.3计算结果
间壁结构的变形云图和接触压强云图分别如附图4-5所示。
附图4 间壁正面变形云图(变形比例500倍)
(a)间壁正面接触压强云图
(b)间壁背面接触压强云图
附图5 接触压强云图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间壁的变形主要表现在X方向,最大变形位置位于间壁孔背面附近,最大变形量为0.083mm,低于允许变形量1mm;最大接触压强位于间壁孔正面边沿,其值为7.189MPa,超过了铝蜂窝复合板允许压强,因此该方案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2.4 方案改进及计算分析
导致间壁孔局部接触压强过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刚度远大于间壁的支撑座接触面较小,因此,在乘务员座椅安装做与间壁接触面间增设铝板(铝板厚4-5083-H112),以增大接触面降低接触压强,达到分散应力的作用,改进后安装方案的CAD模型如附图6所示。
附图6 改进后翻转座椅安装方案的CAD模型
采用相同的单元类型和单元尺寸设置对改进方案的CAD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同时保持载荷与约束条件不变,得到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云图和接触压强云图分别如附图7-8所示。
(a)间壁正面变形云图
附图7 间壁正面变形云图(变形比例500倍)
(a)间壁正面接触压强云图
(b)间壁背面接触压强云图
附图8 接触压强云图
改进后的翻转座椅安装方案的计算结果显示,最大变形略有降低,其值为0.063mm,低于允许最大变形量1mm;接触压强为0.91MPa,低于铝蜂窝复合板允许压强。
3.结论
通过对初始的翻转座椅安装方案以及改进方案的间壁结构的变形和接触压强的计算分析表明,初始方案的间壁结构最大接触压强为7.19Mpa,超出了允许
最大接触压强,不满足设计要求。
改进方案的间壁结构的最大变形量为0.063mm,低于允许最大变形量1mm;最大接触压强为0.90MPa,低于铝蜂窝复合板允许压强。
该方案满足设计要求。
另外此计算模型约束条件是补强板使用螺钉机械式固定到骨架上,方案实施应考虑具体连接方式,避免因框架壁厚问题造成补强座板固定不良,产生松动隐患。
■
【参考文献】
[1]于开平,等.Hypermesh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胡仁喜,等.ANSYS13.0 机械与结构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