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宝应县天平初中市级名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江苏省宝应县天平初中市级名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愚钝.(dùn)阻遏.(è)鲜.为人知(xiǎn)如坐针毡.(zhān)
B.步履.(1ǚ)澄.清(chéng)夙.夜忧叹(sù)浑身解.数(jiě)
C.琐屑.(xiè)伎俩.(1iǎng)骇.人听闻(hé)面面相觑.(qù)
D.盎.然(àng)撺掇.(duō)影影绰.绰(chuò)山肴野蔌.(sh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推广,让广大的观众认识了石家庄藁城。
B.为了防止学校食堂不再出现违规现象,学校领导派专人进行监督检查。
C.望着远处重叠朦胧的山峰,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感受着因为下雨而变得凉爽的天气。
D.在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谨慎食用转基因食品。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逞.能(chěn)跌宕.(dàng)须臾.(yǘ)万籁.俱寂(lài)
B.休憩.(qì)褐.色(hè)精髓.(shuǐ)一丝不苟.(gě)
C.绯.红(fēi)天堑.(qiàn)镌.刻(juān)杳.无音讯(yǎo)
D.蝉蜕.(duì)倏.忽(shū)笑靥.(yàn)眼花缭.乱(niáo)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敞奔驰狼藉再接再厉
B.渊博踌躇挺拔深恶痛绝
C.真谛倔强温馨直截了当
D.急躁慷慨诅咒一愁莫展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B.前不久,“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产品的魅力。
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行云流水,落笔云烟”。
①中国书法历经千载,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丰富的书写、审美,而且影响并哺育了中
国人的精神世界。
然而,进入当代,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书法界忽视传统,出现了美丑不分、断章取义
....……②
等现象。
传统书法要求实践者墨守成规
....,努力成为崇高的书写者;③而当代很多书写者一味求快,舍本逐末,还未扎
实基础却幻想独树一帜
....。
当下,我们面临着如何改变这一境遇的难题?④我们唯有摒弃这般功利之心,潜心研究,着
力求索
..中国书法艺术,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与发展。
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断章取义B.墨守成规C.独树一帜D.求索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加以修改。
7.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望岳》)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
(《孟子》)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到:余则袍弊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利用景物描写层层推进,极力营造萧条苍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你是否喜欢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请结合她的言行具体谈一谈。
2.少年保尔是如何偷枪的?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行为?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_____”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2.任选角度赏析文中上下两句。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会大暑,吴士疲劳,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涂地。
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
将军朱异以军事迕恪,恪立夺其兵,斥还建业。
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来奔。
诸将伺知吴兵已疲,乃进救兵。
秋,七月,恪引军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哀痛,大小嗟呼。
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丁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
由是众庶失望,怨兴矣。
注释:①恪:指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会.大暑,吴士疲劳(_________)(2)都尉蔡林数.陈军计(__________)恪引.军去(_________) (4)或.顿仆坑壑(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一组是( )
A.欲斩之.何陋之.有
B.将军朱异以.军事迕恪固以.怪之矣
C.徐乃.旋师乃.不知有汉
D.而.恪晏然自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请将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诸将伺知吴兵已疲,乃进救兵。
由是众庶失望,怨兴矣。
4.结合文意,简要说请诸葛恪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回忆清明
祁玉江
(1)当盘踞的寒气与北上的暖湿气流,经过几次激烈交锋、碰撞后,寒气终于败下阵来,铩羽而归。
这时,北方地区的气温不再是忽冷忽热、飘忽不定,而是渐次趋于稳定、回暖,春的韵味也随之愈来愈浓。
我知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清明节气就要到来了。
(2)阳坡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些无名小草,顶着一头纤细稚嫩的绿,探头探脑地从枯草中星星点点冒了出来,嗅着春的气息,欣喜地观望着久违了的精彩世界;硷畔上、河湾里的柳树,干枯的枝条很快由灰褐变浅黄又转为淡绿,有的已迫不及待地吐出嫩芽、抽出绿丝来。
小孩子们欢笑着,蹦跳着,捡拾起掉落树下的一截柳条,揉搓后抽出枝干,
做成口哨,吱吱呜呜地吹了起来。
吹得两腮鼓胀,吹得两眼通红,吹得音响回荡,吹得众鸟齐应。
(3)那漫山遍野的花儿,也竞相怒放了。
最先开放的是山桃花。
不经意间,山坡坡上一株株竞相开放的粉嘟嘟的野桃花、家桃花突然就撞入眼帘,白的耀眼,粉的撩心,让人激动,令人迷醉。
含苞待放的杏花也不甘寂寞,也在那崖畔上绽放了,色泽远比桃花艳丽,红红的像一抹霞,将人的脸也映得通红。
再后便是梨花、苹果花登场了。
它们就在那山峁峁上、塬梁梁间,独领风骚,一身素洁,与桃花、杏花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在告诉人们,我们也并不逊色!惹得蜜蜂、彩蝶频频光顾。
置身于这春的世界,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4)清明时节雨纷纷。
每当这个时节,往往天地氤氲,细雨霏霏,用柔和清爽来概括此时的天气,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由于雨丝飘扬,大地自然是潮湿的,像水洗过一般,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草木就借助这清爽、这温暖、这湿润,偷偷地疯长,一天一个样,恨不得一下子将这世界染得碧透,装扮一新。
(5)黄土小路呢?不再是尘土飞扬,而是黏糊糊的,赤脚踩上去,软软的,酥酥的,那样舒坦惬意;风更是柔和清爽的,不大也不小,不时夹带着星星点点的雨霏,迎面扑来,柔柔的,痒痒的,令人心花怒放。
空气异常清新,湿漉漉的,啜一口,清爽无比,涤荡肺腑,那种舒爽,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就连人也是柔和爽朗的,似乎一下子长了精神,疲倦、懒散、昏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眼睛充盈着喜,脸上堆满了笑,通体透明畅亮,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兴奋得不能自已。
(6)农谚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话一点也不假。
虽然民间也有“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或“惊蛰不停牛”之说,但此时天气仍未完全转暖,气温还不稳定,土壤温度提升不起来,不宜大面积开展播种。
所以只能借午后天气稍暖,少量播种一些豌豆之类的早熟作物。
其它大范围耕作播种,要等到气温回升、天气完全转暖后才能陆续展开。
(7)清明节过后就到了季春,天气正式转暖,各种农事活动便可大规模地展开。
种瓜种豆,种玉米种谷子,一物接着一物地播种,忙得农人们腾不出手、歇不下脚来。
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播种才有收获。
他们恨不得将一切希望、一切憧憬都播种在春天里。
1.作者围绕清明,回忆了清明节气中的哪些图画?
2.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第四段具体分析。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①阳坡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些无名小草,顶着一头纤细稚嫩的绿,探头探脑地从枯草中星星点点冒了出来,嗅着春的气息,欣喜地观望着久违了的精彩世界。
②就连人也是柔和爽朗的,似乎一下子长了精神,疲倦、懒散、昏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眼睛充盈着喜,脸上堆满了笑,通体透明畅亮,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兴奋得不能自已。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回忆清明。
1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墙根儿
陈晔
①冬天蹲墙根儿晒太阳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历史悠久,成为一幅北方山地的民俗图画。
“到墙根儿晒阳婆去喽——”有人在唤。
乡土人称好的墙根儿为“暖和仡佬儿”,是指背风、向太阳的墙角,一般在北屋,称太阳为“阳婆”或者“老阳”。
“墙根儿,墙根儿,老人的命根儿。
”冬天的老人是向日葵,太阳在哪里,老人们就在哪里,暖暖的太阳温暖着墙根儿,也温暖着整个孤寂的冬天。
②冬日的太阳也像暮年的老人,没有了夏天的狂热炽烈,变得平和又善解人意。
墙根儿有人时,老人们就说说话聊聊天,没人时就蜷缩着迷糊“睡”一会儿,想一想一辈子,或者什么也不想,就是纯粹地“享受”。
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些穿黑棉袄和翻毛羊皮袄的老人在墙根儿蹲着坐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嗞溜嗞溜地吸,抽完了,把旱烟锅在鞋头或石头上磕几下,再装上一锅新的。
老人们聚在墙根儿说着庄稼收成、聊聊闲天,冬天不觉得漫长。
③乡下的墙根儿传承着民间传统和民风民俗,常有老人在墙根儿下讲古,讲秦皇汉武,说上下五千年,孩子们最早接受传统文化启蒙的地方,就是从墙根儿开始的。
少年时,我总爱带一个小本,蹲在墙根儿,记下老人们讲的那些传奇的乡土故事,这些故事渐渐地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④过去缺煤少柴,屋子里不暖和,孩子们就在自家温暖的墙根儿里支个凳子、方桌,对着太阳写作业、练毛笔字,既取了暖,又学习了文化。
墙根儿成了很多孩子梦想出发的地方。
⑤也有一些勤劳的人,是带着活儿来的,在老房老屋的黄泥墙前摆开阵势,铺摊开荆条、高粱秸秆、笤帚苗和芨芨草,编编筐篓子,绑绑笤帚,扎扎高粱秆的“盖盖”“排排”。
柳条匠编筐子篓子篮子,毛毛匠做皮衣皮袄,都是在墙根儿下完成的,墙根儿使这些劳动不再单调枯燥。
如果去村里找人,若家门锁着,那一准儿在墙根儿待着呢。
⑥墙根儿也是天然的排练场和舞台。
村里的山地大鼓就是在墙根儿排练的,两面牛皮大鼓、两套镲、两套铙敲出八面威风,庆祝打了胜仗,声震群山。
练好了,还可以去参加组织的武会。
那些年红红火火的村戏,都是在墙根儿排练完成的。
有的青年男女在墙根儿相恋,而后成了一家人,生儿育女,老了,还在门前蹲墙根儿晒太阳,回忆着一生的爱恋。
⑦直到太阳落山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各自散去,循着炊烟回家。
⑧而今,乡村的墙根儿早已失去往日的热闹,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待着,有钱都去城里买房,无钱贷款也要“挤进”城里,农村实际居住人口减少了许多,很多村庄房屋闲置、大门紧锁,变得空旷寂寥。
蹲墙根儿的人更是一年比一年少。
再温暖的太阳也留不住年轻人向往外面世界的心,再好的拴马桩也拴不住奔腾的脚步。
好太阳浪费了,墙根儿荒凉了,年迈的老人在失落中回忆着以前墙根儿的热闹和村庄的繁华,长满荒草的院落渐渐生长回忆。
⑨我很喜欢那首歌《我热恋的故乡》,“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故乡不美,可还是那么依依难舍,老了还要落叶归根,究竟热恋它什么呢?也许,这就是无法割舍的乡愁吧。
⑩待来年开春时,墙根儿又会最早生出报春的二月兰和葱葱的青草,墙根儿有着故土的眷恋、成长的印记、亲情的温暖。
墙根儿是乡情包裹的磁石,时时召唤着游子的回归。
(选自《人民周刊》2019年第1期)
1.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故乡墙根儿哪些温暖的往事。
2.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
小时候经常看见一些穿黑棉袄和翻毛羊皮袄的老人在墙根儿蹲着坐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锅,嗞溜嗞溜地吸,抽完了,把旱烟锅在鞋头或石头上磕几下,再装上一锅新的。
3.第⑧小节,为什么要提及而今墙根儿的现状?
4.请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儿
陈忠实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
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
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
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
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
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
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
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
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
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1.请简要概括文中蒋老师在那所小学教书的情节。
2.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
3.作者在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倒数第二段中“情丝”一词,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语言表述
1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以说服妈妈同意晓宇跟航航交往。
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妈妈:“晓宇,不要再跟班上的航航来往了,他成绩还不如你;你要跟成绩好的人多交往,那样对你学习有帮助。
”晓宇:“。
”
四、写作
15.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十二三岁的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拼搏,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感恩,少了一份淡漠;多了一份关爱,少了一份自私;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今天,我多了一份”为题,请先补充题目,使题目完整,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叙述清楚,中心明确,感情真挚,字迹工整。
④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题分析】
B. 浑身解.数(xiè)。
C.骇.人听闻(hài)。
D. 撺掇.(duo) 山肴野蔌.(sù)。
2、D
【解题分析】
A残缺主语。
去掉“通过”或“让”。
B逻辑错误。
把“不再”改为“再次”即可。
C搭配不当。
第二个分句改为“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同时整句话要添加主语。
【题目点拨】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
(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
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3、C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字音。
A项:逞能——chěng,须臾(yǘ)——yú。
B项:精髓——suǐ,一丝不苟——gǒu,D项:蝉蜕——tuì,笑靥——yè,眼花缭乱——liáo。
故选C。
4、D
【解题分析】
D.一愁莫展——一筹莫展。
5、B
【解题分析】
A.两面对一面,可改为“关键是能否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
C.搭配不当,可改为“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大为改善”。
D.缺少主语,可把“在……后”删掉。
故选B。
6、1.C
2.C
3.“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丰富的书写、审美”后面加上“体系”
【解题分析】
1.A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使用语境错误。
B墨守成规: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用错的对象。
D求索:寻找,搜寻;.索取;要求。
此词不能支配“书法艺术”。
2.A句号用放入引号内。
B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D“我们面临着如何改变这一境遇的难题”不是疑问句,是陈述句。
把句末问号改为句号。
3.残缺“确立”这一谓语动词的宾语中心语。
改为“不仅确立了自己独特丰富的书写、审美体系”。
7、 (1)决眦入归鸟;贫贱不能移(2)气蒸云梦泽险躁则不能治性(3)也无风雨也无晴;匹夫不可夺志也(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决眦、贫贱、险躁、治性、奉、溪”等字词容易写错。
8、1.示例一:我不喜欢长妈妈。
因为她踏死鲁迅心爱的隐鼠,却不承认,喜欢切切察察,动不动就要告诉家长,睡觉说话都很粗俗。
示例二:我喜欢长妈妈。
因为她质朴善良热心,费尽心思为少年鲁迅买来《三字经》。
(意思对即可)2.⑴保尔趁勤务兵跟马夫聊天的时候,悄悄地从棚顶爬到樱桃树上,顺着树身溜到列辛斯基家的花园里。
他跑到敞开的窗子跟前,把身子探进窗子,抓住枪套,拔出手枪,然后又跳回了花园。
⑵少年保尔是个不服管教的野孩子,出于好奇和对白匪的痛恨,他“偷”了白匪军官的枪,这表现出他的勇敢、机智。
【解题分析】
1.“你是否喜欢”,可以选择喜欢,也可以选择不喜欢,无论选哪一种都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理解。
如选择,我喜欢长妈妈,长妈妈教导哥儿那些繁琐的礼节、规矩、道理,表现她对鲁迅的关心,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表现她质朴善良热心。
2.考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保尔看见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副皮带和一件发亮的东西。
于是便按捺不住好奇心,溜到列辛斯家的花园里。
几个箭步到了敞开的窗子前。
发现桌子上有一支手枪。
他虽然很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冒险偷了枪。
把枪收好急忙逃回家去。
有一次保尔闯入了红军骑兵团营地被当作白匪探子抓了起来,保尔偷枪一是出于好奇和和对白匪的痛恨,表现保尔的智慧和勇敢。
二、阅读
9、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意思对即可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古体诗。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此题可以从以上角度赏析诗中的任意上下两句。
如前四行诗句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10、1.恰好,正赶上;屡次,多次;拉有的
2.D
3.(1)魏国将领伺察了解到吴国兵士已疲惫不堪,于是发出救兵。
(2)因此他在群臣百姓中失去威望,(人们对他的)怨恨之言也越来越多。
4.多疑,不能体恤士卒,不能善纳意见,缺少谋略。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数”是“屡次,多次”;“会”是古今异义词,“恰好,正赶上”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之”分别为“代词,他”和“宾语前置标志”;B.选项中的“以”的意思分别为“在”和“通‘已’,已经”;C.选项中的“乃”分别是“才”和“竟然”;D.选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可是”的意思。
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知(了解)、乃(于是)进(发出)”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由是(因为这样)、众庶(百姓)、兴(兴起)”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依据文本中的“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恪引军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哀痛,大小嗟呼。
而恪晏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