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再次得到验证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团队宣布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
通过此次项目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到试验验证①。
此次观测的超级黑洞项目,是由全球2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通过各地天文望远镜组成的望远镜网络,收集并整合了黑洞图像的数据②。
作为多年国际合作的结果,“事件视界望远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新手段③。
2018年10月16日,全球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同时“看到”这一壮观宇宙实践发出的电磁信号,再次证实了百年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设问】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第一步:获取信息,调动知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多国科学家通过项目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得到试验验证,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家历时两年通过收集并整合黑洞图像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事件视界望远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新手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基础巩固
1.我国广大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在基础软弱、技术积累较少的情况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集智攻关,攻克一个个尖端课题,突破一项项关键技术,完成了从“神舟一号”到“天舟一号”的研制。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并计划于2019年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
这体现了( )
①意识对推动事物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条件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解析:①中“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创新精神而非科学理论的作用;广大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C
2.为帮助人们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每年的3月底,全球数千个城市都会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该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特点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特点的理解。
②中“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说法错误;④中“适应性活动”说法错误,因为实践具有能动性。
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B
3.在一系列近距离飞越考察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土卫二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科学家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分,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
可见,科学仪器可以( )
①增强人类的认识能力②改变认识对象的属性③提供先进的认识工具④替人类做出精确反映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科学仪器可以提供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们的认识能力,故①③正确;②错误,认识对象的属性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排除;④错误,夸大了科学仪器的作用,故排除;答案选A。
答案:A
4.Google、Twitter、维基百科、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
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
解析:题中认识来源于互联网,属于间接经验,A项错误。
题中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
于实践”这一结论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一观点否认了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就是否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均是实践的产物,B项正确。
C项错误。
材料没有否认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D项错误。
答案:B
能力提升
5.对于2019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强调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一定要落实、落实、再落实”,这是因为( )
①只有实践才是直接现实性活动②实践活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向前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强调“要落实、落实、再落实”,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才能把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
答案:C
6.某科研小组通过研究猪笼草的叶子,发现该植物的叶子几乎无摩擦力,虫子停在上面便会瞬间滑倒,沦为这种植物的盘中餐。
由此他们想到将其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通过反复试验,复制这种叶子的分子结构,研发了一种超滑材料。
人类追求的自净窗户和“完全不粘锅”的理想将成为现实。
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看,下面排序与材料中研究的顺序一致的是( )
A.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A项中“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的说法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B项中“③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与C项中“②认识对实践起指导作用”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体现,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不能入选;D项中的四句话符合题目要求,故可以入选。
答案:D
7.近年来,滥用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在世界各地发生。
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恐慌情绪正在全球蔓延,而作为防止食品腐败的必需品防腐剂,更是被摆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口浪尖。
为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实验室通过技术攻关,成
功地从人类内脏中提取出了一种无害菌,制作成了一种新型防腐剂,这种新型防腐剂不仅绿色安全,而且防腐时间可以长达几年。
它的问世与应用,意味着“防腐剂有毒”的说法即将成为历史。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解析:本题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为材料,创设情境,综合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所包含的具体知识,然后结合材料调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等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解决防腐剂的毒副作用问题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迫切需要。
同时,新型防腐剂技术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为人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人们在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原有食品防腐剂技术的突破。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科学家研究新型防腐剂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服务。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有防腐剂的毒副作用,是在接受实践的检验中暴露出来的,新型防腐剂经过科学实验的初步检验,具有绿色安全、防腐时间长的特点,它的可靠性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