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贷款风险案例
案例一:银行贷后失控,客户挪用贷款
(一)案例介绍
某印刷厂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以制版、印刷为主的国有大型骨干印刷企业,其
技术实力、经济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生产的产品一直享有盛名,是中国最大
的扑克牌生产厂家,经济效益曾连续五年①位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为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
的差距,该印刷厂提出“制版、上光、印刷三期技术改造工程”。
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z行贷款4000万元,企业自筹1000万元。
1992年3月项目开工,并计划于
1993年6月竣工投产。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建设中投资一再扩大,最终实际投资达到8000万元,贷款行先后发放项目贷款78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仅到位200万元。
在实
际完成的项目投资中用于本项目改造的资金只有2500万元,其余5500万元资金全部被企
业挪作他用。
由于项目资金严重被挪用、企业自筹资金不到位,改造工程一直拖到1995
年10月才建成。
其问产品市场发生急剧变化,贻误了商机,根本无法实现当初预期的收益,最后被迫停产。
该印刷厂从此包袱沉重,步履艰难,生产难以为继。
到2000年6月末,全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占用的7800万元项目贷款因无力偿还,形成呆滞贷款,拖
欠贷款利息高达3500万元。
(二)风险分析
该笔贷款风险主要是因为客户挪用贷款导致项目未能如期达产,从而丧失了市场拓展
的良好机遇,并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贷款损失。
之所以客户能够大规模挪用贷款,这与银行的贷后管理工作未能紧扣“贷款用途”这一风险点有关,管理上的缺陷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贷款行对企业决策者在项目建设中的非理性冒进行为认识不足,没有发
挥贷款行对贷款资金使用进度和规模控制上的职能,反而一再给予企业新增贷款规模支持,导致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约束,盲目冒进。
二是贷款行对贷款资金的具体使用监
管不严,大量贷款被挪用,严重影响了项目按期竣工。
“八五”期间该企业用于技术改造
投资的规模累计达到1亿元,而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就占60%,大量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造成企业资产结构失衡,使得企业经营效益严重下滑,亏损大幅增加。
经办行在进
行贷款资金管理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放款审查、逐笔签批、专款专用,从而纵容了企业违规使用贷款的行为。
三是贷款行未能坚持信贷原则,与企业自筹资金按比例配置贷款资金发放进度,造成企业自筹资金到位率不足1/3。
资本金到位率偏低必然弱化了对企业使用贷款行为的约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挪用贷
款资金的冲动。
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使用风险是导致贷款最终损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
贷款使用风险,我们可以发现银行管理漏洞和企业道德风险。
然而,本文认为银行管理因
素是主要因素。
贷后管理不仅要监控客户的信用状况,还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贷
款资金合理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成果。
案例二:贷款测算不合理,企业举债过重
(一)案例介绍
zh百货大楼是当地六大国有商业零售企业之一,筹建于1978年,1984年开始营业。
开业时,国拨资金180万元。
开业后,曾经一度辉煌,19个月即收回了国家全部投资,1987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1992年发展到顶峰时,销售额和利税分别达到14920万元和789万元。
但因一直没有进行过大型的装修和扩建,进入90年代,企业设施、设备和营业环境都已落后,当时,商业市场较为红火,该
企业为保持在当地市场的领先地位,1992年11月开始进行改造扩建,总投资17989万元,向当地银行借款13811万元(其中大楼改造投入11761万元,流动资金投人2050万元)。
1995年7月改造扩建完成后,百货大楼恢复营业。
但好景不长,一年半后就陷入经营困境,之后便是连续6年亏损。
到2002年累计账面亏损12277万元,潜亏19855万元,资产负
债率高达121%,企业诉讼缠身,人心浮动,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还是无力从根本上
扭转每况愈下的经营局面。
企业从1997年2月开始拖欠银行贷款利息,截至2002年累欠
利息5050万元,银行贷款13811万元已经全部逾期。
(二)风险分析
在该案例中,企业有着良好的经营意愿,贷款资金也都投入到项目建设中,但最终还
是造成贷款损失。
造成损失的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对于项目评估出现较大偏差:一是未能准
确把握住市场形势的变化对企业预期经营的影响,企业之所以未能保持住良好的经营态势
与市场环境恶化有着密切关系,银行在进行项目评估时显然对宏观因素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二是银行对企业的负债能力和偿债水平缺乏客观的评价,即便市场环境恶化,但企业
在当地仍有着良好的品牌效应,导致企业丧失偿付能力的原因与企业负债率过高有关。
案例三:不合理使用贷款会恶化企业竞争力
(一)案例介绍
由于设备老化,S省某钢铁集团公司的四座高炉长期处于失修状态。
特别是,1号高
炉自1974年改造以来已经运行了18年。
大多数设备和钢结构严重老化和变形,无法达到
生产和效率。
为遏制企业效益下滑趋势,实现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该企业于20
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决定引进瑞典的旧设备,实施年产3万吨离心球墨铸管的技术改造
项目。
该项目获得了中国省经贸委的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也获得了批准。
1993年3月开工,建设期2年,1996年1月投产。
项目初期预计总投资9792万元。
后来,由于项目的
调整,经省冶金厅和省经贸委批准,增加到13039万元。
资本构成为:企业筹资3595万元,银行贷款9444万元(含外汇贷款3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234万元)。
项目实际支
出17385万元,超支4346万元。
1996年3月生产了首批1432吨7种规格的铸管。
经检查,一次合格率仅为10%,综合合格率为30%。
产品质量远未达到设计标准。
此外,该项目在
资金、设备、技术和人员素质方面存在问题,因此该企业于1999年5月被迫停产。
(二)风险分析
在这笔贷款中,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意向,希望通过引进新设备来提高经营效率和产品
竞争力。
银行贷款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但问题是企业用贷款购买的设备
能否发挥企业预期的作用。
最终贷款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择了技术落后的过时设备,
不仅未能实现企业技术改造的目标,也未能实现合理的投入产出效益,但也使企业背负了
更沉重的债务,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银行在审核企业贷款用途时,明显缺乏相应的
专业技术评估能力和信息来源。
在评估项目时,过分强调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财务指标的
评估,忽视了对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可行性和先进性的评估,未能控制项目的技术风险。
贷款用途是银行审查一笔贷款的起点,也是设计具体贷款结构的基础。
银行总是基于
一定的贷款用途来测算贷款资金的预期收入水平和现金回流结构,从而确定贷款额度、期
限以及还款安排。
企业不同的贷款资金需求,需要银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贷款用途评价。
对于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提高评价贷款预期风险的能力,科学合理地为客户提供配套资金,使得银行贷款资金确实起到促进客户生产经营的良好目标;另一方面要能够监督并制约客
户按照事先确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贷款,如果银行对具体用途下的贷款资金预期回报率测算
发生较大偏差或者未能有效约束客户使用贷款的具体行为,就会加重客户的偿债负担,造
成小马拉大车的风险隐患,甚至会纵容客户挪用贷款、拖延工期,造成信贷资金不能达到
预期营运目标,引发最终的信贷损失。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贷款使用风险的原因,银行需要从自身管理中找到原因。
一方面,
存在恶意欺诈贷款的不良客户。
首先申请贷款的目的是获取银行资金和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客户申请贷款的初衷是为了弥补资金短缺。
然而,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
缺乏诚信意识,管理水平较低,存在挪用贷款的潜在动机。
对于这些客户来说,银行对贷
款使用的跟踪管理尤为重要。
如果各管理环节能够严格执行贷款标准和贷后管理要求,密
切监控信贷资金的使用进度和具体情况,将形成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尽快完成项目
进度,从而,减少了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对贷款预期收益的不利影响,最终有利于银企关
系的长期维护。
但是,如果银行管理者由于人际关系或管理不善而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不良
动机,贷款最终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导致企业负担过重,导致企业破产、倒闭,银行贷款严重损失。